美麗而富饒的江蘇,是我們可愛的家鄉。它不僅經濟繁榮,社會和諧,更是景色優美,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名山大川、古剎園林、文人墨客、英雄豪杰不勝枚舉。古代讀書人有游學天下的習俗,拜師訪友的同時游山歷水,陶冶情操,增長見識,怡情悅志,為將來的齊家治國平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讓我們也手執書本,背起行囊,結伴同行,從讀行江蘇開始吧!
手執書卷
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見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誦讀欣賞”)
讀行江蘇
曲徑通幽,花木掩映,天光、山色、澄波,不僅使鳥兒歡悅,而且令人雜念頓消。讀了蘇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誦讀欣賞”中《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股神往之情油然而生。讀行江蘇,來到常熟,似乎有一根長線牽著,我們不顧鞍馬勞頓,興致勃勃來到了虞山腳下。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樹木的遮蔽下,不知不覺中,我們便走到一座寺廟前面,抬起頭一看,上面寫著:興福寺。心里不由閃過一絲疑惑:我們慕名而來是為了參觀破山寺,怎么來到了這里?旁邊的導游似乎覺察到了什么,連忙介紹道:據地方文獻記載,在佛教大盛的南北朝的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為寺,初名“大慈寺”。至梁大同年間,拓建寺基時挖到了一塊石頭,清除石上泥土后,發現此石紋路左看如“興”字,右看像“福”字,于是,這塊“興福石”便保留了下來,而寺名也因此而改成了“興福寺”。相傳唐代貞觀年間,虞山出現一條白龍,白龍變化為白胡子老翁,常到興福寺聽高僧講經。高僧問他從何處來,老翁答:我不是人,是龍。問:可以看看你的本相嗎?答:可以,但你別害怕。老翁現出原形,果是一條張牙舞爪的白龍。高僧見了感到恐懼,連忙口誦咒語,召來揭諦神,揭諦神化作一條黑龍與白龍相斗,白龍不能勝,沖山而去,寺前山坡為之破裂,故稱“破山”。破山寺因此而得名,是不是很神奇啊?
走進這座古老的寺廟,太陽的光亮也由弱漸漸過渡到明亮,寺廟里的景物也逐漸變得清晰起來。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通向后禪院的小路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舉目四望,只見艷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炫人眼目。我不由得吟誦起了“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詩句,心里暗暗佩服常建的生花妙筆。難怪宋代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贊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曲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
此時一群活潑可愛的小鳥自由自在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惹人羨慕。禪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凈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看著眼前的一切,仿佛身在世外桃源,仿佛這些景物只屬于我一個人。突然,耳邊響起了美妙的鐘磬聲,聲音回蕩在山谷之間,滌蕩盡胸間塵垢,悠遠綿長,回味無窮。
超級鏈接
秋晚宿破山寺
唐 皎然
秋風落葉滿空山,
古寺殘燈石壁間。
昔日經行人去盡,
寒云夜夜自飛還。
http://www.yushan.net/content/(江蘇虞山國家森林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