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來,深度報道都旨在揭示新聞深層次的內涵,并因此為廣大受眾所接受和喜愛。本文從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創新性思維等方面著手,探討了深度報道采訪的思維方式及其在實踐中的運用。
[關鍵詞]深度報道 采訪 思維方式 運用
一直以來,深度報道都旨在揭示新聞深層次的內涵,并因此為廣大受眾所接受和喜愛。深度報道所要達到的深度和廣度對記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需要記者有形象思維、邏輯思維,更需要有創新思維。
形象思維是深度報道采訪時所不可缺少的。深度報道需要對事件整個發生過程進行描述,然而這些事件大多是已經發生的。這就需要記者去采訪事件的當事人或者是目擊者,通過他們口頭的或是書面的描述來還原事件。這就需要記者有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能夠把整個事件在頭腦中形成立體的、整體的形象,再轉述給受眾。如果記者沒有形象思維能力,自己對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都一團模糊,又怎么能夠將事件生動地傳達給受眾,感染受眾,使他們有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呢?比如演員牛振華因車禍身亡,《明星周刊》就做了一個深度報道,從整個車禍的過程,車禍的影響,車禍給圈內人敲響警鐘等等方面進行了綜合報道。雖然事件發生時,記者本人并不在現場,但他完整地再現了事件的前因后果。其實記者也是通過對不同人的采訪得到這些資料的,如警察,目擊者,知情者等,通過他們片段式的敘述,運用形象思維,組成了事件經過。
由于深度報道常常是一種基于社會宏觀或中觀層面的結構式展現,所以它的每一個要素,如事實、背景、原因、過程、意義等都不是獨自發揮功能的,而是需要通過借助“敘事”的過程,使每個要素在恰當的位置上交互作用,合力反映客觀世界和生成意味。而“敘事”自然離不開邏輯思維能力,只有合乎邏輯才能讓事實發生過程有條不紊,絲絲入扣。所以,邏輯思維能力同樣是記者在進行深度報道采訪時所不可缺少的。采訪時,每個被訪者對事件的描述都是零碎的,片面的,都是從不同的立場、角度來進行敘述。因此,記者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將所有的采訪者的敘述還原成事件的本來面目,而且能夠辯證地分析,從而用客觀的態度對事件的背景、過程、結果和產生的影響進行報道。
從1987年“中國深度報道年”開始,各種類型深度報道層出不窮。一篇優秀的,能夠吸引受眾的深度報道,要有特色,有創新。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根據人的思維方式的不同,把思維分為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兩種。對求異思維的定義是:從新給的信息中產生信息;從同一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輸出。據此,我們對新聞采寫中的求異思維可以作這樣的解釋:記者在思維過程中,不依常規,讓思維沿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擴散,從多方面尋找答案,從而引出更多的信息,探求多樣性的結論。因而,求異思維也稱為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CONVERGENT PRODUCTION)是一種輻射性思維,根據已有的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從多方面尋求多樣性答案的一種展開性思維方式。發散性思維是一種朝著不同方向、沿著不同途徑思考問題的方法。記者的發散性思維常常有假設、推測、聯想、想象等活動的參與,是一種標新立異、海闊天空、異想天開式的思維方式。美國的水門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美國的兩位新聞記者正是有了對失竊事件背后的事實真相的懷疑,并大膽地進行猜測,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寫出了五角大樓情報事件的報道,從而獲得了當年的普利策新聞獎,成為了深度政治調查報道的典范。
運用發散性思維,往往能打破常規,選擇與眾不同的角度,揭示比較新鮮、深刻的主題。記者在采訪時運用發散性思維,不局限于事件本身,用開放的視角多側面地觀察,往往能有意外的收獲。幾年前《焦點訪談》曾播出一期關于淮河上游一家工廠向河里排放有毒工業廢水的批評報道,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其實記者在采訪之前,通知了這家企業,但記者卻多留了個心眼,在采訪前一天晚上特地到這個企業旁邊轉悠了一圈,發現大量的工業廢水在向河里傾倒,獲得了第一手的最真實的材料。
還有前兩年《新聞30分》關于冠生園用陳餡做月餅的報道也是引起轟動。當時,記者本來只是想采訪一下中秋節浪費月餅的現象有多嚴重,可是他無意間聽說了月餅業有用陳餡的傳統,于是他花了一年時間在冠生園廠房外進行偷拍,先是拍下了前一年工人把月餅餡挖出來放人冷柜的場景,再拍下了第二年,工人把陳餡從冷柜取出作成月餅。這兩個新聞報道的記者如果按照正常的邏輯,死板地進行采訪,根本不可能挖掘到這樣有影響力的新聞。
只有記者具備了多種思維能力,能夠發現并應對出現的不同情況和問題,這樣才能寫出高水平有深度的新聞。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