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山紅”行動可以說已經是《第一時間》的一個品牌了,為什么要開展“映山紅”行動,還要從一條監督報道說起。
2006年11月份,六安市一所農村小學因為沒錢開運動會,向每個學生收取了十塊錢,結果遭到了一部分家長的反對,最終,教育主管部門勒令學校退還了這不該收的錢,而學校的這一亂收費行為也在《第一時間》里曝了光。事情似乎就這樣過去了,但是,《第一時間》欄目組卻透過這一亂收費表象,看到了表象背后存在的一個深層次問題,那就是,農村小學體育經費投入的嚴重不足!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第一時間》推出大型公益活動“映山紅行動”,活動的目的就是要讓更多的人了解農村小學體育設施狀況,讓更多的人來關心農村孩子的健康成長。用映山紅來命名,也是寓意著希望好心人的愛能像映山紅一樣開滿山野。
經過四年的發展,“映山紅”。行動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體育器材,還包括捐贈圖書,為農村的孩子插上知識的翅膀;為留守兒童捐贈電話卡,讓他們和遠方的父母通上電話,溫暖他們敏感而又脆弱的心靈。
雖然“映山紅”行動已經開展多次了,但是筆者真正的參與其中卻是今年才開始的。往年只是作為旁觀者,看著大家忙忙碌碌,也只能從電視上接觸到那些孩子們,并沒有太多的感觸。這次知道自己能參與其中,心中不免有些忐忑,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好,畢竟已經有了那么多的經典之作。
第一站是長豐縣吳山鎮的五十埠小學,在那里,筆者見到了父母雙亡卻渴望讀書的李艷,她和哥哥相依為命。同行的老師告訴我們,李艷的父母在她三歲的時候相繼去世,當時只有十歲的哥哥每天都要背著她去上學,因為沒有人可以照顧她,每天晚上她要和哥哥去下龍蝦籠子,第二天清晨拉上來,拿到集市上賣點錢,李艷指著家門口的一塊小菜地說,那是她和哥哥開墾的,一些蔬菜長得正旺。簡陋的房間井井有條,一摞課本上細心的蓋著一塊紗巾。
午飯時間,兄妹倆配合默契,一個燒火,一個煮飯,鍋蓋掀起的瞬間,撲出一股熱氣,小小的空間也就模糊起來,米飯的香氣氤氳開來,有種幸福的感覺在悄悄流淌。沒有眼淚,只有對生活的向往,堅強的孩子總是能得到更多人的贊許,兄妹倆相依為命的故事感動了很多人,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李艷不僅擁有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很多圖書,而且有人要資助她和哥哥一直到大學畢業的學費。做新聞能起到這樣的作用,也算對得住手中的筆。
接下來又到樅陽繼續“映山紅”之旅,不過采訪對象不再是學生,而是老師。聯系的時候,對方說學校就在湖邊,風景很好,在地圖上確實看到了連片的湖泊,于是就有了期待。路途并不遠,卻非常難走,一路顛簸,樹木很茂盛,也很密集,走到路的盡頭,也就看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先讓小學,很文雅的名字。學校是出乎意外的破舊,但是它卻獨攬一湖美景,學校如同綠色的海洋中的一座小島,驚人的美。但是這里的人已然無心欣賞這近在咫尺的美麗風景。孩子們連作文書都沒有,更別說什么五花八門的課外書了。老師帶著孩子來到湖邊上作文課,讓我感到很新奇,坐在草地上,儼然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孩子、湖水、草地、藍天、牛羊,這樣的一幅美景,不是凡俗的風景畫可以比擬的。奔跑的孩子,清脆的童音,在簡陋校舍的映襯下,讓人心疼。
離開先讓小學,來到附近的禮讓小學,開始筆者并沒有感到什么,因為它的交通和校舍情況都明顯比先讓小學好,有了對比,也就不是那么在意了,直到遇見學校唯一的女老師——24歲的陳晨。陳晨是個非常開朗活潑的女孩子,之前曾經在合肥做過幼兒教師,后來回家鄉考編,見慣了大城市的繁華,還能適應這里的生活嗎?簡單的溝通之后,我們就在她的辦公室兼宿舍里開始采訪了,陳晨的口才很好。一開口就剎不住了,給我們講她和孩子的趣事,講授課中遇到的困難,她一直笑臉相迎。最后,我問到了她剛到學校時的感受,陳晨先是陷入短暫的思考,然后開始訴說,但是僅僅幾秒鐘,眼眶就紅了,當說來到學校門前,看到學校如此簡陋的時候,陳晨的淚水奪眶而出,她不停地用手去抹,卻總也擦不盡。這種感受是我們這些抱有游玩心情的外人難以體會的。在縣城長大,師范學校畢業,到合肥做幾年幼師,然后來到這偏僻的鄉村,成為唯一的女教師。
放學后,學生散盡,學校離村民居住處還有一段距離。夜通常靜得可怕,沒有光怪陸離的精彩生活,沒有親人的噓寒問暖,只有總也批改不完的作業,總也備不完的課。
結束采訪時,陳晨說她現在已經喜歡上這里的孩子了,即便條件艱苦也算不了什么,畢竟還很年輕,其他的老師不也堅持了幾十年嗎,笑容重又回到了她的臉上,像天邊的晚霞一樣紅的可愛。那一刻,心底的某個地方,被觸動了一下。
雖然這組報道已經結束了很長時間,但是腦海中卻經常會響起孩子們清脆的笑聲,和老師們樸實的笑臉,固然,和城里的學校相比,他們缺少了很多東西,但是他們卻擁有最單純的快樂,誰又能說這不是另一種幸福呢。他們不需要可憐,只是需要幫助。
有個故事說,一個孩子在退潮后的海灘上撿拾小魚,然后一個個的放回大海,有人說,你是拾不完的,誰會在乎呢。孩子說:小魚在乎。我們《第一時間》就像這個孩子一樣,雖然幫助不了所有貧困的孩子,但是我們想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讓社會上的好心人看到這些孩子對生活,對學習的渴望,微薄之力也能匯聚成愛心的海洋。有了全社會的關注,映山紅會一直綻放,漫山遍野,我想,“映山紅”一定可以照亮貧苦孩子心靈的天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