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天向上》是湖南衛視2008年開播的具有較高收視率的一檔“脫口秀”節目,本文試從“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視角解析該節目受歡迎的原因。
[關鍵詞]《天天向上》 使用與滿足 娛樂節目
2008年8月,湖南衛視推出了名為《天天向上》的娛樂節目,該節目是一檔大型綜藝娛樂脫口秀,它以多人組合的主持群為主持形式,節目主題豐富、花樣繁多,內容健康向上同時極富娛樂效果,在國內娛樂節目逐漸走向空洞乏味的“愚樂”的趨勢下,另辟蹊徑,打造了在娛樂平臺上搭載傳統文化、科學知識和主流社會價值觀的獨特模式。節目一推出,便受到觀眾和業界的廣泛關注和好評,短時間內掀起了一輪收視狂潮,收視率很快就攀至全國同時段節目的前三名,并創下網絡搜索量新高,在百度搜索里相關網頁達到1460萬,其火爆程度可見一斑。在2009年的第三屆《綜藝》評選頒獎禮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社長梁剛建評價道:“《天天向上》充滿智力含量,新鮮趣味,它代表了目前中國電視娛樂的最高水準”。《天天向上》之所以能有到良好的節目效果,究竟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何獨特之處?本文從受眾“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角度進行解讀。
“使用與滿足”理論最早出現在卡茨1974年的著作《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該理論與以往的傳播學理論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站在受眾的角度,通過分析受眾對大眾媒介使用的動機和與之獲得的心理滿足來考量大眾媒介給人類帶來的行為和心理上的效用。很明顯,它突出受眾的主導地位,強調受眾的積極作用,體現出人文關懷和以受者中心的人本主義思想。
一、娛樂至死——娛樂效果的最大滿足感
美國學者C.R.賴特在《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一書中,在拉斯韋爾的傳播學“三功能說”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功能說”。賴特強調了傳播內容并不都是務實的,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為了滿足人們精神世界的娛樂需求。另外一名學者D.麥奎爾在對電視節目進行長期調查之后,也提出電視節目可以提供消遣娛樂,能夠幫助人們“逃避”日常生活的壓力和負擔,帶來情緒上的解放感。在1982年出版的《傳播學概論》一書中,施拉姆也對娛樂功能進行了總結。縱觀當下國內各檔電視欄目,《天天向上》在娛樂方面所取得的效果可謂首屈一指,《天天向上》是如何實現對受眾的娛樂需求的最大滿足呢?
毫無疑問,媒介組織中最積極活躍的部分是人,媒介的競爭某種程度上就是人的競爭。《天天向上》的舞臺上,固定的主持人有四位,同時每期主持群會加入其它成員,最多達到八名。人數眾多的主持群體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單人主持、一男一女搭配主持的模式,即便是另一檔收視率頗高的娛樂節目《快樂大本營》的主持群“快樂家族”,也只是五個人的男女搭配。《天天向上》選擇了多名男性作為主持人,開創了新的風格,打破了觀眾的審美疲勞。另一方面,《天天向上》的主持陣容幾乎囊括了各種類型的主持人,吸引了不同的觀眾群,帶來了超高人氣和持續的關注。主持群中心人物汪涵,是通過《超級女聲》走紅的“男聲”,他堪稱是當今主持界的鬼才與全才,主持過多種類型的節目,包括大型晚會、情感談話類節目,擅長脫口秀。汪涵的現場控制力和應變能力一流,具有較強的語言天賦,幾乎掌握了全國各地方言,所有這些才能都給他帶來了極高的人氣,我們很難界定他的身份究竟是一個主持人還是一個演藝明星。另外一名重要的主持人是來自臺灣的歐弟,十幾歲時就已步入演藝圈,發過單曲和專輯,也在電視劇中有過不錯的表演,踏入主持界后以其演唱、表演、舞蹈、冷笑話的諸多才藝走紅,而將他推向頂峰的還得是他的模仿能力,諸多走紅藝人的特點都會被他敏銳觀察并且捕捉、放大,再經過自己的風格演繹出來,達到了極好的表現效果;同時《天天向上》邀請了多位偶像明星加入主持行列,例如偶像歌手俞灝明,進一步擴大了《天天向上》的觀眾群;而日本藝人矢野浩二和韓國歌手金恩圣,不僅在節目中起到了翻譯和溝通的作用,也給欄目帶來了一些國際化的視野。
二、寓教于樂——獲取知識的滿足感
不管是1948年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書中提到的大眾傳播“三功能說”,還是1959年C.R.賴特在《大眾傳播:功能的探討》一書中總結的“四功能說”,都強調了大眾傳播中社會遺產傳承對個人的社會化功能,即個人可以通過社會的大眾傳播得到前人的經驗、智慧,從而獲取知識,并了解和內化社會的價值、行為規范等等,該理論也被稱之為大眾傳播的教育功能。
探究《天天向上》的火爆和受到的熱捧背后的諸多因素,不難看出它在整個綜藝節目里出色地做到了將傳統文化和科學知識有機地與節目相融合,通過主持人巧妙的串詞和穿插,擺脫了傳統說教節目的生硬乏趣,更成功脫離了當下泛濫的綜藝節目一味的“愚樂”低俗,提升了節目的趣味和品位。
縱覽開播至今近130期《天天向上》節目,它所涵蓋的知識和內容跨越了多個領域,主題多種多樣,沒有固定的范圍。2008年8月節目一開播主打傳承中華傳統禮儀美德牌,主張用輕松娛樂的方式去宣揚禮儀公德,借助北京奧運會的契機,讓世界認識真正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禮儀規范。之后,節目陸續推出其它主題,包括傳統文化方面,例如漢唐樂府(09年4月3號)、道家養生(09年2月13號)、臺灣阿美族民俗(08年8月7號)等等。節目將大眾在日常生活中很難接觸到的知識輕松呈現。《天天向上》做到的不僅僅是這些,節目團隊群策群力,為觀眾制造了相當多的創意和驚喜,例如《天天向上》充分利用當下流行的PK方式策劃了多個專題,以此來增強節目的吸引力,有華語世界頂級聲優PK(08年12月19號)、音樂舞蹈名校PK(08年12月12號)、亞太機器人大賽冠亞軍PK(2010年1月8號)、中國人民大學縱橫社與臺灣成功大學滔滔社演講PK(2010年4月1號)等等,在激烈卻又輕松活潑的對抗氛圍中讓觀眾得到歡樂,同時更獲取知識。
三、參與互動——自我實現的滿足感
“自我實現”這一概念來源于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并依次由較低層次遞增到較高層次。
對于綜藝節目而言,互動性無疑是十分重要的。臺下的現場觀眾與臺上的主持人、明星藝人或者是來自各行各業普通嘉賓之間的互動,還有場外的電視觀眾與整個節目之間的這種參與、互動,已經成為了當下綜藝節目生存之道,而且大有成為衡量節目紅火和受歡迎程度標桿的作用。于明星而言,上世紀九十年代和本世紀初的綜藝節目中藝人的互動很少,甚至為零,那個時候藝人缺失,而且努力保持著神秘,藝人與追求者是上與下的關系,因此觀眾只能拿著遠距離且略微仰視的眼光在看待節目里的明星。而如今明星已經泛濫,各種渠道都能造星,兩者之間的關系已然變為追求者大于藝人,因此明星樂于利用各種方式與觀眾接觸交流,以此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對有著特殊行業背景的普通嘉賓而言,由于人們的職業單一而且相對固定,所以觀眾對其他行業的嘉賓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想探究他們的行業內容和行業秘密,能親身參與并且體會原本生活中不曾有過的樂趣,因此,綜藝節目的參與互動性在一步步的增強,而受眾也是在這種參與和互動之中完成了角色的轉變,達到了假想中的自我實現。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14,182
②邵培仁、潘祥輝:《論中國電視娛樂節目的困境與出路》,《貴州電視》,2005(5)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