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單位給我們每位記者發了一本書《重新打量每個生命》(作者徐列《南方人物周刊》主編),在談論這本書之前,筆者先介紹一下它的“孿生兄弟”,取材于五年前《南方周末》的另一本人物傳記讀本——《在追問中逼近真實》。
喜歡做新聞人物報道的同仁,對《在追問中逼近真實》這本傳記讀本應該還有印象。有人稱,這是國內第一本關于人物報道的專業書籍,它第一次將人物報道作為新聞中的一個文體單獨列出來,并做了一定的概括和總結。當然,“新鮮”之余,筆者認為,這本書亦有不足之處,耐心讀過此書的人應該會有這樣的感受:由于分類相對粗淺,理論也較簡化,使之難以真正成為新聞報道中的一個類別獨立成篇。
隨之,新聞雜志《南方人物周刊》應運而生,經過五年的實踐,如今,它的專業化程度日漸成熟,在報道的豐富性和多樣性上,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文體形式和報道方法,而這本《重新打量每個生命》,就是一本《南方人物周刊》五年來的精華濃縮。
此書對《南方人物周刊》五年來采訪業務做了一個小結,把這些年來的各類人物報道從內容和文本上做個梳理。作者按寫作體例的不同,各選了3-5篇范文,先附作品,然后是作者的采訪筆記,著重從選題的產生,其新聞價值、采訪技巧和寫作文本等角度來分析一篇人物報道是如何產生,怎樣才能做得更好,怎樣才能成為一個頂級的人物記者,是一本優秀的傳媒類工具書。
在書中,作者希望一改過去非白即黑、非對即錯的二元對立的認識論,把人還原到人性原點,回歸到人物應有的善惡、復雜等多面變化莫測的基點上。可以想見,“世事有多繁復,人心就有多微妙”,在對人的認識上,“我們”只有心懷謙卑,敬畏而又謹慎,才能更接近人物本身,才能最大限度地還原人物的真實。在《張維迎長達25年的罵名》一文中,作者沒有因為眾人對張維迎那句“你能多賺錢,說明你對社會多做貢獻”幾乎遭到所有人批判的語句。而否定張維迎,而是把他放在整個社會背景之下,放在知識界文化“左右”碰撞和民眾“仇官心態”民生表現下,對張重新打量,從而還原了張維迎。說到這,筆者記起安徽電視臺《第一時間》欄目曾經做過的一個追蹤報道。2008年6月12日,長豐縣雙墩鎮吳店中學,兩名學生在一位楊老師的課堂上打鬧,其中一名學生不幸死亡,事情發生后,有關責任人受到了處分,死者家屬也獲得了賠償。按理說,這件事基本算結束了,但是不知為何,這件事突然在網絡上被熱炒起來,當事人楊經貴一下成了大“名人”,還有網友給他冠了一個綽號:“楊不管”,這個名字甚至跟之前一段時間汶川地震中出現的網絡名人——四川的一名中學老師“范跑跑”有一比。楊經貴到底是何許人,事發當時究竟他做了什么,在各家媒體播發這則新聞,紛紛對楊經貴進行發難、指責之后,作者沒有人云亦云,而是設法找到了楊經貴本人,先是表達來意,進行了耐心細致的心理溝通,完成了獨家采訪。再通過對相關當事人的走訪和調查,相繼制作了《追蹤報道——同事眼中的楊經貴》和《追蹤報道:楊經貴——我被扣了個大帽子》,還原了楊經貴本人在事發當時的真正心理狀態和事件本身的真實情況。對這起事件的報道,如果不是記者后期進行深度的調查走訪,就根本無法客觀還原事件的本來面目,同時,對新聞事件中的當事人也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表現。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在人物報道中,僅有熱情和追求顯然還是不夠的,“理念是思想的指南,方法則是行動的利器”。好的采訪方法和方式。可以使記者的采訪進入一個良性的軌道,而掘進到人物的內心和實質。
人物報道是許多記者心向往之的一種報道文體。正如作者所言,“世界再大,終究由人組成,世事再繁復,都由人所鑄就”。任何新聞事件說到底都和人有關,把人說透了,真相也就水到渠成了。
首先,對人物的選擇,就包含了記者的價值判斷。為什么要做這個人,從什么角度做,不僅基于新聞價值的判斷,也暗含了媒體的價值表現和市場選擇;而在對人物的采訪中,僅憑與采訪對象的對答,記者很難確認它的真實性,他可能說出了部分真實而遮蔽了難言之隱,他也可能用大話、套話、假話來掩蓋真實(這種情況,經常做輿論監督和調查類報道的同仁們,都經常遇到);其次,記者也不可能不投以自我的道德取舍,哪怕你堅守說出真相為原則,都可能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主觀的情感色彩。因而,從感性認識層面上來說,人物報道是距離新聞真實性原則最遠的一種報道文體,但同時,因為這種“距離”,會讓讀者對報道的人物,會有一個更加清楚更為完整鮮活的深入了解。
對媒介從業人員來說,《南方周末》是學習怎樣做新聞的好榜樣,《重新打量每個生命》則不失為學習怎樣去把新聞和雜志結合起來的一本優秀教材。在《南方人物周刊》創刊五周年之際,《重新打量每個生命》的出版,比較系統地體現了《南方人物周刊》的風采,又豐富了社會的精神文化,也讓我們作為人生中匆匆的一名過客,以一種莊重的態度思考生命本身。
“重新打量每個生命,因為每一個生命,無論貴賤高低,都必須受到尊重。尊重生命,才有《南方人物周刊》已經走過的五年。還有更多的五年,還有更多被真心打量的生命,也還有更多生命悲歡離合的記錄,更多震撼心靈深處的精彩。”(鳳凰衛視主持人楊錦麟)
其實,何止是打量別人,對我們每個人自身又何嘗不是如此,每個人的人生都需要不斷地重新打量。只有在重新打量中,你才能不斷地蛻變。上學的時候,以為自己很有思想,憧憬實現自己的最大人生價值,而后來,走進沸騰的生活,在嘈雜的世界里,就會發現社會遠非自己所想的那樣。這個時候,重新打量,回頭看看那個曾經的自己,想想未來,我們是否又該重整行囊上路了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