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電視民生新聞蓬勃發展,民生新聞廣受關注。民生新聞的主要受眾是誰?筆者認為,不僅僅指的是城市市民,民生新聞還應更多關注農民群體。
[關鍵詞]民生新聞 受眾 農民群體
這幾年在各電視臺蓬勃興起的電視民生新聞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然而民生新聞的主要受眾是誰?“民”指的是誰?復旦大學新聞學教授李良榮認為,地方電視臺處理這一類新聞(民生新聞)時更多的只是一種“市井新聞”,因此“民生新聞”稱為“市民新聞”比較妥當;浙江大學傳播學教授邵培仁在《是顛覆還是重建?——論市民新聞學的興起及其應對》一文中用“市民新聞”而不是用“民生新聞”概括當下流行的一些接近或類似于民生新聞的傳播現象。專家的觀點表明:民生新聞的“民”首先指的是“市民”。
民生新聞從誕生那一刻起就把目標受眾定位為城市市民。例如安徽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第一時間》在剛開播時的宣傳詞有一版就是“忙忙碌碌的每個人,熙熙攘攘的每條街。大大小小的每件事。平平常常的每一天。”我們看到,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經濟發展、收入分配、生存空間、道德教化、社會審美、性別平等、投資理財、就職謀業、物價變動、社會保障、教育學習、權益保護、城市建設、環境優化等關系國計民生的一系列問題,為民生新聞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內容的實效性使節目開通了眾多的市民熱線。這些問題發生在市民身邊,事關每個市民的切身利益,受眾的參與意識和公共意識空前高漲,傳統的“傳者——受者”模式被打破。市民站在自己立場維護其所代表的群體利益,紛紛主動參與到民生新聞節目的制作、討論和傳播過程中,媒體出于提高收視率的需要也為受眾表達自己的心聲大開方便之門。安徽電視臺《幫女郎》在鬧市區開了“說吧”。讓每一個市民在鏡頭前暢所欲言,盡情表現。電視媒體不再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顯現出親民的一面,同時也是市民參與性的體現。
可是,民生新聞所標榜的“平民話語”不應該僅是城市市民的專利,更應該是農村居民表達自己呼聲、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實現民主管理的途徑與工具。民生新聞對農民的關注最明顯體現在“農民工”的范圍。促進農民工的市民化,幫助他們與城市社會融合,多方面反映民工需求、提供就業信息指導、幫助改善生存環境。所以在年關時,各省的民生新聞中都會出現幫農民工討工資的節目,而《第一時間》從2005年開始,每年都會有《農民工維權在行動》的系列報道,幫農民工維護自身權益,提供專業免費的法律援助,這無疑是農民工權利在民生新聞中最明顯的體現。
相比較農民工,廣大在農村務農的農民居住區域更分散,沒有穩定的媒體消費習慣和消費支出;居住環境比較封閉,信息變動較少,媒介資源稀缺,缺乏參與意識,同時也意味著他們表達自己訴求的渠道更少。平民化的民生新聞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臺。如2008年8月4日這一天的《第一時間》,播出了文稿23條。關于農村、農民內容的有9條。分別是抗洪排險、災區防疫、養殖技術學習、作物收獲以及糾紛等方面的內容。這樣的內容也使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坐到電視機前,關注新聞,關注他們自己的生活和苦惱,也開始關注大眾媒體傳達出的價值觀。對于很多已經養成上網習慣的市民來說,電視也是農民最常見最能接受的大眾傳播方式。而《第一時間》開播7年來,作為一名民生新聞記者,筆者更是親身感受到農民參與意識的日益增強。打熱線電話的很多都是偏遠農村的農民。在田間地頭時常能碰到對節目內容侃侃而談的農民。當然,聊完了,他們會有更多的煩惱要傾訴。比如前面村的征地,自己家的作物收成,雖然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立刻解決,可是有渠道傾訴,表達訴求,也就增加了他們對大眾媒體的認同感,進而增加了對社會的認同,對于自己價值的認同。同時有了電視,有了民生新聞,農村和城市的知識溝差距也正在縮小。在這里,大眾傳媒真正承擔起傳授知識、教育大眾、促進社會融合的功能。
安徽是農業大省,民生新聞的主要受眾無疑要將農民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而絕非僅限于居住于城市的市民,而民生新聞的從業人員更應該熟悉農村,深入農村,這樣才能做出受歡迎的新聞。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