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了當前新聞傳播中的倫理問題,分析了傳媒倫理責任缺失的原由,提出了推動傳媒倫理責任重建與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傳媒倫理 媒體責任 重建
這是一個大眾傳媒飛速發展的時代,大眾傳媒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傳媒在為我們提供越來越便捷的信息服務的同時,也在左右著我們的視線、影響著人們的價值取向和判斷。在這個信息多元化、媒體產品低俗化的新形勢下,加強對傳媒倫理重建的研究,提升媒體責任,對促進傳媒發展與社會進步意義重大。
一、當前新聞傳播中的倫理問題
當前傳媒倫理責任缺失現象可歸為六大類:真實性的缺乏、公正性的缺位、媒體腐敗、媚俗化傾向、媒體審判、侵犯隱私權。
1、虛假新聞
虛假新聞是指未能真實反映客觀事物本來面貌,帶有虛假成分的報道。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某種需要,公開造假;與己不利,隱匿真情;宣傳典型,任意拔高;屈從壓力,寫昧心稿;惟利是圖,編造新聞;粗枝大葉,調查不實;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知識貧乏,不懂裝懂;合理想像,添枝加葉;偷梁換柱,移花接木。
2、有償新聞
有償新聞是指新聞機構及新聞工作者對要求刊登新聞者索取一定費用的新聞。有償新聞的表現:一些企業向記者行賄、利用媒體為其做宣傳;某些地方和單位領導花錢讓媒體宣傳自己;某些明星大腕花錢,媒體為自己造聲勢;新聞穴頭牽線搭橋;某些客戶主動送錢或通過其他方式向媒體及其從業人員買新聞。
3、新聞炒作
新聞炒作是指夸大新聞事實,對丑聞及災禍報道的極力渲染。湖南衛視的《百科全說》將張悟本——個針織廠的退休職工“成長”為被大眾奉若神明的養生專家,功不可沒。電視節目和出版界共同“成就”了“養生明星”張悟本,其走紅程度堪比娛樂明星:他的書上市6個月銷量突破300萬冊;他主講的電視節目排名收視率前三名;他的掛號費高達2000元;他提出的綠豆養生據說是綠豆漲價的原因之一。
4、虛假廣告與誤導廣告
虛假廣告是指廣告內容是虛假的或者是容易引人誤解的,對產品、服務的部分承諾是虛假的,不能兌現的且帶有欺騙性的,愚弄受眾的廣告。
5、侵犯個人隱私權、名譽權
新聞侵犯隱私權是指在新聞作品中公開他人隱私而使他人隱私權受到傷害的行為。從方式來看主要有:未經當事人允許,公開采訪對象在個別交談中談到的個人私事;在非公共場合,未經當事人允許或未向當事人表明身份進行拍照、電視攝像、錄音;私拆個人信件和竊聽電話以獲取新聞等等。
6、泄密
不能嚴格按照有關保密法律法規規定,對國家事務的重大決策中的秘密事項;國防建設和武裝力量活動中的秘密事項;外交和外事活動中的秘密施行以及對外承擔保密義務的事項;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秘密事項;科學技術中的秘密事項;維護國家安全活動和追查刑事犯罪中的秘密事項;其他經國家保密工作部門確定應當保守的國家秘密事項報道過程中,出現泄密問題。
二、傳媒倫理責任缺失的原由
分析富士康跳樓事件、張悟本、海珠橋上“跳橋秀”、殺童案等事件,可以發現傳媒倫理責任缺失的原因很多,但深入挖掘起來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即媒體體制改革滯后、經濟利益驅動、相關法制缺位、媒體自律性不強和傳媒專業主義教育匱乏。
1、無序競爭導致傳媒倫理缺失
早在1996年中央就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戰略目標。但從我國目前的現實看,不僅法制建設的總體進程不能跟上現實發展的需要,更直接的是我國的大眾傳播法制化尚處在一個不夠完善的過程中。盡管我國已陸續頒布了一些有關大眾傳播的規則條款,但以《新聞法》、《出版法》和《著作權保護法》為主體的新聞出版法律體系尚未建立。我國的對新聞傳播的監管調控基本上還停留在以人治為主的層面上。我國傳媒整體的市場并沒有相應膨脹,而且我國傳媒發展極不均衡。我國傳媒的競爭是一種過度競爭。缺乏必要的、健全的競爭規范和監督、制約機制,過度競爭便演變為無序競爭、惡性競爭,傳媒行為失范屢見不鮮。
2、傳媒法制建設滯后導致傳媒倫理缺失
我國新聞傳播法律制度先天不足且發育不良,不能依社會對新聞傳播的期待而提供行之有效的、規范的手段和途徑。對傳媒失范行為的認定與處罰,缺乏嚴格的標準與剛性,不僅直接危害到傳媒及其傳播行為本應具有的客觀公正,更為嚴重的是損害了全社會正建立起來的對法律制度的信賴與信心,也不利于傳媒從業人員自我規范意識及傳媒業自律意識的形成,也顯示出現法規剛性的缺乏。同時,媒體內部監督機制不健全、受眾監督機制不完善、傳媒從業者的道德教育淡化等等。
3、傳媒自律意識缺失導致傳媒倫理缺失
為保證傳媒的客觀公正,世界各國除了以新聞法規強制傳媒工作者“不準”做的禁區,防止濫用新聞自由外,還紛紛提倡傳媒職業道德,強調以行業內部的相互監督、以傳播者個人的自覺來抵御種種誘惑,防范不良行為。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社會利益結構的變化觸動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傳統道德觀念提出嚴峻的挑戰,人們比以往更加重視個人,而對他人和社會有所忽略;利益成為人們行動的最直接動力,而道德在行動中的作用有所下降。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傳媒,導致傳媒自律意識的淡化,傳媒倫理道德的退步體現出轉型期社會不良風氣對于傳媒職業倫理觀的侵蝕。
三、推動傳媒倫理責任重建與發展
倫理學的目的是要培養和產生高尚、卓越的人,這種人是出于他們的高尚、卓越的品格來自發的行動的。傳媒倫理責任的重建與發展,對于提高傳媒的社會責任意識、推動社會進步意義重大。
1、弘揚傳媒正確的價值理念
傳媒工作者的價值理念是其對自身價值目標所作的理性思考和把握,并在實踐中逐步形成的能夠激勵和規范其為之共同奮斗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它是傳媒工作者的靈魂。傳媒應在“為人民服務”這一崇高的價值追求之下,進一步確立自己的獨特理念,更好地彰顯自己的特色和個性,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真正實現“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2、強化傳媒倫理責任機制約束
大膽吸收國際社會普遍采用的、在許多國家行之有效的媒體倫理準則,制定符合我國實際的、大多數傳媒工作者認同的、具有可操作性、真正有約束力的倫理規則,并使之成為傳媒工作者共同遵守的基本規范,勿使規則成為不具有操作性的一紙空文。通過機制的約束,達到傳媒工作者有可供執行的共同操守,推動傳媒可持續發展。
3、加強從業者的職業道德教育
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教育,讓傳媒工作者將職業理想、職業信念、職業道德等牢固樹立起來,要培養從業者的一種虔誠的職業精神,使道德的他律變為從業者的自律,只有這樣,傳媒倫理缺失問題才有望從根本上得到徹底的改觀。通過持續的職業道德教育,傳媒從業者自覺培養美德和使命感,擔負起社會正義的守護人的角色。
參考文獻
①肖偉,《英國新聞自律體系的公眾利益觀》[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1)》,2006
②施喆,《死亡日記——一個媒體事件的構建和倫理分析》[J],《現代傳播》2002(2)
③胡海軍,《媒體倫理研究述評》[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