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
結合前面的一句“《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綜合來解讀這句的含義,我們才好理解這前后句子之間的因果關系。
上句闡述了原因,因為《易經》中體現了先天大道的運行規律,所以圣人、君子將《易經》奉為圭臬,并在日常的言行、舉止、作為、占卜中拿出來時時比照、參考,這樣就有前一句所說到的四種“崇尚”。崇尚之后有什么反應呢?這一句“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講的是兩個前提條件,比較好理解,意思就是君子在想干點事、想有所行動、行為的情況下;“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講的是“求問”的過程和回應的效果,意思是把自己的想法、欲問何事之類的一些話用《易經》的方式傳遞過去后,“受命”指的是接受到這種詢問后,“如響”即如同聲音的回響一樣,即有迅捷的回應。問易者一言既發,一念既出,所問之事或物就如聲之有響一樣迅捷,立即傳來回應信息,
這半句總的理解是,《易經》因其內涵博大、體系精深,及對于先天之道的準確把握、精準闡述,對人類的求問完全做到了“有求必應”。人類在自身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總在面對著若干的未知,而對于整個自然、大道而言,對于《易經》這樣的大系統而言,這些都為已知,經歷之中總有客觀的規律和道理在循環往復,所以聰明人、有學識的人,古人常說的“圣人、君子”非常善于使用《易經》,善于向《易經》學習,問易者在問之先,因為有事,或欲出行,請卦占卜是非常正確和司空見慣的事,這在《易經》成書后六七百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成為人人皆知的常識。
孔穎達在《周易正義》中對這句話是這樣解釋的:既易道有四,是以君子將欲有所施為,將欲有所行,往占問其吉兇,而以言命蓍也?!捌涫苊踩珥憽闭撸^著受人命,報人吉兇,如響之應聲也。他特別說明了問易者采取的方式是以著草作為占卜媒介的方式。蓍草承載了人的求問,作為占卜的工具,直接把求問的結果展示給求問的人,告訴人或吉或兇的占卜結果,就像聲音的回響一樣。為易者通過為易過程也就即刻知道所來之信息,從而得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