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信息化的水平哪里最高?我認為是軍隊和中央企業。我不說具體為什么,只舉一個人人能看到的事實。軍隊一直強調的是信息化軍隊、信息化戰爭,而不僅僅是軍隊信息化、戰爭信息化;同樣,中央企業強調的是信息化企業,而不僅僅是企業信息化。
一個詞序顛倒,反映了什么呢?我認為,反映的是現代化定位的不同。企業信息化是用變,即信息技術應用,信息化企業是體變,即企業本身發展方式轉變。
除了中央企業以外的幾乎所有企業(海爾除外),都不提信息化企業,只提企業信息化。而對于中央企業,如國家電網來說,企業信息化只是信息化企業的一個子集。對企業轉變發展方式來說,企業信息化屬于量變,信息化企業屬于質變。質變是說企業本身,從工業化的第一次現代化狀態,進入到信息化的第二次現代化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企業以信息化為主導,信息化對企業現代化發揮的是引領的作用·信息化不再僅僅是工具和手段,而對企業本身產生戰略、體制、機制上的質飛躍,起到帶動作用。用中央企業自己的話說,就是通過信息化做國際一流企業。這樣的中央企業,2008年有10家,2009年已有17家。在它們的示范帶動下,2010年大部分中央企業將達到或接近信息化的世界水平。縱觀我國信息化各領域整體達到或接近世界水平,還是極少的。
干與不干是不一樣的,賣勁干與糊弄干是不一樣的,真干與假干是不一樣的,自己主動干與被供應商拖著干是不一樣的。中央企業向信息化企業方向轉變,首先是國資委有意識推動的結果。國資委領導同志要求,“將信息化戰略融入企業戰略,為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務,大幅提高信息化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并不是所有領域。都有膽識,將信息化戰略融入所在領域戰略。通常情況是,所在領域的戰略是傳統工業化的,然后拿信息化當“船堅炮利”式的工具。有的領域,比如說政府信息化,沒人說是信息化政府。有人說電子政府,這并不是中國正式提法,實際是指政府電子化。我們還沒有達到提電子政府的必要共識。更多搞政府信息化的人,是從工具意義上理解信息化價值,而忽視其戰略上的意義,更多是從職能優化理解信息化的意義,而忽視其流程改造上的意義,等等。
中央企業不僅領先于全國信息化水平,而且從國際范圍看,也開始具有了一些創新,這些創新已不僅僅是以追趕美國為目標,而是考慮怎么按自己的路往前走。這在各領域也罕見。中央企業信息化示范工程就值得注意。下一代的前沿趨勢,是企業信息化與電子商務融合為價值網絡。在美國,只有最前衛的企業(如IBM的Linda S.Sanford《商業大趨勢:從價值鏈到價值網絡》),才意識到價值網絡。而140多家中央企業,可以說每一個都已聽說過價值網絡,許多已在付諸實施。美國人辦的是企業,中央企業要辦的是社會企業。社會企業將是技術網絡與價值網絡的統一,是社會目標和企業活動的有機結合。這比“電子商務”這四個詞,要意味著更多內容。
我發現,搞價值網絡,中國人行;西方人靠原子論起家,在這方面不知道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