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的出現對各國的法律制度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在網絡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問題,對這些糾紛的處理,既有待于新的法律,也有待于正確適用現行的法律、法規。目前,網絡上矛盾最突出的也是暴露最多的莫過于著作權的保護問題,這與互聯網是一種信息的載體有關。網絡上著作權侵權糾紛以及相應的法律救濟是著作權保護制度向網絡空間延伸過程中各種矛盾的綜合反映,它構成了當代著作權保護中最新奇也最精彩的部分,同時也引發了網絡上著作權保護的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 版權 侵權行為 網絡 立法
一、引言
作為一種新興媒體,互聯網日益成為不容忽視的版權作品的傳播媒介,在網絡空間內,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人類社會進一步網絡化、信息化。網絡技術不僅對數據庫、多媒體等數字作品的保護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也波及到傳統作品的保護,即出現網絡版權侵權問題。由網絡新技術運用引發的新的法律問題主要集中在版權侵權領域。在版權領域網絡不僅創造了新的作品形式,拓展了著作權客體的范圍,改變了作品的傳播方式,還加快了作品的傳播速度,擴大了作品的傳播范圍。這無疑加大了網絡版權保護的難度,也使得對網絡版權侵權行為的認定及法律責任的追究變得錯綜復雜,現有的版權制度理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版權保護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激勵智力創新,促進文學、藝術、科學的繁榮。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版權保護制度一直隨著傳播技術和傳播方式的發展而發展,使版權人能夠不斷從新的作品傳播方式中收獲利益之果;但是由于網絡環境下侵權人使用網絡新技術進行版權侵權活動,使得網絡版權所有人并不能從中獲益,長此以往,將不利于知識的傳播和交流,也會挫傷智力成果創造者的積極性。因此要想在網絡時代背景下讓版權人和網絡用戶都能從中受益,就有必要深入的探討網絡版權侵權問題,從中探索出一條共贏的道路。
二、網絡版權侵權
對于一般的版權侵權行為的定義,國內外學者眾說紛紜,但實質大體相同。日本學者認為其是指“無權而使用別人權利的客體,使別人的權利受到損害” ;我國臺灣學者認為“所謂侵權行為乃指以他人行為侵入法定權利半徑范圍內且無阻卻事由之行為,否則寧為權利人所容忍之義務,亦無侵害之足言也” ;“我國大陸學者認為其是“指未經版權人的許可,違反法律規定而擅自行使版權人權利或妨礙版權人權利實現的行為”。 但近年來,隨著數字化和互聯網網絡的日漸普及國內外發生的有關網絡版權的案件日益增多,網絡版權問題尤顯突出,有必要對網絡版權侵權進行深入的探索分析研究。
作品之所以能夠在網絡上傳播并獲得相關的權利,是因為作品首先要進行數字化處理,這包括兩中方式,一是將傳統的版權作品進行數字化并上傳到網上,二是將本身就是以數字化形式創作的作品上傳到網上。網絡用戶通過網絡操作來獲得作品進行欣賞,這期間每一步的運作都與網絡科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網絡版權侵權也因之而出現。
三、網絡版權侵權表現形式及產生原因
1.網絡版權侵權表現形式
網絡技術的應用為人們提供了前所未有便捷,越來越多的人們利用網絡查詢信息、休閑娛樂。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9年1月13日公布報告顯示,截止2008年底我國網民人數達到2.98億人 。我國網民人數一直呈現爆炸式增長。隨著網絡鏈接技術、P2P等新興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侵權技術在迅速的發展并很快在網絡上傳播流行。
作品在網絡環境下的傳播方式,網絡傳播方式離不開網絡上的三個主體(上傳者、網絡服務商、下載者)的相互作用,三者之間的有機協作才形成了在網絡上對作品使用,加快作品的傳播速度,讓作品更大的發揮其本身的社會價值,同時也會給版權人帶來一定得利益。版權保護的終極目的是為社會利益,因為只有保護了創作者的利益,才能激發促進創作,從而為社會提供更為豐富的內容。那么網絡版權侵權究竟在何處存在,又以何種方式表現呢?
(1)網上上載、轉載、下載可能造成侵權
上載引起的侵權有兩種形式,一是將作品數字化后上載到網上,二是將本身就是數字化形式的作品直接上載到網上。轉載引起的侵權是指發表在一個網站的作品被另一個網站擅自復制使用。下載是指將發表在網上的作品擅自下載并發表在報刊上,或儲存在存儲器上,或打印在紙質上。在網上進行上傳、轉載、下載都存在侵犯版權可能性,數字化作品的上載者可能會成為網絡版權侵權人,如果上載者對該作品擁有相版權那么其上傳行為是版權人使用自己權利的合法行為,相反,若上載者并不擁有該作品的版權,且又未經版權人同意未付報酬而進行上載的行為就構成了侵權。下載者如果是通過合法的渠道獲得作品則不構成侵權,但是下載者若將其合法獲得的作品進行上載活動,其身份就因此發生改變,成為上載者,那么其行為就構成侵權;假如下載者非經合法渠道獲得作品,其行為就直接構成了對版權人的侵害。
(2)超鏈接造成侵權
超鏈接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網絡信息技術,是指使用文本標記語言指示電腦或專門軟件,在兩個不同文檔或同一文檔的不同部分建立聯系,使訪問者可以通過一個網址能夠訪問到不同網址的文件,或通過一個特定欄目訪問同一站點上的其他欄目。該種方式的侵權主要是指網絡服務商構成的侵權,其侵權行為就是為通過運用網絡技術達到不勞而獲的目的。誠然,網絡上存在的版權侵權行為方式還有很多,在這里只對其侵權行為做了簡單歸類,因為網絡版權侵權行為層出不窮,難以枚舉。每一項新的網絡侵權技術的應用無不讓版權人在與侵權人交鋒時顯得力難從心,應對網絡版權侵權問題己成版權人的兵家常事。
2.網絡版權侵權現象生成原因淺析
之所以會產生上述大量的網絡侵犯版權現象,是因為數字技術的進步從根本上改變了復制、發行、控制和出版作品的模式。
首先,數字化使得作品的復制成本大大的降低。與此同時,數字復制件在質量上卻完美無缺,因此每一個復制件都能夠成為進一步復制的種子。結果,前數字時代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侵權復制的自然屏障就不復存在,這種自然屏障包括復制作品所需要的較高成本、在模擬媒介中后續復制品質量的下降。如今,每一個計算機用戶都可以輕松自如地復制各種作品。
其次,互聯網的形成極大地降低了發行成本。由于傳輸速度己超過每秒數十億字符,如果不是更高的話,網絡可以以很低的成本并幾乎是實時地將包括作品在內的信息產品傳送到世界每一個角落。這樣,不管是版權人向社會公眾發行作品還是盜版者非法印制和發行作品,都變得十分便捷且成本極低。
最后,萬維網的出現從根本上改變了出版經濟學,使得每一個上網者都可以成為面向全球的出版者。網上出現的海量的各種文件、論文和作品也表明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在利用萬維網這一廉價的出版設施。
綜上所述,正是網絡在現今時代的普及,使得網絡版權侵權行為有了輕易為之的可能性,并具有以往傳統侵犯版權行為所不具有的隱蔽性,且成本低廉,導致了網絡版權侵權的泛濫。
四、網絡環境對傳統版權制度的影響
1.網絡環境下版權制度的處境
(1)網絡開放性與無國界性增加版權專有權保護難度。
版權制度的目的之一,即在于保護著作權人的專有權,排斥他人對其作品的不法使用。而網絡的本質則是通過信息高速公路,建立一個全人類公開公用的開放性媒體,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網絡傳播的全球性,使人類對作品的利用超越了空間的阻隔,著作權的地域性特征漸趨模糊;另一方面,各國在著作權保護的范圍和程度方面的差別依然明顯。由此,著作權傳播的無國界性與著作權保護的國別性之間的鮮明反差,增加了著作權人保護其專有權的難度。
(2)作品表現數字化助長了盜版行為的泛濫。
在前網絡時代,公眾欲要獲得作品時,必須通過流通渠道購買、租賃載有作品的有形商品。而在網絡時代,通過緩存、瀏覽、粘貼和下載等數字化手段,大量作品能被簡便、快速、高質量地復制利用。并且,此種復制大多是在計算機網絡的正常運行中自動產生的,而且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往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很難將合法使用與侵權復制予以區分。
(3)網絡無限交互性導致作品歸屬復雜化。
傳統作品較容易確認創作人,然而網絡卻為大眾提供了一個沒有門檻的創作平臺,網絡技術實現了雙向交流,致使網絡作品大多是在對前人作品進行改編、組合的基礎上而形成的。這種改編文化的興起,使得要確定不同部分作品著作權的歸屬變得十分困難,從而增加了保護網絡著作權的難度。
2.數字信息傳輸技術引發的問題
數字信息傳輸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技術,必將對傳統的版權制度帶來一系列新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問題:
復制的不可避免性所產生的一個最具爭議的問題是“臨時復制”( Temporary Reproduction )。所謂“臨時復制”是指通過計算機閱讀、瀏覽、傾聽和使用作品的過程中在計算機內存中自動出現復制件的現象,一旦關閉所運行或者使用的作品、或者關閉計算機,這種復制件就不復存在。“臨時復制”到底構不構成傳統版權法意義上的復制,這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引起了廣泛的爭議。
高度交互性促使“改編文化”興起,產生了兩個問題:其一,傳統版權制度下作為版權人一項重要精神權利的改編權將被賦予新的內容,同時需要規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其二,改編人在改編過程中所投入的精神和物質消耗應否得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在何種程度上、依何種標準去承認和保護。傳統版權制度中奉為圭皋的“只保護形式表達,不延及內容思想”原則在數字傳輸技術的沖擊下也不得不重新做出解釋和修正。
傳播的無國界性導致原本具有地域色彩的作品失去了國界的拘束,并且在瞬間得以完成,作品時空維度的數字化將使得版權的管理和保護殊難奏效。各國基于自身實際情況,從維護本國利益的立場出發,會因地、因時制宜,使版權制度具有靈活多變的政策性,但這樣一來必將制造數字傳輸的版權保護混亂。各國利益不一致,發達國家作為信息輸出國和發展中國家作為信息輸入國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數字鴻溝,因此國際上圍繞數字傳輸立法的博弈相當激烈。為了解決它們之間的沖突,設立世界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或許是一種重要考慮。
五、我國網絡版權立法的現狀、問題及建議
1.我國當前的網絡版權立法狀況
我國《刑法》第217條和第218條關于侵犯著作權犯罪的規定,均要求有營利目的,“以營利為目的”是判定其構成犯罪的要件。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檢察院于2004年12月21日公布的《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千問題的解釋》,以及于2005年10月13日做出的《關于辦理侵犯著作權刑事案件中涉及錄音、錄像制品有關問題的批復》也都對“以營利為目的”做了明確的要求。我國《著作權法》第10條第11項規定了信息網絡傳播權,2001年10月27日九屆全國人大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決定,其對網絡著作權的規定主要在以下幾點:l)第8條新增了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使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可以授權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行使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并規定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設立方式、權利義務、著作權許可使用費的收取和分配,以及對其監督和管理等由國務院另行規定。2)第10條第1款第12項明確規定了信息網絡傳播權為一項新的著作權利。同時第58條規定:“計算機軟件、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3)第47條第6款新增了有關對技術措施和權利人管理電子信息的法律保護的內容。
我國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較西方發達國家起步較晚,相關的法律或是存有空白,或是滯后于實踐。所以,為了能夠對現實中遇到的問題,作有效的解決,規章將構成主要部分,立法則是隨著技術的進一步完善,等時機成熟時出臺。己出臺的法律法規仍需要在司法實踐中不斷具體完善,需要各位專家學者的關注。此外,在我國網絡立法的實踐中,一方面應當引進國外的先進立法經驗,另一方面要結合中國的國情,制訂出真正適合中國的網絡著作權立法。
2.我國的網絡版權立法的具體建議
(1)在信息傳播上弱化權利人的相關“專有權”,限制其權利
主要體現在打破阻礙信息傳播的環節上,包括打破從紙到網,從網到網,從網到紙的各種知識擴散環節,同時保護權利人相應的經濟利益。例如:作者將作品上載到網上或者是網上合法傳輸的數字化的作品,應該充分認識到其被轉載、復制的可能性和廣泛性,如未作說明,或沒有采取技術手段預防其被轉載、復制,即認為作者自動放棄其部分著作權。不需授權網絡使用者即可免費閱讀和下載網站上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但是,轉載至營利網站上應付費,下載后自行復制并出售復制品構成侵權行為。即除了權利人在上載時期明確表明不準擅自下載外,一律賦予“法定許可”或者“推定許可”、“默示許可”的法律直接“授權”,既保證了權利人的經濟利益又保障了社會公眾的權利,促進信息的傳播。
(2)完善版權許可方式
當保護互聯網版權作品已成為各方共識之后,在權利許可的具體操作上應如何達到最大限度的便捷和高效,便成了作品使用者與作品權利人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對此,大家不約而同地把視點放在著作權集體管理機構上。畢竟,這是國外早已行之有效的最佳方案。2005年我國公布并實施了《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但在中國推行這樣的方式存在困難,因為在國外作品版權通常都把握在雜志社和出版社手中,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或版權代理公司組織只要找到出版社或雜志社即可,而在中國,版權都在作者手中,只能與單個作者簽訂協議,可以想像,這是多么繁瑣的事。目前業界比較推崇的一種模式“授權邀約模式”即倡議權利人在所出版的各種形式圖書中直接發表版權聲明,只要個人或機構愿意接受授權聲明中所規定的授權條件,即可以自動達成與權利人的合同關系。權利人可授權給集體管理組織,也可授權給出版單位。任何組織或個人按約定方法合法使用該作品并按約定的方式付費即可。授權邀約模式的推廣將給權利人和使用者都帶來方便,免去了一對一洽談的交易成本。
(3)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要有新形式
研究著作權在網絡空間中合理使用制度的新發展應該從這兩個層面:第一個,網絡空間與傳統空間對作品和音像制品有什么不同;第二個,在著作權人和鄰接權人在網絡空間中有哪些新的利益形式。目前,網絡的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應該以傳統的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為基礎,即WPPT(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表演和錄音制品條約WIPO Performances and Phonograms Treaty)在中規定的“承認有必要保持表演者和錄音制品制作者的利益與廣大公眾的利益尤其是教育、研究和獲得信息的利益的平衡”和WCT(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Copyright Treaty))中規定的“承認有必要按《伯爾尼公約》所反映的保持作者的權利與廣大公眾的利益尤其是教育、研究和獲得信息的利益之間的平衡”,其主要意思就是要保持著作權人和鄰接權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平衡利益關系,相應地通過新的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同時增加廣大公眾相應的利益或新的利益表現形式。
六、結語
每一次新的傳播手段的出現都引起了版權人的擔憂,害怕其既得利益的喪失。公共圖書館出現的時候,出版商擔心書的銷量會減少;復印機的出現曾被出版業視為洪水猛獸;家用錄像機問世的時候,好萊塢的喪鐘似乎已經敲響;收音機的出現也曾引起唱片業的恐慌。但事實上呢?公共圖書館創造了新的大眾圖書出版商業模式;家用錄像機催生了出租和出售市場,成了電影業新的財源;收音機則讓更多的歌膾炙人口,唱片公司大獲其利。怎樣解釋這些悖論呢?答案抽象而又簡單,新舊產品之間的互補關系強于替代關系。作品的傳播或許會降低某一部分人的購買欲,但同時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作品,愿意購買圖書和唱片,從而帶來無限商機。版權法不應該成為扼殺創新的工具,在互聯網的基礎上構建新的法律制度是版權法能否適應時代發展的關鍵。
參考文獻:
[1]陳雪萍:網絡版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J]. 政治與法律, 2004(6)
[2]陳小奇:版權技術措施的法律保護研究[D]. 湘潭大學, 2007
[3]段 維: 略論互聯網對版權保護的挑戰[J]. 信息網絡安全, 2006(3)
[4]甘立權:關于網絡版權保護的若干思考[D]. 中南大學, 2002
[5] 郭玉軍 叢立先: 網絡版權侵權的法律救濟[J].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