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淮海工學院2008年度哲學社會科學校內課題“產業集聚中的地方政府行為及相應政策研究”(S2008010)
[摘 要] 隨著生產要素成本的提高,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產業集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了欠發達地區產業集聚的基本誘因,并以江蘇連云港為例,對連云港的產業集聚進行了實證分析。最后,文章給出了欠發達地區產業集聚的幾點政策建議。
[關鍵詞]高生產要素成本 產業集聚 江蘇連云港
為平衡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中央政府近期作出了一系列區域規劃。在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提升的背景條件下,如何實現這些欠發達地區的要素聚集,承接產業的轉移和集聚,是當前各地方政府亟待落實的重要工作內容。本文以《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中的連云港為例,具體闡釋了產業集聚的條件,并給出了相應的政府政策建議。
一、高生產要素成本的形成
1.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和逐利性
改革開放后,塊塊格局被打破,區域要素流動加快,全國形成了以深圳、上海浦東、天津濱海為龍頭的珠三角、長三角和渤海灣三大區域經濟增長中心。根據經濟增長極理論(繆爾達爾,1957),先發達地區的發展必然吸收落后地區的稀缺資源,從而發達地區愈益發達,落后地區愈加落后。我國三大區域經濟中心正是在最初憑借著國家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迅速聚集了大量低技術含量的加工工業,產業的集聚推動了當地的相關的知識資源、人才資源和資本要素的積累,以及區域外流動性強的要素如資本、勞動力等,這樣的集聚又加重了要素供給結構的區域失衡狀況,隨著經濟增長極的產業結構升級,地區經濟差距越拉越大。現在,國家想通過新的區域經濟規劃,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中心,在生產要素聚集方面面臨挑戰。經濟落后地區較低的要素回報率,難以阻擋由生產要素的逐利性而驅使的生產要素的流動性,以江蘇連云港人口的流動性來看,連云港每年外出務工人員近50萬人,這主要是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而在人口自然增長率2007為4.58%,戶籍人口增長率卻是0.59%的情況來看,則說明的是連云港人才的外流,著重表現為考學、當兵、技術工人的外遷。
2.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雙重推動
在改革開放初期,為吸引外資,我國進入了一個低成本工業化擴張時期,著重表現在勞動力的低成本、土地的低價格及實際的低稅收上。農民工成本僅按“剩余勞動力”定價,并且不需要住房、社會保障等城市居民需要的工資以外的成本;由于嚴苛戶籍制度的存在,農民也無法進城買房,房地產市場沒有啟動,土地價格便宜;加上對外資企業的優惠稅收政策,為早期產業集聚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1997年以后,中國城市化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時期,城市化的發展推動了生產要素成本的提高。首先,城市化帶動的是城市居民的住房購買和政府配套的基礎設施的高投入,由于許多地區地方財政窘迫,土地批租成為地方政府“籌資”手段。政府通過房地產土地的出讓,獲得城市化的資金,土地價格居高不下。其次,農民變為市民,使得大量的公共支出如教育、環保和城市公共交通與運營等持續增加,為了支付這些公共支出,高額的稅收也附加在了企業和勞動力身上。隨著中國對環境污染的治理,企業的環保成本也在增加,因此,在推高的生產要素成本環境中,欠發達地區不可能簡單地走先發達地區曾經走過的老路,以低廉的成本價格承接高區位的產業轉移,必須另辟蹊徑,有所創新。
二、欠發達地區產業集聚的誘因分析
產業集聚作為現代區域經濟組織形式,是我國新規劃區域經濟增長極的必然選擇。但作為次經濟增長中心的產業集聚過程不該是政府的強行命令,也不是高區位產業的簡單分流或企業的搬遷過程,而是要在遵從客觀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努力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價值增值。我們認為以下四個方面可以成為欠發達地區在要素成本提升條件下產業聚集的基本誘因。
1.提高科技創新能力
現代科技革命促使新的產業和產業部門產生。在技術進步的作用下,一方面原有產業和產業部門分解,某些產品或原有生產過程的某一階段隨著生產技術的變革和社會需求擴大而分離出來;另一方面,科技革命又促進了新的生產部門的形成,擴大社會分工的范圍。全球化進程中的技術創新對我國傳統低技術產業集群利用特殊經濟空間利用外資提出了重大的挑戰。因而,作為新生的經濟增長極,一方面要從科學技術的創新入手,增加產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提前進入研發階段,成為經濟增長的策動源。
2.開發稟賦資源
稟賦資源是指某些地區先天具備的自然要素資源,如山西的煤炭資源、東北的林業資源,連云港的港口資源等;以及某些地區隨著地方經濟的發展慢慢積累起來的優勢資源,如專業化所積累起來的知識資源、人力資源等,這種優勢資源多半是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民間逐步發展起來的行業,與產品生產的有關技術、技巧、技能與經驗等知識經歷了漫長的積累和沉淀過程,在當地人民之間時代相傳,但由于他們大多采用師徒傳藝的方式傳授技藝,導致行業發展緩慢。因而,欠發達地區可以自身的稟賦資源為依托,通過新型工業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3.做強價值鏈中的某些特定環節
隨著新國際勞動分工和全球生產網絡的形成,正如價值鏈(波特,1985)上不同環節不一定要納入到同一個企業一樣,不同生產環節也不一定要布局在同一個區域。這些價值環節可以是設計、生產、組裝、營銷、財務、運輸等,作為欠發達地區只要承擔價值鏈中的某一個或幾個價值環節,通過加強區域內部企業之間的協作,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做精做強,即可在全球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或產業升級,重點不是在于是否拉長產業鏈或打造新的產業鏈,在于是否采取適當的經濟政策,促使本地的產業環節在全球生產網絡中占據更高的價值環節。
4.降低成本
成本的降低是多方面的,從欠發達地區來看,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關注:一是運輸成本的降低。許多欠發達地區資源豐富但交通不便,增加了的運輸成本往往會抵消產業轉移的利潤,從而使得企業難以集聚。二是交易成本的降低。Scott和Storper(1987)概括交易成本和集聚間的關系,認為基于增長中心的高技術形成的作用力主要源于生產中的分工、公司間交易活動的結構以及從地方化發展形式中內生地出現的不同的集聚經濟。三是城市化成本的降低。城市化的成本過高會直接導致工業競爭力的陡然下降,如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快于人口集中的速度,房地產價格上升速度過快等,直接影響著產業的效率。
三、欠發達地區產業集聚的實證分析——江蘇連云港
為分析連云港產業集聚的態勢,本文引入區位商這個概念,區位商是產業效率與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種較為普遍的集群識別方法,是用來衡量某一產業在一特定地區的相對集中度。計算公式為:Rij=(eij/ej)/(Eij/Ej),具體含義是指一個地區某一部門產值在本地區的比重與全國(區域)同一部門在全國的比重之比,Rij表示j區域內i產業的區位商。如果R的值大于1,表示該產業具有一定的專業化意義,如果產業的區位商大于1.5,則該產業在當地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本文利用了《連云港統計年鑒2003、2008》、《江蘇省統計年鑒2003、2008》、《中國統計年鑒2003、2008》,分別計算出了連云港在2002年和2007年的產業區位商,其區位商值如表1所示。
通過五年間產業區位商的變化來顯示連云港地區的產業集聚發展態勢,從連云港在全國和江蘇省的區位商兩者綜合來看,連云港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產業是:非金屬采礦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飲料制造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產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其中非金屬采礦業和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具有一定的下滑趨勢。而江蘇省在全國產業區位商較重的化學纖維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在連云港的產業區位商中則體現較弱。
由上分析,可以得到連云港產業集聚方面的以下幾個結論:
1.曾經支持地方經濟的自有資源類產業由于長年的開發出現了資源匱乏的現象,很難形成有效的產業集聚。
2.從整體制造業產業結構看,在產業價值鏈中還處于中低級水平階段,依靠農副產品的加工和當地環境對污染的容量來吸納相應企業遷入。
3.醫藥行業異軍突起,處于全國和全省的領先水平,可通過相關政策推動其快速發展,成為地方支柱產業。
4.與省內優勢產業錯位,可通過低成本策略承接省內產業轉移,做強產業環節,形成協調分工。
四、結論和政策建議
在生產要素成本日益推高的背景下,欠發達地區經濟增長極的打造面臨一定挑戰,而在生產要素的流動干預方面,政府的作用尤為重要,為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
1.中央政府要做好宏觀調控
一是政策引導。通過區域規劃的出臺,優惠的政策能夠有效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引發投資熱潮。二是增加投入。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比較落后,交通閉塞,與經濟發達地區距離較遠,而對制造業轉移其決定作用的是運輸成本半徑。這也是連云港接受長三角經濟輻射較小的關鍵原因。三是降低城市化成本。社會保障等支出的各自為政使得欠發達地方疲于追趕經濟發達地區的福利,把土地批租作為“籌資“手段,土地價格居高不下。國家應該統籌社保體系,擴大保險覆蓋率,減小地區差異。
2.增強地方要素集聚能力
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使地方“要素集聚能力”成為一種新型創新能力,即要素對該地區的增值依存性。使發達地區的先進生產要素與本地的環境、生產過程相結合能夠帶來比原來地區更高的產品市場利潤;使欠發地區周邊的要素能以較高的回報率留在本地工作。說到底是一種優化配置資源的能力,要通過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力量,凸出區位優勢,打破原來的要素市場流動格局,形成新的引力場。
3.內生產業增長和承接產業轉移相結合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發展,資源匱乏,勞動力成本增加,依靠環境容量和低勞動力成本的競爭優勢在我國東部逐漸失去,像連云港這樣的東部欠發達城市不可能復制蘇南曾經走過的老路。唯有在原來發達地區產業的基礎上再創新,以特定的生產環節為突破口,為價值鏈上增值,逐漸融入地區分工格局。對于自身的優勢產業,則要依托大企業,按照“大項目——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的思路來發展,以大帶小,形成地方集群經濟。
4.地方政府還要履行好“守夜人”角色
表現在:(1)為市場經濟提供一個公平公正、具有法制秩序的經營環境;(2)防范個人和企業在追求自身利益時發生損害社會的行為;(3)保護個人財產不受侵犯和市場機制免受破壞。因為,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由于文化、知識等方面的落后時有發生員工偷盜、政府要求企業承擔過多社會事務、地方惡勢力盤踞等行為阻礙了企業的正常市場進入及競爭,為此,地方政府必須為企業經營的市場秩序要求提供充足的條件。
參考文獻:
[1]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穩定課題組.城市化、產業效率與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2009.10
[2]金 碚 原 磊:高生產要素成本條件下如何獲得企業國際競爭力——瑞典調研報告[J].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9.2
[3]劉乃全 劉學華 趙麗崗: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空間結構的演變[J]. 財經研究.2008.11
[4]王輯慈:中國地方產業集群及其對發展中國家的意義[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8
[5]邁克爾#8226;波特:簇群與新競爭經濟學[J].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2
[6] Allen J.Scott and Michael Storper.,2003,“Regions, Globalization, Development”, Regional studies,vol.37:67,pp579-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