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利率風險始終是商業銀行面臨的主要風險,而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利率風險更加突出,傳統的利率風險管理主要是采用久期模型的缺口分析方法進行,盡管經過修訂的久期缺口和凸度缺口模型允許商業銀行總資產和總負債的利率水平不同,允許資產和負債的波動幅度不同,能夠更加符合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但其仍是一種表內的利率風險管理方法。發達國家,金融衍生工具是商業銀行進行利率風險管理的主要手段。隨著我國金融市場改革的深入,遠期利率協議、期貨、期權和、得率互換在我國陸續出現。探索運用金融衍生工具進行利率風險管理對于我國商業銀行進行資產負債管理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 利率風險 風險管理 衍生工具
一、利率市場化條件下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
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商業銀行利率風險凸現。根據巴塞爾協議我國商業銀行面臨利率風險主要有重新定價風險、基差風險、選擇權風險。1.重新定價風險又叫成熟期不匹配風險,指商業銀行負債和資產利率敏感性不匹配的情況下,利率變動會對銀行凈利差收入產生影響。2. 基差風險是指商業銀行存、貸款利率變動方向和幅度的差異引起凈利息收入的變動。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商業銀行存貸款利差收入的縮小,將影響我國商業銀行的利息收入。3. 選擇權風險指在利率變動中,銀行客戶可以動用選擇權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提前歸還貸款,由此引起商業銀行凈利息收入的變動。利率上升會促使存款人提前提取定期存款,然后以較高的利率再存款;利率下降會使借款人提前還款,然后以較低的利率再借款。利率市場化下利率頻繁波動會使每個商業銀行面臨不同程度的選擇權風險。利率風險的加劇使商業銀行增強利率風險管理成為必然。
二、商業銀行的利率管理方法
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也經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主要管理模式有兩種:一是基于久期模的資產負債管理法。通過改變資產負債表的各種成分和結構,影響利率風險敞口的大小,進而改變資產負債表的利率敏感性,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持續期缺口管理;另一是利率衍生工具管理法。通過投資金融衍生產品的收益沖抵資產負債業務在利率變動時遭受的損失,是一種表外的管理方法。
1. 通過資產負債表進行管理。這種方法是利率風險控制的基本方法,也是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實務中較為實用的一種方法。其基本原則是通過調整資產負債表內的各種項目和結構,使暴露于利率風險中的資產和負債的缺口發生改變,達到控制銀行面臨的利率風險的目的。資產負債管理主要包括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和存續期缺口管理。
2. 表外方法。主要是指針對商業銀行資產負債頭寸的暫時保值以及針對個別風險較大或難以納入商業銀行利率風險衡量體系的某一項(類)資產或負債業務,往往通過金融衍生工具等表外科目的安排來對其進行“套期保值”。具體來說,銀行可以根據“缺口”的現金流特點或具體金融資產負債的現金流特點來選擇不同的衍生工具實現套期保值和對沖,以規避利率風險,通常也稱為金融工程方法。銀行用于對沖和管理利率風險的衍生工具主要是利率衍生工具,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如遠期利率協議、利率期貨以及利率互換等,力圖消除所有的不確定性,從而確保一個特定的結果;另一類主要是期權類工具,如利率上限期權、利率下限期權等,消除了可能發生的利率的不利變動所帶來的影響,同時又可以從可能發生的利率的有利變動中獲利,但要以一定的期權費為代價。
三、利率市場化條件下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辦法
利率市場化的不斷深化,利率風險日益凸現,市場對于利率衍生品的需求日益強烈。當前債券市場急需推出有效的利率風險管理工具。目前在沒有利率衍生產品的情況下,國內機構投資者管理利率風險的常用措施有:資產與負債相匹配;減持長期債將債券資產的久期調整為中短期;調整固定利率債券和浮動利率債券的比例,加大浮動利率債的比重;不再買入長期固定債券;或者由管理層出面,通過回收低利率債、人為提高發行利率等措施施救。但是,上述措施都無法順利地、富有效率的管理利率風險。以商業銀行為例,由于其負債以5年期以下為主,因此很難通過資產與負債的匹配,來對沖長期債的利率風險。加大浮動利率債的比例,一方面浮動利率債券很難與負債匹配,另一方面,浮動利率債近期發行少,無法滿足龐大的風險管理的需求。出售現有的長債,一方面面臨即期較大虧損;另一方面,由于市場流動性不佳,大規模長期債根本無法順利出售。不買入長期固定債券,一方面影響積極財政政策的順利實施,不利于宏觀經濟發展的整體大局;另一方面,對于急需尋求出路的巨大銀行存差來說,這也不太現實。最后,依靠管理層施救,這種非市場化的手段并不是長久之計,而且容易留下后遺癥,不利于市場的健康發展。
根據國外成功經驗,有效的利率風險管理工具主要有:遠期利率協議、利率互換、利率期貨、利率期權等利率衍生產品。這些工具最基本的功能在于對未來利率的波動進行保險。即:通過事先將利率波動的風險鎖定在投資者可以承受的區間內,或者利用該類工具與對應基礎工具的套做起到套期保值的作用。遠期利率協議、利率期貨、利率期權等主要用于管理短期利率波動的風險;而利率互換、利率期權主要用于管理長期限利率波動的風險。利率衍生產品之所以能成為有效地利率風險管理工具,在于低廉的成本、大容量的市場、強大的市場流動性以及較高的可信度。
四、銀行間債券市場推出遠期利率協議交易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 推出遠期利率協議交易的必要性
在現有的債券市場中,引入利率衍生產品交易要考慮其對市場的影響,如市場流動性、衍生工具的風險等。按照難易程度,有序進行,而且一次增加衍生工具的品種不宜過多,循序漸進。由于遠期利率協議交易操作較為簡單,比較規范,涉及風險較少,交易效率較高,因此建議先在銀行間市場推出遠期利率協議交易,并以此為突破口推動利率衍生品市場的發展。
遠期利率協議是由希望對未來利率走勢進行保值或投機的雙方簽訂的一項利率的遠期合約。在遠期利率協議合約中,交易雙方規定一個未來某一時間的協議利率,并規定以某種利率為參照利率,到結算日時,如果參照利率與協議利率不同,則必須由一方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差額,以作為補償。這一差額系根據參照利率與協議利率的實際偏差情況,以及合約給定的期限和本金計算得到。
在遠期利率協議的買賣中,買賣雙方只是在形式上收支交易的本金,實際上并沒有任何本金的轉移。正是這一特征,使得交易者的成本、風險大為降低,同時也增強了市場的流動性。尤其是對于銀行來說,由于在遠期利率協議條件下,沒有本金的流動,所以可以成為資產負債表外的金融工具,也就意味著無需滿足嚴格的資本足額要求,僅需要極少數額的保證金即可。
遠期利率協議從本質上講是一種場外進行的利率期貨。與利率期貨相比,它的優點是:(1)無需交納保證金,從而利率風險管理的成本較低;(2)合約的金額和到期日比較靈活,人們可以根據資金的實際需要靈活確定,從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利率風險管理的效率;(3)在正常情況下不存在基差風險,便于管理。
2. 推出遠期利率協議交易的可行性
在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推出遠期利率協議交易的時機已經成熟。原因如下:第一,銀行間市場已經成為中國債券市場的主導市場,現券交易日趨活躍,市場流動性不斷增強。第二,自從2002年允許非金融機構進入銀行間市場規定的出臺,一個涵蓋各類型投資者的統一的場外債券市場框架基本形成(個人投資者通過債券基金的形式,間接進入銀行間市場),從而為利率衍生品市場發展創造了條件。因為只有需求差異化的市場,利率衍生品市場才有存在的可能。第三,銀行間市場已經成為一個法規制度比較健全的市場。特別是市場這幾年的發展很健康,沒有出現大的違規事件,這為債券市場的創新提供了有利條件。第四,目前市場已經自發地出現了遠期交易的雛形。例如,有市場成員通過合同的方式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日進行某種債券的買賣,到期時按現券的方式進行T+0或T+1交易,或者對新發行債券承諾上市之后用某種價格買賣等等。這些交易方法為遠期利率協議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雪濤:利率衍生工具正式登場 互換交易降低銀行風險. 中國財經信息網,2006,2
[2] 弗雷德里克#8226;米什金 斯坦利#8226;埃金斯 張 瑩 劉 波譯: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12
[3] 張亦春:金融市場學.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7.8
[4] 陳紅波:商業銀行利率風險管理研究.湖北.武漢.武漢大學.2004,4
[5] [美]彼得#8226;羅斯 劉 圓等譯:商業銀行管理(第四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