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搭臺路寬廣
綜觀包括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等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發展的歷程,其中心地位的形成與國際航運中心的發展密切聯系。一方面,國際航運的發展需要金融業提供融資、保險、國際結算、資金管理等金融服務;另一方面,國際航運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以及所產生的資金流,又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強大的助推器。
1992年,江澤民同志在“十四大”報告中提出“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至此上海進入了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新征程。
2006年,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海代表團發言時指出,上海要率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率先推進改革開放,率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力推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四個中心的建設。
2009年3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審議并通過了《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在將上海基本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同時,還要將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國際航運中心。
此次國務院發布的《意見》,是中央政府首次具體提出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對金融支持航運業提出了明確的政策,積極探索航運金融方式的創新,《意見》的出臺為滬上的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二、和諧競爭樹品牌
很長一段時期,國內中資銀行間產品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客戶在信任度和安全性上還存在質疑,如果要實現品牌化,還得在客戶培養上下更大工夫,更需要整個金融市場的發展。隨著我國商業銀行創新水平的持續提高,當前創新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產品層次低、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將會得到顯著改善。金融市場上將不斷出現更豐富多樣的、符合市場需要的個性化的金融產品。
在《意見》出臺后不久,各大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和一批股份制中小銀行積極謀劃在上海成立服務于航運類企業的金融服務中心。這表明伴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升溫,上海航運金融發展開始啟動引擎不斷提速了。
各大銀行在上海地區成立服務中心僅僅是創立航運金融服務品牌的第一步,相信各行將會根據航運行業的需求和國際經驗不斷研發金融創新產品,不斷為由航運公司及其上下游船代公司和物流公司等組成的航運行業客戶群提供集結算服務、營銷支持、電子銀行等的一站式金融服務。
《意見》的出臺,也將驅使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多方共同努力,齊心協力創造良好的政策扶持環境、創建誠信公平有序的良性競爭秩序、建立銀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我們堅信在不久的未來,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幅“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而又不斷推陳出新的繁榮局面。
三、順勢而為破瓶頸
2008年,上海港貨物吞吐量完成5.82億噸,同比增長3.6%,繼續保持世界第一。其中,集裝箱吞吐量完成2800.6萬標準箱,同比增長7.1%,位列世界第二。我們可預計,未來航運金融業的這頓“饕餮大餐”在滬上的各大銀行間將展開又一輪激烈的市場博弈。
目前在滬上,無論是中外資銀行間或是中資銀行間,在經營理念 、管理機制、銷售渠道、風控體制、歷史優勢和創新發展等方面存在優勢差異,但是從大的背景來看,特別是歷史上形成的優勢,正在逐漸弱化,甚至變成劣勢。如國有商業銀行,從技術層面來看,存在利潤分享,投資者基礎重疊等問題;此外,盡管多元化平臺優勢可以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同樣增加了成本核算管理的難度;再有,按照統一的會計準則,影響業務發展的因素較多。那么,采取何種市場博弈的方式來激活自身的優勢,突破由于各種因素造成的市場拓展瓶頸呢?靜態博弈的以不變應萬變顯然先天不足,而動態的合作性博弈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與其他參與者形成協議或聯盟關系,其結果對各方應均有利,最終可實現在合作過程中的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的完美結果。
合作性博弈旨在借力發展,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發展合理,實現互利共盈的局面。航運中心金融產業將是一座蘊含豐富的“金礦”,是滬上銀行分享區域發展成果,把握地區發展機遇,緊緊抓住上海兩個中心建設的歷史機遇。
四、創新發展創精品
在航運金融方面,在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中提出:加快發展航運金融服務,加快開發航運金融服務產品,為我國航運企業控制風險創造條件。目前,由于外匯管制等原因,中外資船公司的國際結算中心一般皆設在境外,但是隨著上海“兩個中心”建設意見的出臺,相信針對航運企業的政策會有所變化。客觀上,航運中心建設需要金融銀行業提供一整套既能滿足客戶營運需要,又能適應上海航運中心建設的金融服務和產品。
近年來,在航運業金融服務領域,工行正積極籌劃建立專業航運金融平臺,擬在上海成立專業的航運金融服務隊伍,包括將聯合總行航運金融產品設計及工銀租賃等部門,成立專門化分支服務機構,全力支持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通過對航運行業的政策研究、分析和趨勢研判,規劃和組織實施航運行業的業務發展戰略和產品服務策略,創新航運行業產品和服務模式,將航運金融打造成特色業務。
從近幾年的市場調研來看,航運服務的閥門已漸漸開啟,如何引領這股洪流將會是擺在各商業銀行面前的現實問題。未來三年乃至更長一段時期,航運金融服務的創新發展,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入思考的重大問題,在長期的經營管理實踐中,可以總結出諸多創新發展的成功經驗。
首先,解放思想尤為重要。創新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從市場出發,用全面、辨證、發展的觀點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并解決工作中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對于我國的航運金融的發展,既可以傳統型金融服務業務為基礎,如融資租賃、結算匯兌、海運保險等,也可以創新型金融服務業務,如資金管理、財富管理產品等予以輔佐,在加快發展中不斷開創新局面。
其次,發展始終是主線,也是解決一切困難和問題的根本途徑與有效方法。在發展航運金融,創服務品牌的過程中,諸多矛盾和問題將不斷凸顯,清楚地認識和分析前進中遇到的矛盾,以發展的眼光統一思想,用加快發展的辦法來化解矛盾,將成為我們今后一段時期必須始終堅持的原則。上海航運金融產業的發展可以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但是不能完全復制也無法完全復制。上海航運金融產業也不僅是區域性的,應于全國的發展緊密聯系,著眼于發展,圍繞著發展,逐漸摸索出一套具有上海特色的航運金融發展的道路。
此外,以人為本是實現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以人為本需要全面提高員工素質,依靠素質的提高來實現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只有通過充分調動員工的創新意識,積極依靠員工的智慧合力,才能不斷加快航運金融創新的發展步伐,從而創造出具有優勢的精品服務。
所以,任何一個金融機構,唯有舉全力、拼創新、辟新徑
五、破繭成蝶展翅飛
“莫畏前路多坎坷,破繭成蝶展翅飛”。綜上所述,開創航運金融服務的嶄新局面,關鍵還在于“破繭”。破繭的過程正是蝶兒賦予自身力量的過程,不經歷破繭的艱辛征程,蝶兒永遠無法成為美麗的蝴蝶,展翅飛翔。
上海開埠至今區區160多年,然已在經濟、文化等方面迅猛發展,特別自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已突破了地理概念,新世紀的上海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如今的上海正以得天獨厚的通海之便,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再創輝煌。
上海航運金融業發展的號角已全面吹響。我們應加快前進的步伐,“作繭自縛”還是“破繭而出”,主動權把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我們堅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把握此次“破繭”的機遇,為上“兩個中心”建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