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是在對杭州城市景觀與環境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從歷史文脈的角度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為平臺,闡發對杭州城市景觀與環境的思考與杭州城市景觀整體風貌的活鮮。映射 “景觀—環境”的“雙翼”,展示杭城“景妙何在”。
[關鍵詞]杭州 景觀環境 雙翼論
一、解讀杭州
“一座城市,無論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給人帶來歡樂,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種空間的結構,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長的時間過程去感知。城市設計可以說是一種時間的藝術,然而它與別的時間藝術,比如已掌握的音樂規律完全不同?!薄?凱文.林奇
從宏觀上認識杭城目前景觀與環境基本概況,這一概況首先表現在對景觀、環境的解讀上;概要的講:景觀、環境共同包含了自然(物質)、人文的元素,其中人文層面更豐富包含了社會背景、民族、文化素質等非物質的東西。近幾年利用節假對杭州城市的景觀與環境,進行深入的調研。綜上本文將圍繞“雙翼”景觀環境,結合杭城實際進行闡釋。
杭州是一座富有特色,熔自然、人文、歷史于一爐,集山水詩畫為一身的文化古城。在景觀與環境方面有其深厚的歷史積淀,其城市形象內涵、城市的文化精神、城市的景觀環境,相融相長關系密切。這成為考量一個城市經濟與文化實力的重要標準之一。
當我們沿著杭州的歷史文脈前行,不難發現“人”這個至關重要的元素。在譜寫杭州景觀—環境的生命篇章中,所肩負的特殊使命,她將“景觀—環境” 構筑成一道亮麗的風景。故曰:“景妙何在?”在于天生鐘靈毓秀的山水,在于追憶古今文人士大夫的文化情結,并深深根植于心理和行為活動中。“于山有穆然之恩焉,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在人類對自身生存環境的長期探索中,認為有山有水的環境是一種最理想的生存模式與最高的精神向往,并且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發展出豐富多彩的“山水文化”。
二、山水畫卷——西湖
白居易《馀杭形勝》說:“馀杭形勝四方無,州傍青山縣枕湖?!备爬巳婧揭幻娉堑男蝿佟N骱L景的營造便是人們追求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藝術哲學,也是山水城市形成和產生的社會心理學依據。西湖景觀中運用的具體入微的“山水術”,如山水畫、山水詩、山水園林,把自然山水環境作為對象,偏重于從相互關聯的角度去理解城市與自然環境的整體關系,借助自然界或人工山水來處理“人居環境”和協調“人事關系”,人們在追求自然美的過程中,喜歡把客觀的“景”與主觀的“情”聯系在一起,物我交融,從而在創作中充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準確抓住自然美的精華,并加以再現。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國藝術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在這境界中,采用為世俗觀念認可和喜聞樂見的各種藝術形式,來體現西湖處處美,時時美,空間美,時間也美??臻g美,來自于她天然地具備了山水組合的開合品質。山水組合中有開有合,才顯得既緊湊又靈動,既聚氣又透氣。同時,西湖山峰不太高也不算低,且逶迤層疊,線條圓潤;水面不太大也不算小,頗多曲線,空間適度,山水協調,外加山青水碧,自然秀麗無比。西湖的時間美來自于優越的區位及其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賦予各種光線色彩與云霞煙靄的變化,更為迷人。但西湖的美,其真正秘密不僅在自然上,而是在自然山水與人類文化的結合上。西湖原本是海灣,經過泥沙淤積才形成瀉湖。最初的功用主要是農田灌溉,她是杭州人民長期以來的水利工程。人們在疏浚、保護水利工程的過程中逐步建設起來,用浚湖的淤泥疊成長堤,堆成小島,既保護水源,方便交通,同時造景。對西湖的這些加工建設都是在頗有文化的“市長”和士大夫們的主持下進行,因此在選擇內容方位、確定造型尺寸、建筑植被等方面,都滲透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理念和審美情趣,加上歷史在西湖山水沉淀了許多名人名跡、故事傳說等,人們在游觀西湖時,產生文化聯想,獲得與山水之美融為一體的人文美。于是,西湖之美絢麗多彩,無窮無盡。
西湖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在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利用自然條件,模擬大自然中的美景,經過加工提煉,把自然美與人工美統-起來,創造出與自然環境協調共生、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拜讀了西湖……曰:“妙在知與不知之間。知者,知其妙,悉其好惡;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痹噯栁覀儗Α俺鞘芯坝^”、“城市環境”認識僅滿足于以上情景嗎?不,更應該研究城市景觀中:古建筑、園林雕塑等方面及城市環境所包括的建筑物、構筑物、道路、植物等空間場所。隨著城市建設步伐日益加快,對生存環境要求的提高,對精神價值追求,超尺度的高層建筑林立,使人分隔獨立,造成了人文負面影響。因此在城市的建設中,應分重視環境的人性化和親切感。在與環境的“交流”中閃現親和的生命力,這是景觀藝術的強大內涵。使景觀—環境融合成一種符號,一段場景語言。
三、結語
徜徉了杭州城市“景觀—環境”內在關系后,我們看到杭州城市的景觀與環境正一步步邁向協調;是政府正確決策與市民廣泛參與的必然結果,而單純視覺設計、盲目的照搬照抄、破壞生態環境做法也警示我們還需要不斷努力。終了,洋洋灑灑“幾回首”,我的心田有蕩起品茗杭城 “景妙何在?”曰:“妙在知與不知之間。知者,知其妙,悉其好惡;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p>
參考文獻:
[1] [美]凱文 林奇著:城市意象[M].華夏出版社,2001
[2]洪平亮著:城市設計歷程[M].中國建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