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來勢洶洶的新制度經濟學在我國有退潮的跡象,但西方產權理論在我國企業改革中依然很盛。本文闡述國有企業的問題不是產權問題帶來的,我們要在堅持國有企業公有制的前提下尋求國有企業改革方案,如完善國有企業內部治理結構,改善企業外部環境等。
[關鍵詞]產權 公司治理結構 市場改進
一、文獻的簡要回顧
科斯最先倡導產權思想但未給出明確的定義。阿爾奇安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德姆塞茨認為“產權是界定人們如何收益及如何受損,因而誰必須向誰提供補償以使他修正人們所采取的行動。”阿爾奇安說明了產權是由于經濟物品的存在而產生的一種權利,而且這種權利要靠社會的強制力才能得以實施。德姆塞茨則側重說明了產權涉及到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德姆塞茨是從外部性來理解產權,他說:“這一認識很容易地導致產權和外部性之間的密切關系。”相較之下,菲呂博頓和配杰威齊的定義就更準確,他們認為“產權不是指人與物之間的關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關于它們的使用所引起的人們之間相互認可的行為關系”。
針對西方經濟學的產權理論,我國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馬克思早就有產權思想(平喬維奇也認為“是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產權理論。”中國人民大學吳易風教授認為,馬克思的產權理論體系包含九個重要的命題:(1)包括產權關系的法權關系是反映經濟關系的意志關系;(2)財產關系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3)產權是所有制關系的法的觀念;(4)財產和產權具有歷史性;(5)存在兩種不同性質的產權規律;(6)產權是所有權、占有權、使用權、支配權、經營權、索取權、繼承權等一系列權利,(7)產權的各項權能可以統一,也可以分離;(8)產權分為公共產權和私有產權;(9)資本主義財產關系和產權制度具有對抗性質。可見,馬克思和西方產權理論分析方法有重大差別。馬克思用的是整體的、歷史的、兼有個體的分析方法,而西方的產權理論用的只是方法論的個體主義。針對西方產權理論忽視對產權以外的如市場競爭等因素的作用,有的學者提出了批判。如超產權理論認為決定企業經營績效的因素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企業本身治理結構是否完善;二是市場競爭是否充分。顯然超產權理論是從綜合因素分析問題的,這確實給了我們很大的借鑒。國企改革不單是產權改革,將其私有化那么簡單,我們應該從多方面來看待和分析國有企業改革,不能將自己陷在“產權神話”里。斯蒂格利茨曾批評“科斯定理”,指出“科斯定理”乃“科斯謬誤”,產權清晰僅是“神話”,產權神話對社會主義國家是個危險。
二、私有產權和共有產權的績效問題——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西方經濟學家大都認為私有產權有效而共有產權無效。認為私有產權可以將經濟人的行為內在化,即經濟人承擔自己行為的成本,獲取自己行為的收益,也就是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的統一。德姆塞茨也認為“產權的一個主要功能是導引人們實現將外部性較大地內在化的激勵”。由于產權是私有的,行為的結果又是內在化的,所以經濟人在利己的本性的驅動下會盡力實現資源最優配置。共有產權由于是一種公有性質的,會產生大量的機會主義行為,如搭便車、損公肥私、激勵失效等問題,即產生了高昂的制度成本,使合作困難,績效低下。機會主義行為來自于共有產權難以將外部性內在化,因為個人的行為所帶來的成本要由全體成員來分擔,而帶來的收益也要由全體成員來分享,這樣很容易產生損公肥私和搭便車等。
但是我們不能據此說,任何情況下私有產權就一定要優于共有產權。如果共有產權在任何時候都不如私有產權,那么西方自由經濟國家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公有產權。那這又做何解釋呢?還有一個更能說明問題的例子前蘇聯一度在公有制的基礎上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績,成為唯一能與美國想抗衡的超級大國。社會主義的中國,公有制照樣能取得令人斐然的成績。所以我們不能完全否定共有產權,盡管當前中國的共有產權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特別是國有企業中。與私有產權相比共有產權也有很大優勢:它能讓國家在很短的時間內集中各種力量辦大事,特別是戰時和戰后初期的經濟恢復與建設;它可以幫助政府實現一些特定的目標,如降低失業率,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等。相反,私有產權下經濟力量相對分散,不容易集中;私有產權下人人都在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容易造成秩序混亂,如負反饋等。
三、國有企業的問題的實質與產權學派的方法論錯誤
毋庸置疑,國有企業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與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由于我國國有企業曾經是國家計劃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基本活動和權利都被國家(政府)控制,是一種公有古典產權制度。這種產權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如政府直接經營企業必然導致政企不分、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使企業缺乏自主經營權、外行管理企業,使企業難以有效經營,“等,靠,要”的企業文化必然讓企業缺乏發展動力等,從而導致我國國有企業運行效率不高。鑒于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改變過去那種權力集中的現象,讓國有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成為“自負盈虧、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獨立的經濟實體,由此拉開了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序幕,國有企業也就經歷了一系列產權制度的改革。
然而,我們應該明確,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目標,決不是放棄公有制,而是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否則就會偏離社會主義的方向,也因此我們必須反對那些認為國有企業應該私有化的理論與言論。 主張國企私有化產權者把企業效率低下歸咎為產權不清晰,主體缺位,完全是對私有產權迷信的結果。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國家所有,主體是明確的,不存在產權主體缺失問題。在西方產權學派的經濟學家們看來,產權明晰主要包含兩層含義:一,財產的歸屬關系是明確的,即財產歸誰所有,產權的主體是清楚的;二,在財產主體明確的前提下,在產權實現過程中,各個不同權利主體的責、權、利是明晰的,從而使各不同權利主體之間的習慣行為關系能規范化、正常化。5西方經濟學家之所以提出要把產權界定到個人,與他們的經濟學方法論有莫大的關系。他們向來推崇經濟學方法論的個體主義,否定經濟學整體主義方法論,更加沒有整體主義與個體主義互動的方法論。在方法論個體主義的條件下,把產權界定給個人當然是最好的,因為人的利己性會促使人們用私有產權來謀求最大化的利益。然而就如李建德教授所說:“當分析人與人之間不發生反饋關系的社會現象時,個體分析無疑是恰當的研究規則。然而,當分析人與人之間必然發生正負反饋關系的社會現象時,整體就不再可能是個體的簡單加總。這時,如果仍然采取個體分析的方法,將出現信息的失漏,從而得出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結論。面對這類現象,整體分析才是適當的方法。”因此,當共有產權存在一些問題時,認為只要私有化產權就能解決一切問題,那就大錯特錯了。我們應該用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相結合的方法看待問題,尤其要吸取俄羅斯把產權細碎化的前車之鑒。
四、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與措施
有人把企業績效低下歸咎于共有產權,認為國有企業改革的前提是私有化。國有企業真的是因為共有產權而效率低下嗎?本文認為這不是問題的實質。共有產權不是效率低下的充分條件,私有產權也不是提高效率的充分條件。產權會影響效率,但決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更不是決定性的影響因素。效率受很多因素影響,產權只不過是一個相對重要的因素,我們不能盲目推崇產權私有化而掉入“產權神話”的陷阱。正如法與經濟學家波斯那所指出:從法理上私有產權和國有產權從財產歸屬角度來看都是明確的,對于企業制度的效率而言,這種最終產權的性質并不能對企業資源配置的效率起決定性的作用,治理結構的建設以及治理結構中的權利關系安排才是企業效率的核心。所以,我們應該明確,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目標,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內容在于對收入分配權、支配權、轉讓權、使用權、剩余索取權、經營決策權、經營監督權等各項經濟權利在不同的經濟主體方面的合理配置和組合,通過這些權利的配置和組合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治理結構,提高企業效率。這些經濟主體包含生產資料所有者、管理者和勞動者等等。
國有企業改革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提高國有企業的效率,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其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做出更重大的貢獻。而要實現這一最終目標就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積極完善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解決國有企業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問題,實現內部組織機構的合理設置,權力的合理配置,激勵與約束的有效安排;同時積極營造競爭的外部市場,(如產品市場、經理人員市場等)。
1.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上文已經說明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不是要改革所有制,而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礎上進行收入分配權、支配權、轉讓權、使用權、剩余索取權、經營決策權、經營監督權等各項經濟權利在不同的經濟主體方面的合理配置和組合。要實現這些經濟權利在不同的經濟主體方面的合理配置和組合,首先就是要完善國有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而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就是要有效地解決當前存在的嚴重的委托代理問題,解決內部人控制問題。在中國“如何對內部人加以控制”,也已被看作是“保護國有資產,實現改革項目的重大現實問題”。
現代企業理論中的不完全合同理論認為,企業就是由一系列的不完備的契約組成的,于是合同中就會產生兩組權利:特定權利和剩余權利。由此,哈特的下列命題就很重要了:“當在契約中列明所有對資產的特定權利代價昂貴時,讓一方當事人購入所有剩余權利為優。所有權就是指購入的這些剩余權利。8剩余控制權一定要有剩余索取權相對應,不然就會出現激勵不當的情況,進而影響績效。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殘缺不全或搭配不當,被稱作產權殘缺。產權殘缺嚴重影響了公司治理結構,進而造成企業的低效益,這在我國國有企業中是比較嚴重的。比如,企業收入的最終索取權在國家手中,而實際的剩余控制權卻在企業經理和主管官員手中;重大的投資的申報、立項、審批、撥貸款和實施,分別由不同的政府部門和官員負責,不僅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相分離,而且它們各自也是相分離的,如剩余控制權的分離就會產生類似聯合所有權的問題(即收益與他人共享,成本則獨自承擔,因此造成努力程度低)等等。因此在設計公司治理結構的時候一定要首先做到剩余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的合理搭配,不能說給了剩余控制權而沒有剩余索取權,這很容易造成士氣低落、濫用權利等問題。也不能在沒有剩余控制權的時候給了剩余索取權,這容易造成員工等不滿從而消極怠工等問題。
2.解決代理人激勵問題
費方域將代理成本歸結為三類,一是委托人的監督成本,即“委托人可以激勵和監督代理人,以使后者為他們的利益盡力”而付出的成本;二是代理人的擔保成本,即“代理人可以用一定的資源擔保不損害委托人的利益而付出的成本;三是“剩余損失”,即“代理人的決策與使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決策仍會有差異,由此造成的委托人的利益損失”。在國企改革中會存在大量的代理成本,因此我們必須設置合理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以降低代理成本。在兩權分離、內部人控制的企業中,締結各方的目標不會自動統一,必須加以協調,但是,信息不對稱和合同不完全卻使得這種協調無法低成本進行,因此,就產生了內部人控制問題。這些內部人控制問題本身及由此帶來的成本都是代理成本。沉重的代理成本嚴重影響了國有企業的績效,因此必須設計合理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以降低國有企業的代理成本。
激勵就是調動行為主體的積極性,發揮其最大潛能。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需要激勵的行為主體包括政府官員、經營者和普通工人。目前中國國有企業經營者收入偏低且收入與業績相關性不大,受上級主管部門制約且任職期限較短,必須進行改革,首先應該提高經營者的薪酬。我國國有企業改革采取的擴大企業自主權、兩權分離以及股份制試點的主要目的是充分調動行為主體的積極性,但是,所有這些改革在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相分離的情況下,容易造成軟預算約束,使經營者決策時可以不對其財務后果負責。因此,完善公司制國有企業的約束機制十分必要。激勵與約束并存,在激勵的基礎上,通過適當的制度安排強化約束。
3.建立市場競爭機制
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有兩條思路:一是以張維迎等為代表的“產權論”,他們側重于產權界定、產權優化及由此決定的利益激勵機制,其中心觀點是產權明晰是提高企業績效的關鍵;另一個思路是以林毅夫等為代表的“超產權論”,他們強調競爭機制的作用,其中心觀點是市場競爭激勵是提高企業績效的關鍵,是一種競爭決定論。產權改革是國有企業能否參與市場競爭的前提,而競爭是決定國有企業的外部環境。從產權與競爭二維因素所決定企業績效的相關程度看,產權變革所引致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優化是必要條件,而競爭機制所牽動企業不斷創新以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能力是充分條件。因此國有企業改革不能只看國有企業本身,還要注重國有企業存活的市場環境的改善,我們在積極推進產權改革的同時要建立完善的市場競爭機制。競爭在市場經濟中起基本作用,它一方面為中國國有企業改革模式構建提供了激勵,另一方面提供了約束。目前至關重要的是要建立經理人市場,形成充滿競爭的市場環境。更加重要的是在國內同時要解決企業的市場規模問題。一定時期以來,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很高,但由于國外市場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在危機時期),國外市場的波動會企業帶來了巨大傷害。因而國家要由外向型發展戰略轉變為國內經濟大循環,即國家政策要為企業打開國內市場需求。
五、結論
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決不是簡單地將國有企業私有化就可以的,我們不能受“產權神話”的誤導。在改革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結合運用馬克思的產權理論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堅持公有制的基礎上進行收入分配權、支配權、轉讓權、使用權、剩余索取權、經營決策權、經營監督權等各項經濟權利在不同的經濟主體方面的合理配置和組合,也就是要積極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降低代理成本,減輕內部人控制問題。同時要企業外部市場環境的建設與改善,積極營造市場競爭的氛圍,也要注意減輕國有企業一些過重的政策性負擔。通過這些手段,國有企業改革必將獲得很好的成效,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揮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2],[3]科斯 阿爾奇安 諾斯: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上海三聯書店,1994:166, 97,204
[4]平喬維奇:產權經濟學[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23
[5]何秉孟:產權理論與國企改革[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63
[6]李建德:經濟制度演進大綱[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2
[7],[9],[10]費方域:企業的產權分析[M].上海三聯書店,1998:162,164,164,103,157,160
[8]格羅斯曼和哈特:企業制度與市場組織[M].上海三聯書店,1996: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