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本地市場效應假說的提出及發展進行了述評,重點介紹了本地市場效應在空間單元、交通成本和競爭等方面的拓展研究。實證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HME的存在性和穩定性。文章最后給出了本地市場效應對現實的啟示。
[關鍵詞]本地市場效應 規模收益遞增 新經濟地理
一、本地市場效應的提出
一個更大的本地市場對區位于其中的廠商是不是個有利條件?對于非對稱的市場規模對產業空間結構的影響,克魯格曼等給出了兩個相似的結論。首先,Krugman(1980)證明了即使兩國有相同的偏好、技術和稟賦,規模收益遞增會導致兩國貿易,對某種產品擁有更多消費者的國家將是此種產業的貿易剩余者。其次,Helpman and Krugman(H-K, 1985)進一步發展了此模型,證明了在規模報酬遞增產業,更大國家的廠商份額要超過其消費者比例。
本地市場效應(HME,Home Market Effect)是對規模收益遞增產品有相對大需求的區域會有更大比例的產出,換句話說,在廠商水平有規模收益遞增特征的產業,兩個區域中的相對大區域將是凈出口者(Head and Mayer,2003)。相比之下,在不變規模收益的比較優勢框架下,需求大的市場往往是此種產品的進口國,因此HME可以將以遞增規模收益為特征的經濟地理和以不變規模收益為特征的比較優勢兩種范式區分開來(D-W,2003)。
二、理論與實證研究簡述
本地市場效應是新經濟地理(NEG)的重要理論基石(Head et al ,2002),但假說本身是否是對現實世界的有力抽象需要不斷進行檢驗和完善。很多研究試圖放松K氏模型的嚴格假定,以獲取本地市場效應存在性和穩定性的結論。修改主要集中在貿易成本、農業部門、貿易空間單元數量、市場結構和企業戰略行為假設等。
1.農業部門與HME。Zeng and Kikuchi(2004,2009)為分析農業部門存在國際貿易的情況下農業部門和HME的關系,對農業部門的設定進行修改,發現即使兩國的農產品存在交通成本,HME仍然存在,但會削弱HME的大小,同時也進一步證實了,Davis(1998)和Yu(2005)的結論實際上依賴于兩國之間農業部門無貿易的假定。
2.貿易(交通)成本與HME。Medin(2001)在基準模型引入固定貿易成本,使得廠商的出口策略同生產策略分離開來。出口市場的規模會影響規模收益遞增部門的出口廠商的比例,小國擁有比大國更大的出口廠商的比例。當CRS-PC產品的貿易成本還不具有完全阻止性的時候,HME是否會存在? Crozet and Trionfetti(2005)對此做了相對詳細的分析,發現存在非線性HME,即HME對處于規模兩級的國家要比中等規模的國家表現更強烈。
3.多國情形與HME。BLOT(2004)建立多國版本的Krugman(1980)模型,并嘗試提出分別基于時間序列和橫截面的動態本地市場效應和靜態本地市場效應。Suedekum(2005)將世界分成本國和兩個外界的國家,建立三國版本的Krugman(1980)模型,更精準地分析多國情形下支出同產出間的關系。
1.跨國公司與HME。由于跨國公司可以通過在國外建廠開辟新的市場而避開交通成本,這實際上會破壞國家間HME產生的動力。Behrens and Picard(2007)擴展O-T-T(2002)和Ottaviano and Thisse(2002,2004)模型,廠商進行兩階段博弈,得到跨國公司存在時HME出現的條件:
(1)國家規模相差不大;(2)建立分工廠的固定成本很低;(3)交通成本很高,即水平跨國公司的存在會導致HME的消失。(4)市場結構與HME。針對不同市場結構,Head、Mayer and Ries(2002)考慮IRS(遞增收益規模)廠商的兩階段博弈,首先選擇生產區位(國家),然后選擇價格或者產出。結果顯示,Krugman(1980)和H-K(1985)模型中產生本地市場效應的幾個假設條件并非必不可少。
在實證方面,D-W(1996,1999,2003a)結果支持收益遞增在決定國家生產結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D-W(1999)對40個日本區域的研究,也發現存在本地市場效應。D-W(1996)同D-W(1999)相比較,后者能夠顯示出較強的HME,原因在兩方面:一是一國之內區域間的要素流動性強;二是一國之內的區域貿易壁壘要小于國家之間的貿易壁壘,這些因素都使得HME出現的可能性增加。但由于日本數據應用了不同的數據加總水平,D-W(1999)很難同D-W(2003)的結果相比較。
此外,以國家為樣本,張帆、潘佐紅(2006),利用中國1997年31個省(市、區)19個產業的生產、需求和資源稟賦資料,發現本地市場效應在決定中國地區間生產和貿易的類型上起著顯著的作用,19個產業中至少有7個存在顯著的HME。Domeque and Sanz(2005)以西班牙為例,樣本涉及從1965到1996的17個自治區,9個部門,并采用同理論研究一致的生產和需求的百分比數據,而非絕對量數據,結果支持HME假說的存在。Bourtchouladze(2007)采用歐盟1979至1999年24個制造業部門的數據,發現HME的部門表現與之前的研究(BLOT,2005)相似,且有很大重疊。
大多數的經驗研究支持在產業細分的水平上存在HME,越是接近理論要求的產品層面的加總水平,HME越容易顯現,同時HME的結構變化顯示不同需求規模也是決定HME大小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見,HME在決定產業區位、空間組織和貿易上起到關鍵作用,可以成為區別比較優勢和不完全競爭、規模收益遞增這兩種范式的有力標準。
三、政策啟示
本地市場效應研究對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和協調發展的政策啟示有:第一,出臺刺激消費的有力政策,調整消費結構,培育和壯大消費市場和出口市場,為具有規模收益遞增特點的產業開拓市場;第二,促進產業升級,調整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將競爭力由主要依靠多而低廉的勞動力的比較優勢,轉向既要保持合理的比較優勢,更要依靠知識和技術推動的創新型經濟;第三,做好科學的空間規劃,尤其是城市群、城市帶的規劃,形成有效的大規模市場體系,同時提高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減少交通成本和商務成本,暢通商品和要素流動,為形成市場和產出之間互相加強的循環累積機制提供有效支撐。
參考文獻:
[1] P. Krugman,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70,950-959
[2]Helpman E. and P. Krugman,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M].Cambridge,MA: MIT Press, 1985
[3]Davis D.R ,The Home Market,Trad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J].American Economic .1998,Review 88,1264-76
[4]Davis D.R. and D.E. Weinstein, 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Structure: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 ,43,379-407.
[5]Davis D.R. and D.E. Weinstein ,Market Access,Economic Geograph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 Empirical Test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59(1),1-23.
[6]Head .K , T.Mayer and J. Ries ,On the pervasiveness of home market effects[J].Economica,2002,69,371-390.
[7]Picard P. M. and Zeng D.Z.,Agricultural sector and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5,77,75-106
[8]Behrens K, Lamorgese A Ottaviano G.I.P. Tabuchi T. Testing the `Home Market Effect' in a Multi-Country World: A Theory-Based Approach\"[J].CEPR Discussion Paper 2004,No.4468.
[9]Nana Bourtchouladze, Home market effect hypothesis in a multi-country world[J],.HEI working paper,No:16/2007
[10]Dao-Zhi Zeng and Toru Kikuchi ,Home market effect and trade costs[J].The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 , June 2009,Vol.60,No.2
[11]張 帆 潘佐紅:本土市場效應及其對我國省間生產和貿易的影響[J],經濟學季刊,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