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物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現出來,然而由于物流立法的缺失,導致我國物流業存在管理無序、市場混亂等突出問題,伴隨中國入世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其面對新機遇和挑戰的能力堪憂。本文考察我國物流業發展現狀,分析我國物流立法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外物流立法實踐,立足國情提出在我國建立完善物流法律體系的思路。
[關鍵詞]物流 物流立法 物流法律體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的解釋,物流被定義為“經濟活動中涉及實體流動的物質資料從供應地向接受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行有機結合。”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經濟全球化的持續深入國際市場日益擴大,電子商務等新型運輸方式已滲透到物流領域之中,賦予物流業新的內涵,促進物流業迅速發展,成為全球極具潛力的新興服務行業。我國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物流業的現代化程度和組織水平已經大大提高,2009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達到96.65萬億元,成為帶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支柱性的十大振興產業之一,但總體來看我國物流業目前仍屬于初期階段,不僅與發達國家的物流業發展差距過大,而且自身存在諸多問題,內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外不能適應國際競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業的發展必須由法律來規制,目前解決我國物流業困境的關鍵在于物流法律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我國物流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 目前我國物流業突出存在的問題
一是效率低、成本高。目前我國物流業滿載率低,僅汽車空駛率就高達37%,另外物流成本高,根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當前我國物流業運行情況顯示,2009年前三季度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的比率為18%,是美日等發達國家的2倍。
二是市場混亂,競爭無序。我國現存物流企業形式千差萬別,缺乏市場準入制度和行業標準,企業服務水平層次不齊、競爭混亂、利益沖突日益加劇。
三是方式落后,設施陳舊、人才匱乏。第三方物流企業所占比例不高,且發展規模偏小和服務范圍偏窄,物流設備更新速度慢,物流人才重視和培養力度不夠。
2. 我國物流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是缺乏統一規劃。中央對于全國物流業發展缺乏總體掌控和全局思考,對物流業的布局設置沒有因地制宜,對地方性物流規劃沒有適當規制,造成物流業分布不平衡,重復建設、資金浪費和設備利用率低。
二是缺乏宏觀調控。國家宏觀調控不力,沒有統籌兼顧,地方政府、中央部門為一己私利干擾物流市場的健康發展。
三是缺乏系統組織。物流的專業化組織水平不高,社會化大生產、專業化流通的集約化經營優勢難以充分發揮,規模經營、規模效益難以實現。
四是缺乏技術支持。有關物流的技術標準、設備標準、操作標準不完善,專業術語滯后,不能適應現代物流業發展。
五是缺乏規范管理。有關物流企業市場準入、資質標準、行業規范和運行保障等管理制度的缺失,造成了物流市場混亂。
總之我國物流業存在問題的根源在于國家政府對物流業發展的前瞻性認識不足,沒有實施好宏觀調控和及時完善立法,全面運用法律手段對物流業進行規劃、組織、引導和監管。
二、我國物流立法現狀及存在問題
物流法,是指國家制定的調整與物流活動相關的社會關系的法律制度的總稱。我國至今尚無一部處于核心地位的專門調整物流關系的《物流法》,現行物流法律制度按照法律效力分有以下三類:一是直接為物流而制定的法律,如《海商法》、《鐵路法》等 ;二是行政法規,涉及物流的行政法規,如《公路管理條例》等。三是由中央各部委頒布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規章,如《鐵路貨物運輸規程》等。另外還包括有關物流的國際條約、國際慣例以及各種技術規范和技術標準等。調整內容涉及物流活動主體以及物流活動中的運輸、貿易、倉儲保管、包裝、搬運配送、流通加工、貨運代理、保險、電子商務等環節以及市場競爭規制。我國目前的物流法律體系對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物流業發展的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其弊端突出顯露出來。
1. 無序
一是缺乏全局性指導。沒有法律對全國各地方、中央各部門物流業發展進行統一規劃和宏觀調控、對物流運行過程中的運輸、倉儲、信息等各環節業務進行統一系統組織;二是缺乏統一規范體系,有關物流業的多部法律法規涉及面零散,沒有法律針對物流業的市場運行主體、行為、責任、保障等方面進行專門的規定;三是交叉沖突多。由于立法分散且缺乏系統性,有關物流的民事法律規范、行政法律規范、地方性法規,鐵路、交通、航空等部門規章之間規定交叉重復、沖突矛盾情況較多。
2. 滯后
現行的大部分物流法規還屬于計劃經濟時代以及改革開放初期的產物,已不適應現今經濟體制、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科學技術、管理水平的發展,對于電子商務物流等新領域,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WTO物流法律制度對我國法律制度的影響都沒有明確規定。
3. 殘缺
現行物流法律規范雖然多,但存在不少法律空白,對很多物流關系沒有法律法規進行調整和規范,對涉及物流的專業技術標準嚴重缺乏。
4. 低效
現行物流法律法規大多是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制定和頒布的條例、辦法、意見、通知,零散且透明度差,查閱掌握十分不便,且效力等級低,直接適用困難,調整作用不強,多數僅能作為法庭審判的參照性依據。
由此可見,我國現有的物流法律法規已嚴重不能適應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需要,成為我國物流業健康發展的瓶頸,建立完善我國物流法律體系勢在必行。
三、國外物流法發展情況及啟示
物流,起源于美國,發展于日本,成熟于歐洲,隨著中國物流市場的全面開放將拓展于中國。發達國家的物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呈繁榮興盛局面,其立法思路和手段十分值得我國借鑒。
1. 國外物流立法的發展情況
一是美國物流立法特點。美國未制定針對物流的專門法規,但通過適用不同物流業務環節的各種法律對物流業進行規制。對整個物流業的宏觀管理以市場法律規制為主,以行政政策,措施及規劃為輔。美國的物流立法和政策從嚴格管制到放松準入,與其各個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旨在營造良好物流市場環境,體現了以政府調控維護市場自由公平競爭機制的特點,同時對物流業的運作、安全、質量、環保等方面的監管絲毫不曾放松。
二是日本物流立法特點。日本頒布了專門調整物流關系的《物流法》,并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物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全面指導全國物流業的均衡、有序發展。對物流業的宏觀管理則以政府調控為主導,以政策措施和統一規劃為主要手段、法律規制為輔,以維護市場自由公平競爭為主要目的,規范物流企業行為,限制壟斷、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保證物流市場運行有序。
三是歐洲物流立法特點。歐洲物流立法以英、德、法三國為突出代表,物流發展經歷了從壟斷到自由、從強化管制到放松管制的特點。英國的物流政策從嚴格的準入制度轉變為放寬準入、強調市場監管;德國、法國以成熟、完備的立法為前提,成功的實現了鐵路政企分離的改革,從而促進了物流市場的公平競爭和物流業的一體化發展,解決了發展瓶頸,推動了物流業的現代化進程。
2. 國外物流法律制度對我國物流立法的啟示
一是完善立法至關重要。統一完備的物流法律體系是一國物流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前提和保障,現階段我國無論是改造市場競爭環境,還是規范物流企業運作,都必須以立法作為基礎穩步推進。
二是政策調控不可或缺。政策相比于法律法規具有靈活性、全局性和見效快的特點,政策與立法“一動一靜、一快一慢”,揚長避短,可以有效調整物流產業發展,同樣也適合我國國情。
三是打破壟斷大勢所趨。物流業發展必須依賴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因此我國應提早打破地方、部門物流壟斷格局,迅速增強政府對物流業的掌控力和物流企業的競爭力,從而應對中國加入WTO后物流市場所出現的各種問題。
四是立足國情合理借鑒。發達國家的物流立法始終適應其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我國物流立法也應立足本國國情特點,合理借鑒國外發展經驗才是正途。
四、建立完善物流法律體系的設想
1. 統一規劃和原則性指導
保障物流業的健康發展政府必須進行統一規劃。通過規劃逐步平衡各地區物流業的發展規模,規劃各種運輸方式的運輸市場,合理分配物流資源,為經濟建設的總體大局服務;同時打破地方、部門保護主義,建立完善公平有序的物流市場競爭環境,大力支持發展綜合性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增強企業規模和競爭力,使物流業總體發展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針對我國現行物流法律法規無序的問題,必須制定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點的,能夠促進物流業發展的和能夠使所有物流運行主體共同遵循、適用的物流法體系的基本原則,在同一原則的指導之下,逐步解決有關物流業的中央、地方管理分歧、部門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物流運行各環節的銜接不力。物流法的基本原則也是統領現存多頭分散的物流法律法規,構建物流法律體系的前提條件。
2. 構建物流法律體系框架
物流法律體系涵蓋了與物流相關的各種法律法規文件,因此,應將物流法律體系界定為由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與物流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法律法規文件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這個體系應該是系統的、綜合的、專業的和現代化的,調整的物流關系廣泛全面、類別清晰、層次分明,最大程度的發揮法律法規的功能和作用。商務部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流通法律體系的框架方案,初步確立了以市場流通基本法為基礎的市場主體法律制度、市場行為法律制度、市場秩序法律制度、市場監測調控與管理法律制度以及信用管理法律制度五大支柱,為物流法的立法提供了基礎,但是目前仍處于討論階段,何時出臺尚屬未知。筆者借鑒國外立法經驗,立足我國物流發展實際和國情特點,考慮將物流法律體系劃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物流主體法律制度。指確立物流主體資格、明確物流主體權利義務和物流產業進入退出機制的法律規范;二是物流行為法律制度。指調整物流主體從事物流活動行為的法律規范,明確物流業的行業規范和法律責任;三是宏觀調控法律制度。指國家政府對物流業實施宏觀管理、市場調節、市場監管等措施以調整物流主體之間以及其與國家之間的市場關系的法律規范;四是物流技術法律制度。指涉及物流的專業術語、技術標準、操作規程等方面的統一的技術性法律規范。五是物流保障法律制度。指調整物流運行中的各方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對物流業實施管理、救濟等措施保障物流業平穩發展的法律規范。
3. 整合現有物流法律制度
由于我國物流業起步較晚,在物流立法經驗和立法技術上距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建議對目前現行物流法律制度進行整合修訂,建立系統的物流法律體系,并隨后逐步開展《物流法》的立法工作。
(1)整合現有物流法律制度的優點。
一是節約資源。現存分散的物流法律法規對多項物流問題已有明確規定,對其有效整合可以避免重復立法;二是適應國情。我國物流業處于初級階段,且市場巨大,比起突然性的大范圍推到重來,對現存法律制度的補充修訂可以更加確保物流業改革的平穩推進和有序發展;三是增強透明度。系統性的法律體系有利于物流法律制度的查閱和適用,增強了其操作性;四是彌補了法律空白,消除法律滯后。
(2)整合現有物流法律制度的措施。
一是對現行物流法律制度進行修訂完善,對其中已經不適應當前經濟體制和經濟環境的法律法規,根據具體情況,或刪除或修訂,對調整物流法律關系的“真空地帶”進行增補,如對電子商務物流的立法等。二是有機整合,將現行物流法律法規按照調整內容分別納入物流主體、行為、技術、保障和宏觀調控法律制度的框架之下,形成體系,門類清晰,增強法律法規的系統性和集約型。三是綜合協調,按照物流立法的指導原則從實際應用的角度,通過法律位階、統籌協調等手段平衡解決有關物流的部門法、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之間的沖突矛盾之處。四是按照中國入世后作出的開放承諾,修訂相關物流法律制度,進一步協調國內法對WTO體制下的國際條約、國際慣例的適用,促進物流產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
4. 規范加強地方、部門立法
針對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地區不平衡性,有必要對地方物流立法進行規范,加大有關物流的法律、行政法規和政府規劃政策在地方的落實力度,刪減修訂與國家政策和上位法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它規范性文件,同時鼓勵各地方政府根據自身經濟實力、物流業基礎和水平,制定完善適合自身發展的物流法規,促進本地區物流業發展。針對目前存在的有關物流的部門規章規定內容、標準不一致的問題,必須使各部門在物流法統一原則的指導之下,以適應新技術發展和物流一體化組織為重點,統籌兼顧,相互協作,統一有關物流業的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抓好物流運行中各部門之間的銜接配合,推進綜合物流業的系統化和專業化組織水平。
5. 建設物流自律協會組織
應重視物流協會組織在物流業發展中的作用,建立全國及地方的物流行業協會,強化物流業自律控制,分擔政府管理職能,這也是適應國外物流企業逐步進入我國和建立完善自由競爭有序的物流市場的必然要求。要從法律法規上對行業協會予以支持,對物流行業協會組織的功能、作用、職權及與政府相關部門的聯絡和溝通做出必要法律規定,使對物流的管理逐步與國際慣例對接,發揮民間組織所固有的協調功能和專業知識。
6. 政府政策作為有效補充
以立法和政策并施的方式對物流業實施宏觀管理,適合當前我國沒有一部統一完備的《物流法》,且物流業發展尚處初期階段的現狀,也符合我國一直以來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經濟調控手段和經濟發展策略,政府制定實施政策駕輕就熟,操作性強。在立法調整的同時輔以政策調控,從對物流業的產業總體規劃、市場機制完善,體制改革推進等多方面入手,能夠較好的平衡不同地區、不同部門利益,調節物流市場競爭關系,有效解決物流業存在的突出問題,促進快速發展,推動我國物流業穩步邁向現代化。
參考文獻:
[1]去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96.65萬億,同比增7.4%.央視網.2010年03月08日.來源:北京商報http://56.cctv.com/20100308/103375.shtml
[2]戴 奕 魏 波:《構建我國物流法律體系的思考》.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3]發改委:前三季度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為18%.中國經濟網.2010年01月13日來源:中國新聞網 http://www.ce.cn/macro/more/201001/13/t20100113_20793781.shtml
[4]張長青 孫林:物流法教程. 法律出版社.2009 .第一章第一節第4頁
[5]華曉皓:《構建現代物流法律體系推動物流產業健康發展》.市場周刊.2009年第8期
[6]張長青 孫林:物流法教程. 法律出版社.2009.第一章第四節第22頁
[7]李松慶: 構建我國物流法律法規體系的思路.中國物流與采購.2004年 第4期
[8]相悅麗 遲桂華 方 芳:論我國物流立法. 物流科技. 2009年第5期
[9]李松慶:構建我國物流法律法規體系的思路.中國物流與采購 .2004年 第4期
[10]構建現代物流法律體系推動物流產業健康發展.華曉皓.市場周刊.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