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 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廳教學改革項目《應對商務英語人才需求,加強學生商務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09YZ-10282
[摘 要]跨文化交際性是口譯活動的重要屬性。國際商務溝通中交際失敗多數(shù)歸因于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文化差異。本文從文化視角出發(fā),探討在商務英語口譯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徑。強調(diào)商務英語口譯教學中要強化學生對于與語言使用密切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的掌握,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以達到優(yōu)化商務英語口譯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關鍵詞]文化 商務英語口譯 跨文化交際能力 優(yōu)化教學
隨著人們對口譯活動認識不斷加深,對口譯活動的性質(zhì)與特征的看法也發(fā)生了重大的變化。在口譯活動中,信息的準確性,交際的有效性,特別是為促進有效交際而進行的文化性調(diào)整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文化與口譯
1.跨文化交際性是口譯活動的重要屬性
口譯活動不是源語言信息與目的語信息之間簡單、機械的語言符碼轉換,而是在雙重文化背景下極強的心智活動。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后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于各種內(nèi)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借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并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制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tǒng)(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xiàn)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從口譯中研究文化差異角度來看,Thomas將文化定義為一種萬有的、對一個社會、國家、組織或團體極為典型的定位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由特殊的標記構成,它影響全社會成員的感知、思維、價值判斷和行為。它包含四大子系統(tǒng):觀念系統(tǒng)(指宇宙觀、宗教、民間信仰、藝術創(chuàng)造、價值觀、認知和思維方式等);社會系統(tǒng)(指階級、群體組成、親屬制度、政治、法律、教育、風俗習慣等);經(jīng)濟系統(tǒng)(指生態(tài)環(huán)境、生產(chǎn)、交換和分配方式等);語言系統(tǒng)(指音系學、音位學、語法和語義學等)。語言是文化的一種顯性表現(xiàn)形式,作為文化的載體,深深根植于文化的土壤之中。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雖然各民族文化作為人類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共性的東西,但更多的是在感知、思維、價值判斷、交際行為等各個層面所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差異。口譯活動是文化的四個子系統(tǒng)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碰撞與聚合。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在一種文化背景下被解碼,又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下進行編碼,此過程蘊含著人的復雜思維活動。巴黎釋意派理論在論述口譯程序時強調(diào),對原語理解后存在“脫離原語語言外殼”(devebalization)這樣一個“概念化”過程,而重新表達恰恰建立在這個脫離了語言形式的“意義”。脫離原語語言外殼并不意味著信息意義載體完全變成非語言的,而是指對語言信息加工處理后大腦記憶的不再是原來的語言形式。而是原語語言形式承載的意義,這種意義載體可以是語言的,也可以是某種符號或形象。在兩種語言形式的轉換過程中,尋求在文化層面上移譯來源語信息的精髓,使其文體風格在目標語中得到生動體現(xiàn),即文化等值,是“脫離原語語言外殼”、形成承載意義的目的語語言形式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兩種口譯教學模式
縱觀口譯的教學模式,在國內(nèi)較有影響的主要有兩種:吉爾模式和廈門大學模式。
(1)吉爾模式
著名的口譯研究學者,法國巴黎國立東方語言文化語言學院高等翻譯學院教授及吉爾在其著作《口筆譯訓練的基本概念與模式》(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一書中針對口譯的工作方式提出了“同聲傳譯的口譯模式”與“連續(xù)傳譯的口譯模式”;吉爾強調(diào)在口譯過程中理解的重要性,并專門提出了口譯的理解模式: C=KL + ELK + A。即:理解(Comprehension)=語言知識(Knowledge for the language)+ 言外知識(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分析(Analysis)
(2)廈門大學口譯訓練模式
廈門大學模式是廈門大學林郁如教授及英國西敏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的Jack Lonergan教授帶領的“中英英語項目合作小組”根據(jù)吉爾的模式進一步提出的適合口譯訓練的模式:

上述模式中,I=Interpreting (口譯結果)。A(D+CC) 即:對語篇(discourse與跨文化交際成分(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分析;C(SL+K) (Comprehension in source language + knowledge) [5] ,即:對原語及原語言外知識的理解;S + P(Skills+Professional Standard)是口譯過程中,口譯人員遵守的職業(yè)準則與應用的口譯技巧;R(TL + K) (Reconstruction in target language + knowledge) 是口譯者在對原語的語言與知識進行理解、對跨文化交際的問題做了分析之后,應用口譯技巧對原語的信息在目的語中進行重組,進而完成整項口譯工作。
從以上兩種教學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出,兩者都強調(diào)了雙語知識、口譯技能與跨文化意識是口譯理解的重要內(nèi)容。可見,文化因素在口譯過程中的語際轉換機制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二、商務英語口譯的特殊性
商務英語(EBE, 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是英語的一個重要的功能變體,屬專門英語(ESP,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中的一類,它是以英語語言為媒介,為商務活動服務。在國際商務活動中,商務交際的雙方既要體現(xiàn)平等互利的原則,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又要體現(xiàn)商務活動的嚴謹性和實效性。因此,商務場合運用的英語詞匯及表達內(nèi)容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詞語在語體上具有規(guī)范性、正式性,語句的最大特點是簡潔明快、邏輯嚴密。從整個語篇的角度來看,商務英語篇章尤其是商務英語應用文具有完整(Completeness)、簡潔(Conciseness)、具體(Concreteness)、正確(Correctness)、清晰(Clearness)、禮貌(Courtesy)、和體諒(Consideration )等七個語篇特點,這些特點是商務語言使用中應遵循的七個原則。
交際活動是受文化規(guī)則制約的。商務英語是商務人員在商務活動中使用的基本語言,也是交際活動中的重要工具。它的使用同樣受到特定文化的制約和影響。商務英語涵蓋廣泛的文化因素,為了培養(yǎng)學生成為商務活動中合格的口譯譯員,除了要使他們具備扎實的語言基本功,管理、貿(mào)易、會計、金融等商業(yè)知識以外,還要引導他們對交際雙方的民族文化和商務企業(yè)文化背景有精深的了解,這樣,才能使其在工作過程中減少文化差異所導致的交際中斷或交際失敗,從而達到有效交際的目的。
三、在商務英語口譯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途徑
1.立足中西文化比較,夯實學生跨文化商務交際的理論功底
在課堂教學中要設計“文化點滴”環(huán)節(jié),從跨文化交際基本理論入手,層層深入,引導學生了解跨文化交際的理論框架。掌握文化背景、社會環(huán)境、語言差異、非言語行為差異、性別差異等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分析中西方人們在跨文化商務交際中存在的眾多價值觀念差異,在此基礎上介紹商務活動中的各種禮儀及有關風俗并探討成功的商務談判所包含的要素、談判風格及有效溝通的策略等等。
2. 通過案例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案例教學被廣泛地應用到商務課程教學當中,因為它可以將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的案例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對跨文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商務英語口譯課中,選擇跨文化商務溝通中存在典型和普遍問題的真實案例,以分析和討論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根據(jù)已有的信息和和跨文化交際知識,充分辨別和分析案例中呈現(xiàn)的問題和沖突,鼓勵學生突破自身文化的思維定式,探討跨文化商務溝通失誤的彌補措施與對策,找出有效而得體的溝通模式,學習如何跨越文化差異給商務溝通所帶來的問題。教師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要將中西方文化表層差異引入深層文化根本差異層面,以深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3. 設計實景演練,提高學生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
口譯課的實質(zhì)是技能培訓課,這些技能包括譯前準備、聽力理解、筆記與記憶、表達等。在商務英語口譯課堂應將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融入每項技能訓練之中,在口譯實訓室里,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與實用性高的教材內(nèi)容和練習形式結合,營造全真的訓練環(huán)境。 課前,教師有計劃地布置內(nèi)容和材料,并指導學生在課堂內(nèi)組織雙人操練,教師定期檢查并進行考核。雙人操練比較熟練時,再搞如機場送別、商務訪問、宴會致辭等三人模擬口譯演練。逐步消除學生的緊張狀態(tài)。 教師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優(yōu)點,克服不足。此外,要讓學生從課堂內(nèi)走向課堂外,實地參與真實生活中的口譯實踐。把學生派到各種中外交流活動現(xiàn)場見習并擔任志愿者和陪同翻譯,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鍛煉他們的口譯技能、心理素質(zhì)、職業(yè)素養(yǎng)和人際交流溝通能力,使學生們能夠學以致用,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口譯技能和跨文化交際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A.L.克羅伯,K.科拉克洪:《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M],1952
[2]Thomas, J. (1983):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 4(2), 91-112
[3] D#8226;塞萊斯科維奇,M#8226;勒代雷著,汪家榮,李胥森,史美珍譯.口譯理論實踐與教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 [4]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1995:80.179
[5] 林郁如:新編英語口譯教程[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xxiv.
[6] 莊學藝 周耀宗:外貿(mào)業(yè)務與函電[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