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對南充市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關系和貢獻率進行定量分析,1978年以來,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最大。1978年~1993年貢獻率波動的幅度不斷縮小;1994年~2001年貢獻率較穩定,產業結構相對比較穩定;2002年~2007年開始波動,呈擴大趨勢,說明南充處在產業結構調整期。并提出了南充產業結構調整對策。
[關鍵詞]產業結構 經濟增長 貢獻率
一、引言
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有資本、勞動力、技術和生產結構。Rome(2000)認為,長期增長是技術帶動的,而短期是由資本和勞動等增加所致。生產結構是前三者生產組織方式推動,生產結構主要是產業結構。短期對于既定資本、勞動和技術,不同產業結構及調整的不同階段產生不同效益。
國內外很多學者論證了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產業結構變動是影響經濟增長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古和今認為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高增長,而經濟持續穩定高速增長會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柯軍、李占風、姚麗虹)通過Granger因果檢驗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LI Qian等運用回歸模型,Michael Peneder運用偏離—份額法,認為產業結構是經濟推動力,又是經濟作用的結果。高更和,運用多部門經濟模型分析河南省產業結構經濟增長關系,認為產業結構是影響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減小,長、短波復合變動規律及其波動周期和振幅的變化規律表明經濟增長的波動性越來越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20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是支撐和維系增長的最重要動力之一。國家經濟如此,地區經濟也一樣,南充作為西部二級城市也不例外,產業結構是特定區域內各經濟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三次產業結構是經濟發展的基本結構,也是產業結構中最重要的結構。本文通過三次產業結構產值,利用GDP與產業結構統計數據的方法,就南充市三次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的關聯度,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及其變化規律進行分析,以期為南充市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二、南充市產業結構變動情況
通過統計分析,南充1978年~2004年的一二三產業結構比例為48:25:27,是I-III-II結構。從2005年~2007年就變成II-III-I結構。第一產業占GDP比例逐漸下降;第二產業占GDP比例從1978年~1985年是遞減,1986-1993年是遞增,1993年~2000年又出現了下降,2001年又開始遞增;第三產業2003年占GDP36.89%,2003年以前,第三產業比例呈增加趨勢,之后,其比例是逐年地下降,且2003年~2007年二產業所占比例大于三產業。出現上述態勢主要原因是南充市沒工業,尤其是上規模的工業,是以農業為主的城市,同時是一消費型城市,且城市建設也不興旺,所以南充市2003年以前是I—III—II結構,三產業比重大于二產業,2003年后不是因為南充發展工業了,而是建筑業的迅速發展,使得二產業占GDP的比例迅速上升,2003年建筑業的增加值是19.3億元,比上年增長28.71%,且呈繼續擴大態勢。
三、數據與分析方法的選擇
在對南充市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關系的實證分析中,由于經濟增長是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加的過程,通常表現GDP增加,所以本文選取南充市GDP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選一、二、三產業產值為產業結構的衡量指標。選取南充市1978-2007年的數據作為分析對象來考察南充市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系。
為了對南充市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關系進行定量分析,本文分別運鄧聚龍教授1982年提出的灰色關聯分析法和葛新元等(2000)的多元回歸方法,借助Excel、SPSS15.0和SAS9.0進行分析。
四、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分析
灰色關聯分析通過分析系統中主行為因子與相關行為因子關系的密切程度,以系統內各因子間的關聯系數和關聯度作為依據,比較關聯度的大小來確定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灰色關聯分析常用于分析經濟增長中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為制定發展戰略提供依據,引入關聯系數和關聯度:
其中∈[0,1],這里取=0.5。
以南充市1978—2007年GDP作為參考數列,一二三次產業作為比較數列,進行關聯分析。據關聯分析原則,和大的數列與參考數列關系較為密切。
十四屆三中全會上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極大推動了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和經濟快速增長。1978年~2007年南充市三大產業的關聯系數圖(圖1)顯示,以1994年為分界點,各產業關聯系數較穩定,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影響力最大,其次是第一產業。而從1995年開始,第三產業的與經濟增長關聯系數波動較大;1995年~1998年期間是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影響力最大;1998年~2002年期間,第一產業影響力最大;2003年~2005年第二產業影響力大;2005-2007年是第三產業。
經計算1978年~1994年一二三產業與GDP關聯度分別為0.843、0.929、0.781;1995-2007年一二三產業與GDP關聯度分別為0.693、0.690、0.638,關聯系數波動較大,但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作用大。1978年~2007年一、二、三產業與GDP關聯度分別為0.778、0.825、0.719,從以上三組關聯度看,第二產業對南充經濟增長的影響力最大,其次第一產業,最后第三產業,這與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及南充的發展特點有關。
五、多部門經濟模型定量分析
分析三次產業結構變化對南充GDP增長貢獻影響時,借鑒葛新元等(2000)多部門經濟模型,將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貢獻進行分析。
產業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貢獻為:
其中,經濟結構的變化,即,,產業結構系數,為要素增加及生產力提高對經濟的增長率,為經濟增長率。
設P為產業結構變化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則,
若增長快的產業比重增加時,為正數促進了經濟增長,說明產業結構變化合理,若增長快的產業比重減少時,為負數阻礙了經濟增長,說明產業結構變化不合理。
如圖2示,1978年~2007年南充產業結構變動引進GDP增長率呈如下特點:一是產業結構變動引起經濟的增長率均大干零,產業結構變化對南充市經濟增長有利;二是產業結構變動引起經濟的增長率呈現出階段變化,出現一個峰值,即1996年,6.7%;三是從1978年~2007年來看,1978年~1995年產業結構變動引起GDP的增長率波動性較1997年~2007年要大,而且在1997年~2007年期間這種波動性還有擴大態勢;四是南充市的產業結構尚處于產業結構調整期
根據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和GDP的增長率,進一步可算出產業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如圖3。從1979年~2007年,南充市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62%,值最大為34.36% (2006年),最小為-89.4% (1981年)。從圖3可把南充產業結構變動分三階段:1978年~1993年波動大,但波動幅度不斷縮小,這是因為改革開放政策,在市場機制下,產業結構得到了調整;1994年~2001年比較穩定,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貢獻呈下降趨勢,產業結構相對穩定,2002年~2007年又開始波動,且呈擴大趨勢,說明南充還處在產業結構調整期。
六、結語及對策
通過運用灰色關聯分析和多部門經濟模型分析,南充產業結構變動對農業GDP增長的貢獻及灰色關聯度,兩方法結果基本一致。改革開放后,三大產業對南充經濟增長均做出很大貢獻,使經濟狀況有很大改變,產業結構由農業經濟為主轉變為以工業經濟為主,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初期。但結構變化對于經濟增長帶動作用遠低于產業本身生產要素增加和技術進步的帶動作用,主因之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南充還在產業結構調整階段,且調整速度慢。主要表現在:一是第一產業效率不高,對經濟增長關聯度和貢獻都小;二是缺乏主導產業,尤其第二產業;三是第三產業發展速度遠落后于發達城市,對勞動力的吸納力不足,使第一產業剩余勞動力未得到有效轉移,影響經濟良性發展。
根據南充的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特點,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調整產業結構。
1.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第三產業優化升級。現代服務業是潛力最大的產業,同時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關鍵環節和擴大社會就業的主要通道。尤其積極推進傳統服務業轉型和現代服務業發展。 在挖掘傳統服務業就業潛力同時,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扶持技術含量高的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同時大力發展旅游業,南充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尤其紅色旅游資源,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優勢,拓展旅游業發展空間。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2.加快工業招商引資,二產業是促進經濟發展主要力量。發揮支柱產業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集聚,促進工業可持續發展。
3.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構建特色新型農業。以農業產業化推動農業標準化,帶動農業產業化,大力建設優質糧油產業帶,發展優質生豬,抓好蠶桑發展等。
4.創新發展環境,促進結構調整。加快政府服務型職能的建設,將職能從經濟管理職能轉成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條件,協調解決企業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胡振華 孟衛華:產業結構變動對中部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J].統計與決策(理論版),2007(9):60-63
[2]古和今.產業結構調整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J].江西社會科學,2009(5):112-125
[3]柯 軍: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的關系[J].統計與決策,2008(11):83-84
[4]李占 風 楊 華:產業結構演變對我國經濟增長的作用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7(19):100-101
[5]姚麗虹 趙陽: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關系協整分析——以廣東省為例[J]. 經濟研究導刊,2009(20):16-19
[6]LI Qian,LI Hong-yun.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of Guangdong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1(2):29-33.
[7]Michael Peneder.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3(14):427-448
[8]高更和 李小建:產業結構變動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的演變研究[J]. 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1(5):60-63
[9]劉思峰 方志耕等:“十一五”我國產業結構高級化的途徑與對策研究.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資助課題,2004年6月
[10]孫久文 葉裕民:區域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72-78
[11]徐國祥 胡清友:統計預測和決策[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199-206
[12]于相毅等:模糊關聯分析法及其應用[J].中國環境監測,2005(1):69-70
[13]葛新元等:中國經濟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的計量分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43-48
[14]鐘俊亮:江西省產業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2009(4):97-99
[15]何德旭:做好后危機時代產業結構調整這篇大文章[EB/OL].搜狐財經.2009-12-07
[16]南充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南充調查隊.南充市統計年鑒(2008)[Z].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