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相較于民法和刑法而言,經濟法的基礎原則并沒有像這些部門法一樣確定,原因在于沒有相應的法典,無法明示出來。本文簡要對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的概念進行概述,在概述中引出經濟法的三個基本原則,并對這三大原則從內涵和價值意義上做以分別論述。
[關鍵詞]基本原則 經濟法 理論體系
一般而言,一個部門法的基本原則都是明確表示在法典之中的,但是源于經濟法沒有制定法典,因此對于經濟法的基本原則還始終以學理的形式存在,并且這些關于基本原則的學理研究也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觀點。確定經濟法基本原則,是經濟法理論體系建立完善的重要標志,如果缺乏統一的原則認識,既不利于發經濟法具體條款的頒布和實施,同時也不利于經濟法基礎理論建設的完善。由此,明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無論在立法還是實踐中都有其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經濟法基本原則概述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就是指始終貫穿經濟法立法和實踐中的基本準則和指導思想,是經濟法法律規范的基礎和核心,同是也是經濟法精神價值的主觀反映。經濟法基本原則體現的是經濟法的本質和宗旨所在,而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認為經濟法就是國家和社會市場,將所有的經濟資源合理分配,以營造出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為目的,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體系。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必須要能夠始終貫穿整個經濟法理論體系,在每個經濟法的法域中都可以適用,而在不同的法域中,經濟法的三大基本原則的側重也都有不同。合理分配經濟資源原則的目的在于防止社會經濟的兩極分化,側重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從而實現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一原則中的主體中包括國家, 因此也體現了國家對經濟發展的適度干預,既體現了責任和權力之間的統一,同時也反映了經濟效益優先、兼顧社會各方利益公平的原則。而營造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中的平衡和諧,不僅是這一基本原則的關鍵詞,同時也要貫穿經濟法的始終,這一原則突出反映出對市場規制的一種要求,也包含了某些學者所提出的維護公平競爭和平衡協調原則。無論是合理分配經濟資源原則還是營造和諧社會經濟環境原則,都是為了最終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這一原則的前提和保證,可持續發展是經濟法發展的最終目的,同是也是經濟法本質的體現。
二、經濟法的三大基本原則
1.合理分配經濟資源原則
如何評價分配經濟資源的合理性,在歷史上有不同的認知。早期的封建社會,認為將社會資源按照社會地位的不同來實現經濟資源的不同分配是最為合理的,這是當時社會發展程度的必然認識。社會發展到資本主義以后,經濟資源的分配的提出標準則是按照各自的資本來分配,從考慮社會地位到考慮個人所擁有的資本,這種對于經濟資源分配合理性的標準無疑是個極大的進步,但是按資本分配也存在相應的弊端。按資本分配一方面會帶來貧富分化日益嚴重,產生較為激烈的社會矛盾,同時也會帶來頻繁的經濟危機,阻礙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至于空想社會主義中按需分配的理論構想,由于完全脫離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因此根本無法在現實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得以實現。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合理的分配經濟資源中必須要在保證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的同時,防止貧富兩極分化現象的加劇。資源的優化配置中側重的是經濟的發展,因此要求優化配置的資源都以較為稀缺的經濟資源為主,體現的是效益優先的原則。而防止貧富兩極分化現象的加劇,則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必然要求,它側重于對社會生活資源的優化配置,體現的是利益公平。將這兩個側重點相結合,才算是真正的實現將經濟資源的合理分配,才是衡量分配合理性的標準。而從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雙重目的上而言,合理分配經濟資源原則是經濟法必然要遵守的基本原則之一。
2.營造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原則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將國家職能劃分為維護階級統治職能和管理社會公共事務職能,維護階級統治職能是國家職能中的首要職能。當前,在國際上以和平與發展為主旋律的背景下,在國內社會穩定的前提下,國家的管理社會公共事務職能則顯得更加突出。各國在實施其管理社會公共事務職能時大都將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根本目標,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有一個良好的環境,這里提到的環境既包括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個問題在上層建筑的層次中已經被納入到環境保護法之中),也包括平衡和諧的社會經濟環境。平衡和諧的經濟環境是我國加入WTO后與國際接軌的基本要求,是我國要獲得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得到國際社會認同的基本要求,更是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
3.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出現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聯合國的會議報告上,目的就在于維護現代人和后代人的共同反展。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在社會發展史上的又一次的理論升華,不僅突出了人類和環境的和諧發展,并且也體現了人類和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將可持續發展和經濟法的理論相結合是歷史的必然。經濟法理論認為法不只是鞏固保護已有的權益,它也要開辟未來,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而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確立,是經濟法價值取向實現的需要。可持續發展思想涵蓋了經濟、人口、環境、科技、社會保障的各個方面,這一思想反映于上層建筑之時就必然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所以,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原則和經濟法理論充分結合起來,作為經濟法基本原則之一,不僅是可持續發展觀的要求,同時也是經濟法理論發展的實踐要求。
綜上所述,經濟法三大基本原則的確定,是從對經濟法理論的宗旨和本質中分析得出的,從不同的側重點上都體現出了經濟法的本質、特征和經濟法的價值取向,充分體現了經濟法的立法精神。經濟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所想要追求的價值目標是一致的,即都是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的共同和諧發展,體現的是經濟秩序和民主的統一要求。
參考文獻:
[1]張守文: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確立.北京大學學報.2003,(2).
[2]李昌麒:經濟法學[Ml.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3]史際春:經濟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