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教育廳高校科研項目(批準號:Hj2008-73)和海南師范大學校青年教師科研資助項目(批準號:QN0713)
[摘 要]斯密認為,既然分工是由交換引起的,因此分工的程度總要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也就是交換必然受市場范圍限制;楊格進一步認為,產業的不斷分工和專業化是報酬遞增得以實現的重要原因,以勞動分工為形式的遷回生產方式是報酬遞增的主要原因,因而勞動分工取決于市場規模,而市場規模又取決于勞動分工,即“分工一般地取決于分工”;楊小凱認為,交易費用對分工的演進和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交易費用越低,分工水平就越高,反之,則分工水平越低,并總結得出分工自發演進的模型。
[關鍵詞]勞動分工 交換 交易費用
一、分工的程度受市場廣狹的限制
斯密把人類社會進步歸結為分工和專業化帶來的勞動生產力的增進,同時認為勞動是國民財富的源泉,國家要發展,非分工不可。對于分工產生的原因,斯密認為“引出上述許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果,盡管人類智慧預見到分工會產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來實現普遍富裕。它是不以這廣大效用為目標的一種人類傾向所緩慢而逐漸造成的結果,這種傾向就是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 勞動與勞動分工是財富以及財富增長的主要原因,而分工則源于市場交換。
既然分工是由交換引起的,分工的程度,因此總要受交換能力大小的限制,也就是交換必然受市場范圍限制。斯密認為,“市場要是過小,那就不能鼓勵人們終生專務一業。因為在這種狀態下,他們不能用自己消費不了的自己勞動生產物的剩余部分,隨意換得自己需要的別人勞動生產物的剩余部分。” 反之,當市場比較大,分工水平就會提高。
此外,分工與市場關系還受其他一些技術因素比如運輸交換成本等的影響,因為水運成本小于陸運,水運開拓了比陸運開拓的廣大得多的市場,一般沿海和沿河地區就更為發達,分工也都是從沿海和沿河地區開始。
斯密提出了勞動分工受市場范圍限制定理,即生產力的勞動分工是財富增長的主要原因,而新的勞動分工取決于市場的擴大。兩者結合起來形成了憑借持續引進新的分工而自我維持的增長理論。斯密的財富增長論體現在兩個層次:其一是微觀層次的勞動分工。“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歷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其中技術變遷以分工加速知識積累的形成,成為報酬遞增永不枯竭的源泉”。其二是宏觀層次的分工因果累積。分工既是經濟進步的原因又是其結果,這個因果累積的過程體現出的就是報酬遞增機制。
二、分工一般地取決于分工
1928年,阿林#8226;楊格發表《報酬遞增與經濟進步》一文認為,產業的不斷分工和專業化是報酬遞增得以實現的重要原因——作為勞動分工現代形式的遷回生產方式是報酬遞增的主要經濟形式;勞動分工取決于市場規模,而市場規模又取決于勞動分工,即“分工一般地取決于分工。”楊格提出分工增加了生產的迂回性,從而使得企業獲得了比未分工狀態下更大的報酬。這種“迂回生產”而提高了分工水平,進而擴大了市場規模,但市場規模又是分工水平的決定因素,因而得出“分工一般地取決于分工”。
阿林#8226;楊格在斯密勞動分工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迂回生產和社會收益遞增概念。楊格認為最重要的分工形式是生產迂回程度的加強及新行業的出現。他指出,分工使一組復雜的過程轉化為相繼完成的簡單過程,其中某些過程終于導致機器的采用。在使用機器,采用間接過程時,分工進一步發展了,后者從經濟角度看又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為敲打一個鐵釘而制造一把鐵錘是浪費的,還不如使用手邊任何拙笨的工具。為制造一百輛汽車而裝備具有夾具、量具、機床、鉆床、鍛床和傳送帶等優良設備的工廠是不經濟的,不如大部分使用標準的工具和機器,更多地使用直接勞動,較少地使用間接勞動。楊格強調了兩點,第一點,表現為報酬遞增的主要經濟是生產的資本化或迂回方法的經濟。這些經濟又主要與現代形式的勞動分工的經濟相等同。第二點,迂回方法的經濟,比其他形式的勞動分工的經濟更多地取決于市場的規模。沒有人能懷疑在“筒單化和標準化”方面所取得的卓越的經濟,而要取得這些經濟,就必須根除某些根深蒂固的競爭浪費,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就必須集中力量。
三、交易費用與分工水平的演進
楊小凱認為,交易費用對分工的演進和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交易費用越低,分工水平就越高,反之,則分工水平越低。而交易費用有可以分為外生交易費用和內生交易費用。前者是指在交易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發生的那些費用,它不是由于經濟決策主體的利益沖突導致經濟扭曲的結果,因而外生交易費用對經濟主體的決策不會產生超預期的影響;而后者則是由于機會主義行為,比如欺騙、道德風險等而產生的交易費用,這顯然與有形的外生交易費用不同。不管內生交易費用還是外生交易費用對分工水平和經濟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在分工的演進過程中存在的一個兩難沖突是,分工所產生的加速學習的動態效果與交易費用的沖突。這種動態效果為分工帶來收益,在全能的經濟中人們把有限的時間分配到許多經濟活動中,由于用在每種活動上的時間所限,個人知識的積累十分緩慢,況且,每個人都重復著每個人的活動,社會知識的積累也是十分緩慢。如果每個人專于一職,則熟能生巧,個人短時間內就能積累顯著知識;從總體的角度看又避免了社會大量的重復學習,社會知識的積累也顯著增加。但這一過程會增加專業化分工后的交易費用。因而,楊小凱總結得出分工自發演進的過程是:“在初始階段,人們對各種生產活動都沒有經驗,所以生產率很低,因此只好選擇自給自足。在自給自足生產中,每個人慢慢在每種活動中積累了一些經驗,生產率慢慢改進,使得他能負擔得起一點交易費用,于是選擇較高的專業化水平。通過市場自由擇業和自由價格機制,這些自利決策的交互作用會使整個社會的分工水平提高,市場也就因此出現。由于升高的專業化水平反過來加速了經驗積累和技能改進,使生產率進一步上升,此時每個人在權衡專業化將來的報酬和當前增加的交易費用后,認為可以支付更多交易費用,因此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增加專業化水平。這樣,良性循環過程就會出現。這個過程使分工演進越來越快,產生所謂經濟起飛現象。當分工演進的潛力因人口規模或與制度有關的交易條件的限制而耗盡時,分工演進減緩或停止,學習過程不再被分工演進所加速,所以社會進入減速經濟增長階段,人均實際增長率下降(楊小凱等:《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P169;)。”
參考文獻:
[1]亞當#8226;斯密:國富論(下卷).商務印書館[M] .1972年第1版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M] .1975年第l版
[3]馬歇爾:經濟學原理(上卷).商務印書館[M] .1965年第1版
[4]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商務印書館[M] .1990年第l版
[5]熊彼特:經濟分析史(第1卷).商務印書館[M] .1991年第1版
[6]舒爾茨:報酬遞增的源泉[M]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版
[7]阿林#8226;楊格:報酬遞增與經濟進步[J] .英國科學促進協會F分部(經濟科學與統計學)主席的就職演說.格拉斯哥.1928年9月10日
[8]楊小凱:經濟學原理 [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楊小凱等: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