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實際上,知人之明同樣重要。
劉邦有知人之明,他知道蕭何忠誠能干,與之推心置腹;他知道張良足智多謀,對之言聽計從;他知道樊噲有為朋友兩肋插刀的義氣,與之親如兄弟;他知道韓信能力超強而野心勃勃,對之限制使用,因此,他能夠從一個小小的亭長(比村長大比鄉長小)一路走來,直到搖身一變“喚作漢高祖”。
項羽作為劉邦的對手,在很大程度上就輸在沒有知人之明。他不知亞父范增對他一往情深,對之言不聽計不從;他不知韓信陳平是絕世之才,任之流往漢營為敵所用;他不知叔父項伯是個腳踏兩只船的危險分子,依舊對之信任有加,毫無防范,那他就只有遭遇十面埋伏,悲聞四面楚歌,含淚別姬,烏江自刎的戲份了。
知人之明不僅可以決定成敗,而且能夠決定生死。
越王勾踐失敗之后,臥薪嘗膽,立志復仇,終在文種、范蠡等賢臣名將的輔佐之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得以兵占姑蘇,“三千越甲可吞吳”,但勾踐是個“只可同患難,不可同富貴”的人,伐吳勝利的凱歌尚在耳邊縈繞之際,他已磨刀霍霍向功臣了。范蠡深知勾踐的為人,遂功成身退,泛舟五湖去也,而文種卻不知主子的刻薄寡恩,狠毒無情,以至于留戀功名,執迷不悟,等待他的則是一把寒光凜凜的越王劍。
一個人有自知之明,其實并不難,“實事求是”四字而已。一個人有知人之明卻很難,即使像諸葛孔明那樣的智者也有因失于知人而“揮淚斬馬謖”的時候,從這個意義上看,知人之明就更為可貴了。
(編輯仕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