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挑剔的人,往往是不討人喜歡的,甚至是令人討厭的。但是,對于一個埋頭于科學的人來說,挑剔卻是難能可貴的素養。美籍奧地利科學家沃爾夫岡·泡利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從小就以挑剔著稱,被人們稱為“比上帝還挑剔的人”。但恰恰就是因為他這種挑剔的“毛病”,讓他在科學的王國里取得了重大的發現,很年輕的時候就譽滿天下了。
上中學時,泡利就對當時鮮為人知的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常埋首研讀,中學畢業后就成為慕尼黑大學索末菲教授的研究生。他總是向老師提出一些在常人看來很挑剔的怪異的疑問。他的物理老師,著名的索末菲教授,干脆請他為德國正準備出版的百科全書寫一篇關于相對論的文章,泡利居然完成了一部250頁的專題論著,這讓教授大為驚訝。愛因斯坦看過泡利的論著后說:“任何一個人看到這樣成熟和富于想象力的著作,都不能相信作者只是個21歲的學生。”
廣義相對論是以理論晦澀難懂且對數學程度要求高著稱,當時有個著名的玩笑,說世界上只有三個半人懂得廣義相對論。而泡利的這篇文章不僅總結了當時已有的成果,并且給出了自己的解釋和看法,是關于相對論的經典著作。即使現在看,也毫不過時,泡利當時對相對論的各種結論及預測在80年后也基本是正確的,而他所提出的問題至今依然沒有解決。他這么年輕卻有如此獨到的見解,所以震驚了整個物理學界,一舉成名。
大學畢業后,泡利先后給馬克斯·玻恩和尼爾斯·玻爾當助手。這兩位當時站在世界物理學前沿而后又都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后來說到泡利時,都對他那尋根究底、追本溯源、一絲不茍的鉆研精神和他靈敏的思維記憶猶新。泡利總是有與眾不同的見解而且絕不輕易被別人說服,他尖刻、挑剔、好爭論但絕不唯我獨尊。當他驗證了一個學術觀點并得出正確結論后,不管這個觀點是他自己的還是別人的,他都興奮異常,如獲至寶,而把挑剔的爭論忘得一干二凈。
正是他這種用挑剔的眼光發現問題、提出疑問的科學態度,贏得了索末菲、玻恩和玻爾的厚愛。他也從這些名師那里學到了富有教益的思維方法和實驗技巧,為他后來的科研攀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終于以發現量子的不相容原理而邁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的行列。
他不僅僅以挑剔出名,也從來不畏懼名流和經驗,他是那種標準的天才式的物理學家,其研究范圍涉及了物理學的幾乎所有方面。他為人傲慢,言辭犀利刻薄,問題刁鉆,對任何權威都能直言不諱不留情面。這一點從他的兩個綽號“上帝的鞭子”和“科學家的良知”中就可以看出。他還在讀書的時候,有一次聽愛因斯坦在一次國際會議上做報告,結束后泡利站起來說:“我覺得愛因斯坦并不完全是愚蠢的。”一次,在意大利物理學家塞格雷的報告之后,泡利說:“我從來沒有聽過像你這么糟糕的報告。”塞格雷一言未發。泡利想了一想,回身對同行的瑞士物理化學家布瑞斯徹說:“如果你來做報告,情況會更加糟糕。當然,你上次在蘇黎世的開幕式報告除外。”泡利對學生也很不客氣。有一次,一位學生請泡利看自己的論文,過了兩天,泡利把論文還給他時說:“連錯誤都夠不上。”
1925年春,從漢堡大學傳出一個令世界物理學界驚訝的消息:一個新的物理學原理——不相容原理誕生了。它的提出者正是名不見經傳的年輕學者,只有25歲的泡利。不相容原理被稱為量子力學的主要支柱之一,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它使得當時所知的許多有關原子結構的知識變得條理化。1945年,泡利因他在25歲時的“發現不相容原理”,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編輯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