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讀過一首宋金時期的《詠竹詩》:“生死挺然終抱節(jié),榮枯偶爾本無心。比肩恥于蒿萊伍,強(qiáng)項不容冰雪侵?!毙闹猩跏窍矏?,便把它寫在筆記本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閑來品味一番。
那一天大雪,教室外一株勁竹被壓得直不起腰,想起金人的這首《詠竹詩》,便提問學(xué)生:有誰知道花中四君子?竹子為什么會被古人稱為君子竹?
不少學(xué)生對“梅的傲雪凌寒,蘭的清雅幽香,菊的不畏肅殺”都有了解,唯獨(dú)對竹——這種眼前隨處可見的事物不甚了了。
有的說,竹子四季常青,生命力旺盛,有君子之骨;也有的說,竹子柔韌難折,左右逢源,有君子之度;更多的則是認(rèn)為竹子年年生年年長,有榮無枯,寓示著美好健康,有君子之風(fēng)。
我笑著搖了搖頭,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
唐玄宗一天與眾皇子在竹林間散步,指著眼前的竹子對眾人說:“人世間的父子兄弟,常常有離心離德相互傾軋的情況,但竹子卻不同,它們宗本相親,相互扶持,終生不離不棄,實(shí)在是有情有義?!?/p>
唐玄宗稱竹子為“義竹”,一再告誡他的子女們不管什么時候,一定要顧念兄弟之情,保持兄弟之義,像竹子一樣相互扶持,相互幫助,絕不能因爭權(quán)奪利而自相殘害。
后世人大都知道唐太宗創(chuàng)造“開元盛世”的賢良英明,不知道他的皇位是用兄弟手足的鮮血染紅的。唐玄宗用竹子之“義”教子,既是對竹子品格的褒揚(yáng),同時也是為唐太宗當(dāng)初殺兄奪位“之殘之酷”作檢討。
其實(shí),竹子被稱為“君子”,并不只因為“竹子之義”。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有一句關(guān)于竹子的名言“食不可無肉,居不可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子這種植物中空外綠,破土?xí)r身上包著竹衣,出于土而不染于土。無論風(fēng)霜雨雪,無論春夏秋冬,竹子始終清新宜人,顏色不改,絲毫不為周圍環(huán)境所動。這種虛懷若谷,這種絕塵脫俗的信念是支撐蘇東坡度過人生最灰暗日子的精神力量,你說,他的生命里能夠無竹么?
文人愛竹,除了竹子的胸懷、脫俗,便是竹子的氣節(jié)。竹子天生有節(jié),正好寄寓了文人理想中的氣節(jié)。前文中的金人《詠竹詩》慨嘆竹子“生死挺然終抱節(jié)”,寄托的正是詩作者的氣節(jié)情懷。
東晉“竹林七賢”就是一群崇尚氣節(jié)的文人。他們自視清高,以竹為伴,不屑于榮華世俗,追求率性自然。那個打鐵為生的嵇康為了拒絕司馬昭的做官邀請,更是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廣陵散》的激越高義中蘊(yùn)含的是正人君子的鐵骨錚錚。
竹子被稱為“君子”,乃理所當(dāng)然。
當(dāng)然,竹子也有其柔美的一面。歷史傳說,當(dāng)年舜帝南巡途中病逝,娥皇女英二位夫人悲嘆夫君之死,相約自沉湘水而伴。投水前,兩人望蒼梧大哭,淚下如雨,竹子因染淚而成斑,后世稱為斑竹、湘妃竹,暗喻夫妻情重。
民間送給新婚夫婦最雅的禮物便是一對用彩紙包裹的“斑竹”帳竿,這兩根湘妃竹寓含了成雙成對、舉案齊眉、相伴終生、至死不渝之意,如此真誠的祝福進(jìn)一步豐富了竹子的“君子”之義。
(編輯仕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