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的國有企業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國有企業實現了集體崛起。這是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探其究竟,雖然有多種不同解讀,但按規律辦事無疑是根本原因。正如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所言,無論什么所有制的企業,只要按規律辦事就一定能夠搞好。
如果承認國有企業改革取得的顯著成績主要是探索并遵循規律的結果,那么要想進一步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大做好,就必須在深化改革中繼續堅持按規律辦事不動搖。因為只有堅持按規律辦事,才能把做強做大國有企業奠定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性基礎上,從而鞏固已經取得的成績,并開拓中國國有企業做強做大的可持續發展的獨特道路;才能用事實證明既有成績不是“靠壟斷”、不是“靠搭全球化便車”、不是“靠政府偏愛”等方式取得的(因為靠這些取得的成績是暫時的、不可持續的),從而更加堅定地做到“兩個毫不動搖”,使“中國發展模式”煥發更大活力。
按規律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大做好,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共同努力。
從政府方面說,要通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著力解決政企不分、政資不分、政市不分、干預失當、監管失靈等突出矛盾,為國有企業按規律開展經營管理活動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和市場競爭環境,提供有利有力有效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法律體制和市場體制,為國有企業按規律治理企業提供良好體制平臺、政府監管和服務。
從企業方面說,要通過深化內部體制機制的改革和轉變,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形成產權清晰、權責明確、管理科學、有效制衡的現代企業制度,做到決策科學、定位精準、管理規范、執行有力,能有效抵御“國企病”、“大企業病”、“內部人控制”等病毒的侵襲,做到以人為本、政通人和,充滿科學發展的生機活力。
從社會方面說,要通過經理人等要素市場,會計事務所、審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建立、發展和完善,通過社會誠信體系的建立與完善,通過社會輿論監督環境的優化與完善(要反對神化國企和妖魔化國企兩種傾向),形成有利于“優勝劣汰”的社會氛圍,為國有企業主動自覺地按規律辦事營造必要、廣泛而深厚的土壤與條件。
按規律做強做大做好國有企業并非易事,可以說是知難行更難。不然的話,就不是“世界性難題”。其知難,一是難在事物本身的動態復雜性,使規律性的東西本身就難以把握;二是難在人們觀念的片面性,如過去有些人大肆神化國企,現在有些人又大肆妖魔化國企,這就妨害了人們按照國有企業自身運行的規律去認識。其行難,除了各種錯誤觀點、認識或片面性的誤導外,更難抵御各種狹隘利益群體或利益集團對按規律做強做大做好國有企業的強力干擾。
列寧說過,如果幾何學的公理違背了人們的利益,也會受到人們拼死的抵抗。因此,按規律做強做大做好國有企業,無論在政府方面、企業方面還是社會方面,都必須下決心排除來自各式各樣的部門利益、小團體利益、個人利益的干擾。經營、管理、監管國有企業,只有堅持立企為公、立企為國、立企為民,探索規律才能排除各種謬誤和偏見,堅持按規律辦事才能貫徹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