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太夷書法一言以論之曰:“霸。”其詩亦然。護送溥儀赴日本公使館,途中有詩云:“手持帝子出虎穴,千古茫茫無此奇。”“手持帝子”四字盡顯心跡,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者。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名畫家黎雄才赴揭陽寫生。當地文化部門召集眾畫家即席聯歡。有余鳳生號白丁者,寫一鶴求教。黎氏指其比例,結構不準,并示范以幾何造型方法來畫。白丁不服,曰:你畫得雖準,但卻是死鳥。我畫不準,卻是活鳥。
翁同和平素最服膺何紹基,曩曾于臺北故宮見其臨何書一軸,頗得神似。故知翁氏于蝯叟之書篤愛甚深。曾以劉石庵所書《海印發光字卷》與友人趙次公易得媛叟廢紙殘墨二十六頁,精裱成冊,恭題日“蝯公殘墨”。皆為蝯叟在吳門時作,雖老筆頹唐,彌覺其妙。趙次公謂松禪曰:“媛叟字吳人所不喜,而吾兩人乃篤好如此耶。”此冊數年前曾現之北京拍場。
葉宗鎬著《傅抱石年譜》1946年條載,是年一月“為靄老刻‘涵廬翰墨’朱文印一方”,并于括號中注明:“靄老,不知何許人也。”按:靄老即陳其采(1880—1954),字靄士,別號涵廬,浙江吳興人,陳其美之弟,陳果夫、陳立夫之叔父也。
嶺南藏書家徐信符先世自浙移居來粵,代有聞人。五世祖徐廷發,號可圃,游幕于粵,是為入粵之始也。子秉蟬自幼明習吏事,博通古今。嘉慶辛酉舉人,不樂仕進,歷任諸疆吏幕,而在蔣攸鍤礪堂幕最久。礪堂由道臺而撫督而拜相,秉壿皆從,一時治績為行省冠,壿功不可沒。秉壿生卒年乏考,然據其于嘉慶孟春自作《武林歸棹圖》題識云:“壿四齡失怙,衣食奔走,致先人柩櫬嶺表者垂三十年,負疚滋深。歲庚午始得奉母歸里卜葬于湖上之三臺山,窀穸甫安又將饑驅度嶺,墓田一區,松楸千里,浪游故我,振拔何時。爰繪圖以識歲月,且冀異日之得永守先廬為快也。”由此可考秉壿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登舉人時二十五歲也。《武林歸棹圖》由韓桂艙、伊墨卿兩公題辭,徐氏后人百年世守。至民國戊寅(1938)廣州淪陷,亂中失去。后經徐信符輾轉尋覓,經年竟獲珠還。此所謂翰墨有靈矣。此卷近見之廣州拍場,亦嶺南文獻之一掌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