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詩人筆下的“女人國”
保羅·德爾沃,這位比利時超現實主義代表畫家,自幼就經常沉浸在古典文學的幻想世界里,是個愛做夢的孩子。少年時期,他曾立志當個建筑師,但到了21歲時,又將興趣轉移到能夠更加自由地實現夢幻世界的繪畫方面。有如舞臺布景的人造空間、洋娃娃般的女人、仿佛召喚著人們到另一個世界去的電車與火車……這些在德爾沃作品中經常出現的題材,都是畫家“夢幻世界”的主角。
收藏于比利時皇家美術館中的《公眾之聲》;就是一幅足以說明“德爾沃式”魅力的繪畫杰作。其中,橫躺在畫面前方、擁有維納斯形象的裸女,據說象征著畫家已去世的母親。德爾沃的母親在生前始終為這個喜歡活在幻想世界中的兒子感到憂心,以致對兒子的生活干涉甚多。盡管德爾沃厭惡母親的壓制,卻仍然把她描繪成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然而就在完成這幅畫的前一年,已經50歲的德爾沃,與20年前因母親反對而分手的情人再次相遇,于是畫家決意與母親為他所選擇的,20年來一直與他相伴的妻子分手,展開他新的人生。在這幅畫里,德爾沃畫出三位身穿喪服、引導維納斯(他的母親)走向黃泉之路的女人,將自己終于擺脫母親支配的心情寄意于她們無聲的對話中。
史庇斯奈博物館帶來的震撼
德爾沃早期的繪畫多偏向于寫實風格,而像《公眾之聲》這類充滿幻想色彩的作品,是他接觸了意大利畫家基里柯的作品后,德爾沃看見了自己想要描繪的夢幻世界,而母親的去世也使他的幻想能夠更加自由地釋放出來。從此,德爾沃確立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就在此時,他遭受到另一個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沖擊,那就是為了啟蒙民眾的醫學知識而巡回于比利時各地的臨時博物館“史庇斯奈博物館”。在光線微弱的紅色帷幕中,那栩栩如生的人體解剖模型,以及令人生畏的人體骷髏,就如同“人偶館”的情景一般陳列在小屋里。這一具具象征死亡的枯骨,是德爾沃小學時在學校教室里見過的,它喚起了德爾沃兒時的記憶和思想之情,使得那些曾經被遺忘的感受得以在畫布上復生;從此,在他的作品中出現的人物都被描繪成沒有生命的“人偶”。在史庇斯奈博物館得到的強烈印象,使德爾沃能夠更加真實地描繪出自己心中的夢幻世界。
《公眾之聲》在美術史上的特殊意義
雖然一般將保羅·德爾沃歸類為超現實主義畫家,但嚴格說來,他又有別于同是比利時出生的瑪格利特,以及西班牙的達利等其他超現實主義畫家。德爾沃在美術界中具有另一種特殊的地位。所謂超現實主義運動,乃起源于1924年法國文學家安德烈·布荷東發表的《超現實主義宣言》;它以“驚奇本身才是真正的美,才是真理”為基本論點,將一些意想不到的事物組合在一起從事實驗性的嘗試,繼而擴展到各種藝術領域。德爾沃在建立自己獨特繪畫風格的過程中,受到意大利超現實主義畫家基里柯的影響甚大:他將基里柯的特點——以夸張的透視法表現靜止的夢幻世界——轉化為“德爾沃式”的風格運用在作品中。在那些著重于描繪自己內心潛意識世界的超現實主義畫家當中,德爾沃最大的特點,與基里柯相同,就是反復描繪自己所喜愛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