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是快樂的,茶盒的流傳讓在各地的茶友多了一份期待,多了一份關懷。當我們接受茶盒的那一刻,遙遠的祝福也就隨乏而來;當我們把茶品放進茶盒的時候,分享的喜悅和誠摯的祝福也就隨著茶盒啟程,奔向下一個承接快樂的朋友。或許就是因為這單純的分享之樂讓茶盒流傳的腳步更快,承載的“祝福”也越采越多……
連日的大雨讓榕域顯得有些肅穆,三日的搖晃,我們的潘多拉茶盒終于從安徽來到了福州,也帶來了久違的陽光。迫不及待的天上客和他的茶友們便相邀當晚一同品嘗茶盒里的臺茶和徽茶,由于數量有限,也為了之后的茶友都能分享到盒子里的茶,所以每一道茶他們只選一泡慢慢體會。
01 臺茶PK賽
由于首站且飲且讀即刻與大家交流了品飲心得,而首發的臺北莉森也向大家介紹了幾款寄出的臺茶的種植、制作工藝等。所以,有心的天上客和他的朋友找來了一款傳統工藝制成的“閩式”烏龍茶和收藏的一款臺茶與莉森的一道臺茶進行PK,這盒子里的茶便有了別樣的滋味。
茶品:(1)阿里山紅水烏龍(2)2008(臺北)木柵鐵觀音冬茶(3)2010安溪西坪紅心觀音春茶
傳說中的三巨頭,就像雅爾塔會議一樣,坐在了同一張桌面上。把這三個茶放在一起開湯,是因為它們是近年來我們接觸到的為數不多的內質豐富。制作更加接近傳統工藝的烏龍茶。所謂傳統的烏龍茶,需要比目前市場上流行的清香型的觀音具有較重的發酵度,茶湯更加厚重,滋味更加醇厚,回味更強。
干茶 三款茶都制作得非常的精細,紅水烏龍泛著墨綠的光澤,木柵觀音經過炭焙表面呈現出淡淡的白霜。
開湯首道茶湯三個茶就立即呈現出三種完全不同的姿態:這款紅水烏龍從某種程度上發酵還是有保留,為了保留更好的香氣;木柵觀音的面香和水香都透著淡淡的炭火香氣,滋味醇厚;紅心觀音則立刻散發出安溪觀音所獨有的品種香氣,也就是常常被錯誤的解讀成“酸”味的氣息。
再品二水時,紅水烏龍的底蘊里回起悠揚的蘭花香。木柵觀音則呈現出一種迷人的果香,紅星觀音則繼續用那種獨有的魅力刺激著每個人的味蕾。這是一場味覺的盛宴,一曲由烏龍茶奏出的交響曲。
從湯色上來看,三款茶湯也準確地還原了這三個茶的發酵和工藝特點。紅水烏龍發酵略輕,保留住了出色的蘭花香;木柵觀音老沉,凝重而香醇;紅星觀音盡管比預想的發酵度還略微欠一點,但是已經表現出很好的觀音品種香和厚實的觀音水感,香氣悠揚,耐泡度完全可以達到傳統觀音“七泡有余香”的境界。
關于安溪觀音的“酸”。曾經在市場上引起廣泛的爭議,也常常被不良商家用來誤導消費者。安溪觀音獨特的品種香,其實決不可以是“酸味”,而是類似“望梅止渴”的一種感受。感覺味蕾都被那種氣息刺激起來,立即有強烈的回甘,如同吃梅子或者青橄欖的那種先酸后甜的強烈的回味。因此這種“酸”是一種意境,而絕對不可以是“酸味”,如果出了“酸味”,那就是一泡制作失敗的茶了。
02 徽茶體驗之感
由于頭天的臺式烏龍與閩式烏龍的“小擂臺”,讓天上客享用了一場“烏龍大餐”,味覺上的烏龍韻焙火香還在轉圜,他們便放棄了直接品飲徽茶的念頭,因為茶品實屬難得,實在不忍輕易品嘗呢。相邀次日,靜心體會徽茶的優雅輕靈。
茶品:(1)六安瓜片(2)霍山黃芽
茶具:100毫升玻璃蓋碗 投茶:4克
沖泡:中投法,先溫杯,在注入半盅滾水,待水溫下降,將茶葉置于水面。再沿蓋碗邊緣緩緩注入熱水至滿杯,加蓋,靜候。
對于綠茶,天上客喜歡用透明的器皿來;中泡,家里有時候直接用高身玻璃杯,或玻璃茶壺,或玻璃蓋碗,偶爾也用玻璃公道來沖泡。與其它的茶葉不同,綠茶在沖泡過程中常常呈現出先浮后沉的景象,特別是芽葉幼嫩的品種,如安吉白茶、龍井等等。那幾沉幾浮的優雅身姿,卻是其它茶類所沒有的。選擇中投法,是根據他個人的經驗,認為瓜片屬于中等葉片的綠茶,比較適合中投法。
從干茶來看。這個瓜片的表面微微泛著白霜,不知是不是芽葉上本來的白色茸毛所致。約一分半鐘后出湯,一入口。即令人驚嘆,2004年的六安瓜片,居然沒有很重的陳味。盡管面香已經很淡,但是水香依舊,入口相當的柔滑,茶湯似泉水般有厚度。不禁從心底升起一個興趣,倒要問一問這個茶是如何保存的?三水以后觀葉底,片片嫩似鮮葉,當初的茶青品質可見一斑。唯葉底見少量大葉,并非完全大小一致,片片似瓜子。
考慮到黃芽屬于葉片較嫩的茶青,投茶前等候的時間略長,為的是讓溫度再適當地降低,同時燒水器中的水溫也會下降。根據經驗判斷,實際的水溫應該在80攝氏度以下。霍山黃芽的芽葉。看上去與安吉白茶的芽葉比較接近,但與同屬黃茶的君山銀針相較。黃芽的確香氣清爽。湯水似乎比綠茶要醇厚一些。但比君山銀針又要略薄一些。
一番清爽的體驗之后,大家未免覺得有些意猶未盡,但是想到后面的茶友們。只好放棄細細品味的念頭,深深地記住這茶盒里的茶留下的茶香韻味。包裝好福建站的茶品,送走這神奇的茶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