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家團
丁以壽: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副教授、茶文化碩士研究生導師
蔡榮章:天福茶學院茶文化系主任,原天仁陸羽茶學研究所所長
陳郁榕:本刊專業指導、國家一級高級評茶師、質量專業高級工程師
劉國英:武夷山市茶業同業公會會長、武夷山市巖上茶葉科學研究所所長
葉漢鐘: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國家一級評茶師、韓山師范學院副教授
本期茶博士關注:
問:除了普洱的沱茶,聽說還有重慶沱茶,可否介紹一下?
答:重慶茶廠于1953年開始生產沱茶,以川東、川南地區14個產茶區的優質茶葉為原料,經精制加工而成,屬上乘緊壓茶。制作時選用中上等曬青、烘青和炒青毛茶,對原料進行搭配、篩分、整形,再進行拼堆、稱料、蒸制、揉袋壓形。重慶沱茶的成品茶形似碗臼,色澤烏黑油潤,湯色澄黃明亮,葉底較嫩勻,滋味醇厚甘和,香氣馥郁陳香。
本期茶學:
問:日本的煎茶道和中國有什么樣的淵源?
答:日本的煎茶道是在中國明清時流行的泡茶道的基礎上,融入日本禮儀規范而形成的。1654年,中國福建福清萬福寺的隱元禪師東渡日本長崎傳法,將當時福建武夷茶泡飲法傳入日本。日本的煎茶道成形于賣茶翁——柴山菊泉的晚年時期。經數百年后形成許多流派,其中小笠原流派煎茶道是代表性的流派。
問:沖水泡茶時,應將壺沖滿嗎?
答:不一定,為了一次能將茶湯倒光,但受茶盅容量或杯數限制,倒七分滿或半壺皆可。若是要沖滿一壺,也是以九分滿為宜,倒得太滿,蓋上壺蓋時會滿溢,還會把茶葉一并沖出,或卡在壺口上,影響到蓋壺蓋。另沖水時故意滿溢以沖茶沫的做法并無必要,這些泡沫是茶葉內一些成分造成的,飲之無妨。
問:長嘴壺的壺嘴一般有多長?
答:為了摻茶沏水方便,茶壺的嘴從原來的短嘴到幾尺長。清末民初開始一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多用一尺到一尺五寸的銅壺為客人摻茶,而現在一尺左右的長嘴壺越來越少,而根據茶館的摻茶和表演需要,長嘴壺的長度大都保持在“三尺長壺”了。
問:—般氣溫達到多少的時候,茶才會開始萌芽?
答:引起茶樹萌芽的平均溫度稱之為生長的起點溫度。在生物學上稱此溫度為最低溫度。多數茶樹品種日平均氣溫需要穩定在10℃以上,茶芽才開始萌動,但一些早芽品種萌動的起點溫度可以更低一些。
問:曬青綠茶是怎么做出來的,目前有哪些品種?
答:曬青綠茶,是指鮮葉經過鍋炒殺青、揉捻以后,利用日光曬干的綠茶。由于太陽曬的溫度較低,時間較長,較多地保留了鮮葉的天然物質,制出來的茶葉滋味濃重,且帶有一股日曬特有的味道。根據產地不同,曬青茶可分為滇青、川青、陜青等品種。
問:工夫紅茶的產地似乎特別廣,可否介紹一下?
答:工夫紅茶是我國傳統的特有品種。工夫紅茶的特點是外形條索細緊,色澤烏黑灰潤;沖泡后湯色、葉底紅亮,香氣馥郁,滋味甜醇。在我國有12個省份生產工夫紅茶。其中包括祁門工夫、滇紅工夫、閩紅工夫等。
問:好的太平猴魁是什么樣的特征?
答:品質好的太平猴魁的外形是兩葉抱芽,平扁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隱伏,有“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之稱。其葉色蒼綠勻潤,葉脈綠中隱紅,俗稱“紅絲線”,花香高爽,滋味甘醇,香味有獨特的“猴韻”,湯色清綠明凈,葉底嫩綠勻亮,芽葉成朵肥壯。品飲時能領略到“頭泡香高、二泡味濃、三泡四泡幽香猶存”。
問:鳳凰單叢和鳳凰水仙有什么區別嗎?
答:鳳凰水仙由于選用原料優次和制作精細程度不同,按成品品質依次分為鳳凰單叢、鳳凰浪菜和鳳凰水仙3個品級。采用水仙群體中經過選育繁殖的單叢茶樹制作的優質產品屬單叢級,較次的為浪菜級,再次的為水仙級。
問:歷史上的白茶和現代白茶有什么不同?
答:唐宋時期的白茶,是指偶然發現的白化茶葉采摘制成的茶。這種白茶與后來發展起來的不炒不揉而制成的白茶不同。現代白茶是以大白茶樹的芽葉經生曬制干而成。
問:茶葉存放過程中,香氣是越來越低嗎?
答:隨著茶葉存放時間的延長,茶葉香氣日漸低落,陳味顯露,龍其是新茶特有的清香散失。這一過程不僅包含著茶葉原有香氣成分的丟失,也有一些新成分的產生和增加,增加的主要是茶葉陳味的成分,如戊烯醇類物質等。
問:聽說茶葉對夜盲癥比較好,是這樣的么?
答:夜盲癥主要和缺乏維生素A有關,茶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原——胡蘿卜素。胡蘿卜素被人體吸收,在肝臟和小腸中可轉化為維生素A,從而與賴氨酸作用形成視黃醛,增強視網膜的辨色力,因此多飲茶,對夜盲癥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問:古人有所謂的的“輕水”,“重水”,并認為水以為輕為好,是否有道理?
答:古人所說的“輕水”、“重水”和現代科學中所說的軟水、硬水有相似之處。硬水是每升水中含有8毫克以上的鈣鎂離子含量,用硬水泡茶,則茶湯變色、香味也大減。水的輕重,還應包括水中所含其它礦物質成分的多少。如鐵鹽溶液、堿性溶液,都能增加水的重量。用含鐵、堿過多的水泡茶,茶湯上會浮起一層發亮的“銹油”,滋味也會變澀。自然界中的雨水、雪水為純軟水,泡茶則湯色清明,香氣高雅,滋味鮮爽。至于泉水中,所含雜質除碳酸氫鈣和碳酸氫鎂等,經燒煮時可分解沉淀,形成“水垢”沉入壺底,這樣也變成了軟水。因此,古人論水質的優劣以水的輕重作為標準,是很有道理的。
問:瓷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生產的?
答: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早期,原始青瓷就在中原及長江中下游出現。在公元2世紀左右的東漢時,浙江的越窯已形成成熟的燒瓷技藝,青釉盞與盞托開始大量生產。古代的“瓷”字最早出現于魏晉的文獻,而瓷茶具也是從魏晉時期開始的。瓷器發明以后,因其比陶器更為纖細潤澤。潔白純凈,陶質茶具就逐漸為瓷質茶具所代替。
問:釉上彩和釉下彩瓷器有什么區別?
答:釉下彩瓷器是先在坯上用色料進行裝飾,再施青色、黃色或無色透明釉,經高溫燒制而成。釉上彩瓷器是在燒成的瓷器上用各種色料繪制圖案,再經低溫烘烤而成。釉上彩瓷器以手觸摸有明顯的凹凸感。
問:紫砂中的綠泥是什么?
答:綠泥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產量不多,泥質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低,一般多用作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顏色更為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