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于8月26日至11月30日舉辦,本屆建筑雙年展的主題是“相逢于建筑”,由金澤美術館、紐約新博物館的設計者,日本建筑師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確定。她希望參展人能夠剝除建筑作為文化或政治象征符號的沉重包袱,回歸最原始的目的 讓人們在建筑中生活、相逢,并且能夠用建筑的語言引導所有參觀者“想象社會變化的方向”,從而喚起世界各國的人們對建筑的再思考。這次建筑展不只是建筑體的呈現,而是建筑概念、思想與創意的匯集。
今年國家館金獅獎的得主巴林,就符合這樣的議題精神。巴林國家館可用“原始”來形容。偌大的展場里只擺了三間小木屋,木屋里有茶具、椅墊,地上散落著漁獵工具,主人彷佛剛剛離去。參觀者可以自由躺臥,享受悠閑的時光,整個空間只有一臺液晶電視是現代科技產品,觀眾們躺在座墊上舒服地享受短暫的放松,大伙兒很快地交談起來,似乎進入這座建筑后,人跟人之間的距離就消失了??此啤奥浜蟆钡陌土謬茵^小木屋中里卻總是坐滿了人。
最佳項目金獅獎被日本建筑師石上純也(JunyaIshigami)獲得。頒給有前途的年輕建筑師的銀獅獎則由比利時建筑事務所的克斯滕·格爾斯和大衛·凡澤韋倫(Kersten Geers David Van Severen)與其合作者,荷蘭攝影師博斯·昔林森(Bas Pnncen)分享。石上純也本次參展的作品名叫“如空氣般的建筑”,是向卡爾維諾的小說《看不見的城市*致敬。在14米×4米×4米的建筑模型中,所有結構都是用細如線絲的金屬鋼筋建成。它和一個真正的建筑幾乎一樣,包含了圓柱、梁和支柱的架構,但又缺乏具體的物理形態,是一個絕對透明的空間,仿佛漂浮在空氣中一樣。獲得銀獅獎的項目名為“七個房間21個角度”,建筑的外部由覆蓋著反光材料的鋼管組成,鋼管沿整個建筑邊緣擴展,在內部之外又擴展出了一個新的外部空間。在內部空間中,攝影師的作品沿著墻壁兩側排列。
中國美院建筑學院院長王澍以“衰變的穹頂(Decayof Dome)”獲得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特別榮譽獎。 “衰變的彎頂”由許多小構件木條搭建而成。作品外觀形式采用了西方教堂的穹頂造型,類似十字架構型。搭建方式則吸取了中國傳統的建造方式,形成一種中西合璧、文化交融的美感。
中國國家館方案以“與中國約會”為主題,創造了一個廣場式的開放空間,提供了不同文化、人群、思想交流的場所和可能性,切合了本屆雙年展的總主題。展覽邀請了一位建筑師、一位景觀建筑師和兩位媒體藝術家制作了三個與“約會”有關的裝置,在室內空間中安置了一個專題文獻展和兩件當代藝術作品,文獻展的具體內容為獨立成篇的關于“約會建筑”的研究資料和視覺表現,側重于闡釋“公共空間”在中國當代的發展歷程,引起觀眾對展覽主題及作品進行思考。無論是展覽策略和營造方法都是動態的、不定形的。
建筑師朱锫的裝置是以景觀的方法處理建筑,采用透明塑膠材料配合LED光照,并結合場館的全天日照變化形成光線變幻的園林式空間。景觀建筑師朱育帆以銹鋼板鑄造了一個廣場式開放空間的“路引”,其中糅合了東方人對于景觀的認知,規范和提示著人在環境中的行為。在室內亮相的藝術家王潮歌和樊躍帶來的作品是舉重若輕的“小”裝置,它強調的不是實體的建筑營造和壯麗的視覺效果,而是觀眾在不經意間發現的空間無垠的動態。展覽還選擇了兩位以“人和空間”為創作對象的藝術家作品。藝術家徐累的作品所應對的是空間與“看”的關系,他的裝置如同他的架上作品,既著眼于傳統又對之進行反思;藝術家王衛長期以建筑裝置作為思考媒介,他的行為、攝影作品以一種直接有力的方式,感性地呈現了空間營造為人們之間的“關系”和“交流”帶來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