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上海世博會湖南館的設計是設計領域內的一次全新挑戰。世博會場館的展示設計是世界公認的一個設計比拼,它代表著一個國家形象,也是對國家文化、人文觀念、科學技術的綜合展示。上海世博會湖南館創意總監,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魯曉波教授認為,設計世博會湖南館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任務。世博場館內部通常被設置成日常生活中無法體驗到的、琳瑯滿目的特色展示空間。參觀者可將各國最富魅力的壯觀景色盡收眼底,一覽無余。同時,世博會不單單是技術和商品的展示,還有著異彩紛呈的音樂和舞蹈表演。早在2000年,魯老師曾參觀了德國漢諾威舉辦的世博會,并且獲得了很深的感觸。漢諾威世博會上曾經有一個叫做“一次對未來的考古旅行”的展覽,讓其印象深刻。從一般意義上和人們固有的概念中,考古是對于過去遺留下的物品探索研究,但那次的展覽是對未來的一次考古 每一個場景都被布置成考古遺址現場的模樣,參觀者通過層層發掘和探查,每次都能挖掘出一個關于“未來”的展示品。這種展覽方式非常獨特,給人以深刻印象和視覺沖擊。
世界各國都在世博會的場館和展示設計上暗自較量。雖然并不是每個國家都會投入與中國一樣的資金、力量和時間在世博會上,比如美國認為,運用網絡和虛擬空間就可以把世博展覽舉辦得同樣精彩。一些發達國家,將自己本國的文化,與對未來發展的一些戰略、概念、理念融為一體,將他們所追求的價值觀和理念很好地結合起來,以一種新穎的藝術形式,展示在世人面前。在魯老師看來,中國的設計比起當今世界上的一些發達國家,尤其是歐美這樣具有一定設計文化底蘊的國家,還是有一定距離的。我們需要利用2010上海世博會湖南館設計的這一機會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中國的機會,展示我們近年來的文化與理念,以及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在文化上的傳承與應用。
“任務與挑戰”是這次湖南館設計思考的首要問題。當全球的焦點都注視在這里,各個國家如何演繹這一主題,各個省叉是如何展示自己的特點,是一個需要考慮和權衡的問題。場館的設計,需要從人文、地理、科技的觀念演繹:既要體現2010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叉要避免設計創意上與以往世博場館雷同。場館的創新設計需要獲得世界足夠的關注度,因為展覽本身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人們的了解與關注。即使擁有豐富的資源與內容,但沒有展示出一個國家或一個省市自身特點以獲得足夠的關注,也稱不上是好的設計。因此,設計團隊的目標是創造出有特色的、能夠獲得世界足夠關注度的設計。從設計策略方面來看,場館的設計需將展覽轉換成參觀者自身的體驗。這種體驗和感動深化成一種感悟,即展覽傳遞出的思想觀念要觸動參觀者,使之產生共鳴,形成共同的價值觀,使展覽轉化為人們的感官體驗和心之感動,將感悟與共鳴升華為人們長久的記憶。最后,設計要在遵循世博會規定同時,最大限度宣傳湖南,促進文化、經濟建設。魯曉波老師說,作為一名設計工作者,應該承擔起宣傳國家文化以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任務。清華美院的一直有句老話
“我們必須面向國家的重大課題和項目”。
“桃花源里”設計的靈感來源
魯曉波老師一直對“魔比思環(Mobius strip)”情有獨鐘。1858年,神奇的“魔比思環”被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奧古斯特·費迪南德·魔比斯發現。人們對它充滿了探索的欲望,它給人無窮的想象空間。 “魔比思環”是一個拓撲數理的重大發現,用一張紙條,將其扭轉180,再將兩端粘接起來、紙的形狀便成為具有魔術般性質的循環體:只有一個面與一條邊界,自始至終,循環往復。如有一只小蟲,爬遍紙條的整個曲面而不必跨越它的邊緣。后人把這種由魔比思發現的不可定向的單面紙環(即單側曲面)稱為“魔比思環”。
“魔比思環”代表一種“循環”的理念。它常被認為是無窮大符號“∞”的創意原型。如同中國的太極,相生相滅,亦“無始無終”。設計體現了一種融合和諧的哲學思想,以及自然和社會發展的某種規律和本質,簡潔即豐富的哲理。“魔比思環”具有的深層意義是,它正好與和諧自然的中國理想城市意境以及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的理念相契合,也與湖南館都市桃花源“自然、循環、和諧、未來”的理念相吻合,
“桃花源里”的設計理念與特點
湖南館主題為“都市桃花源”,該主題取“桃花源記”之意境,以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實驗區為背景,演繹未來自然、生態的新型城市構想。以“師法自然”來實現“天人合一、返璞歸真”的東方和諧自然城市生活的人文理想意境。用人類的智慧和理性來實現人與自然及城市的完美融合,以達到原生態和大都市和諧統一的夢想,推出自然生態“都市桃花源”的概念。都市桃花源是人、城市、自然三者的完美融合,也是“兩型社會”都市的未來構想。
“700多年前,當馬可波羅發現了人類的理想國,將世外桃源的概念帶到西方的時候,譯名叫‘Xanadu’,從此‘Xanadu’在西方無數詩歌中出現,以世外桃源的概念成為讓人無限向往的東方美域的代稱。”魯曉波老師這樣詳解世博會湖南館的英文名掌故。而距今已有1600余年歷史的“桃花源”,因為是我國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筆下奇文《桃花源記》所描述的避秦絕境,更是被人們所熟知,成為中國文化中一個具有代表意義的名詞,契合了今天湖南“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市群的發展模式。湖南簡稱“湘”, “Xanadu”讀音近似“湘都”。在歷史、文化、內涵等方面與都市桃花源相合,湖南將再次以“Xanadu”唱響世界(如同香格里拉一樣)。最終, “Xanadu”和“都市桃花源”定為了世博會湖南館的中英文名。癡情于“桃花源”的湖南人與湖南館將“桃花源里”的形象和意境展現給全世界追尋夢想的人們,展示出都市桃花源實踐者的理想和自信。
桃花源共分三個主題。包括自然桃花源、人文桃花源和理想桃花源。自然桃花源,以自然風光為主要內容,展現秀美的湖光山色,使觀眾感受到自然的博大睿智,體驗到“春竹里,鶯歌燕舞,天馬鳳凰;楚天舒,山花爛漫、潤荷飄香;秋風起,萬山紅遍,層林盡染;連天雪,洞庭波涌,無限風光”的意境。人文桃花源,集合湖南名人、名景、名域、名篇,展現湖南人文特點、歷史淵源和現代成就,凸顯“敢為人先、自強不息”的湖湘精神,帶給觀眾感官上的沖擊。 “理想桃花源”代表著人們可以任意抒發對于未來城市的暢想。設計實施的難點
結構問題一直是“魔比思環”相對于其他場館設計最為困難的一個環節。兩個占地600平方米的魔比斯環,不像其他省份的展館有鋼筋水泥作為地基和支架。兩個巨大的魔比斯環,幾乎是懸空而立。這在技術上,顯得難度很大。設計團隊經過分析討論,不斷嘗試進行計算機三維建模、最終得到了完美的“魔比思環”搭建結構。 “我們的設計全部采用竹子和紙作為場館設計的原材料。”魯曉波老師說。竹子和紙都有著濃郁的湖湘印記,整個場館掩映于竹林碧水之間,竹使人聯想起湘妃竹、瀟湘竹海和毛主席的詩句。竹子和紙經過最終的分解后都可以化物為泥,綠色環保,與世博會提倡的“低碳”精神切合。還有一點,這兩種材料相對來說比較輕薄。但為了達到更輕薄的效果,讓“魔比思環”能在沒有鋼支撐的情況下屹立,技術人員做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驗。竹面和竹面之間,如果是實心的話,整個場館將達到70多噸。最終、竹面之間用鋸齒形的竹板在中間填充起來、由此搭建出的“魔比思環”的環面可以任意扭曲,并且保持流暢的平面。此外,由于“魔比思環”主體造型長38米、寬17米、高8米,因此搭建的過程需要以模塊的形式做好,即將“魔比思環”主體分解為一段一段,分段進行搭建。最終選擇在湖南益陽搭建模型,模塊最后分批用集裝箱運往上海。
投影也是最大的難點之一。無論是自然風光或者人文歷史,湖南館的設計需要經過流動的投影彩色畫面呈現。因此,對于投影技術的要求相當高,這種難度不亞于2008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上“鳥巢”上空的環屏投影。當時,奧運司幕式采用了61臺投影儀;而湖南館僅環面上就使用了65臺高端投影儀,加上地面上的投影裝置,總體共有80臺投影儀同時工作。“‘魔比斯環’是一個非規則的曲面,要求在這么多機器放映畫面時,互相不干擾,而且還要無縫連接,要體現出畫面的流動性,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魯曉波老師說。但事物總是具有兩面性的, “魔比思環”呈現了一種開放式的、非規則曲面的影像效果,它所帶來的立體影視圖像同樣是對傳統的顛覆,極具震撼力。
信息設計在“桃花源里”的應用
信息設計與交互設計在場館的設計中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信息設計是對信息的組織、感覺、傳達等方式進行設計,是應對信息時代設計變革的新的設計學科與方法。信息設計應用于界面設計、數字媒體與娛樂設計、數字化產品與環境設計、三維數字動畫等,這些元素都涵括在了湖南館的設計中。湖南館設計的電子觸摸屏可以讓參觀者任意抒發對于未來城市的暢想:以電子壁畫和電子彩筆現場任意涂鴉、描繪自己心中的家園,與互動網和屏幕展示融為一體,有極佳的現場互動效果。參觀者將在體驗與互動中不斷創造展示的內容,觀展的結束卻不是展覽的結束,這種循環,會將桃花源的夢想一直延續下去,激發了人們精神與心靈的感悟。同時,湖南館也為兒童提供了發揮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繪畫交互區域。從參觀者角度來說,一個好的交互設計是有效而讓人喻悅的,滿足用戶的渴望和需要,了解用戶在同產品交互時的心理和行為特點。信息作為連接人與事物的交流過程的元素,起到了協調人的認知和行為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