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聯合國組織提出無障礙設計(Barrier Free Design)這個概念。當年,這一概念的提出者試圖為滿足具有不同程度生理傷殘缺陷者的使用需求,通過有關人類衣食住行的公共空間環境以及各類建筑設施、設備的規劃設計,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切實保障人類安全、方便、舒適的現代生活環境。而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日本就已經開始了對此課題的研究。如今,日本的無障礙設計已經有了更加深厚的內涵與外延。日本無障礙設計的發展,對其他國家來說不失為
法律與規范聯手轂促無障礙設計的推進與發展
聯合國對于老齡社會的認定方法為:當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7%的時候,被稱為老齡化社會,如果這個比例再翻一番,超過14%,就被稱為老齡社會。從聯合國的標準來看,日本早在1970年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因此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無障礙設計就已經成為日本學術界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高橋儀平教授,日本東洋大學人間環境研究所專門從事無障礙設計研究的專家,介紹說日本的無障礙設計在一開始也走了很多彎路。但從1994年開始,日本就以法律法規的形式來對建筑等其他設施的設計進行約束。這對無障礙設計的實行具有相當大的推進作用。如,日本的大限府于1993年制定了《無障礙規定(藍皮書)》,它是日本全國最早制定的一個地區。目前已有7個縣(相當中國的省)制定了無障礙設施建設的法規,且每五年便會對法律與規范進行調整、不斷完善。在2006年,日本通過了關于無障礙設計的法律法規,對建筑與交通的設計進行了硬性規定。高橋教授也參與了交通法規的制定。這個法規使設計上升至政府層面,使全國的無障礙設計都能夠保持統一且較高的水準。
無障礙設計的規范,離不開日本市民的參與。據高橋教授介紹,自1971年開始,一些高齡人士與殘障人士自發地組織并參與到關于無障礙設計的研討會等活動中去。他們每月都會召開會議,并將來自多方的關于無障礙設施使用的感受及意見反饋給設計者。高橋教授本人也從1974年開始,每個月都會參加這樣的集會活動與會議。他坦言,這對于設計工作具有相當實際的作用,通過這些來自實際的親身體會,設計師可以在施工前進行調整,以減少因考慮不周全所帶來的設計失誤,避免因設計再造帶來的資源浪費。因此,在日本,高齡人士與殘障人士參與社會的程度要遠遠高于中國,這要歸功于好設計的廣泛應用以及市民強烈的社會責任心。
而相關的研究機構與社會組織也是推動日本無障礙設計發展的重要力量。日本福祉無障礙和通用設計學會便是其中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組織。它是集中考慮人居、環境、交通、生活等各方面,并且集合了法律、社會福祉、工學等其他領域,以各種各樣無障礙和通用設計的研究和開發為目標而成立的學會。
無障礙設施系統化與人文關懷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本的無障礙設施非常系統。如東京、橫濱等城市在住宅、道路交通、公用設施等方面的無障礙設計,考慮周到、建設也趨于完備。例如所有路口全部坡化:主要路段人行橫道口都裝有盲人過街音響指示器:公用設施內輪椅可以通達所有地方等。如,名為“心之都”的城市街道具備了相當完備的無障礙設施;道路與商業設施有著易于辨別的指示系統:各道口、電梯除盲文指示外,還設有語音提示。日本福岡市的地鐵則以設計良好的視覺引導系統而聞名,無論使用哪種語言,乘客都能通過圖形化的信息符號,最快地找到自己要去的方向。這些設計讓人人平等地享受信息交流與社會資源。可以說,無障礙設計讓人們真實地感受到了平等與自尊。
高橋教授介紹,這些傳統的無障礙設計在十幾年前大多以個體為設計對象。近十年來,目本的無障礙設計已經可以從一個整體系統進行考慮。以北海道、名古屋的機場為例,在早先時候,無障礙設計著重以機場本身進行設計,從指示牌、坡道到盥洗室等細節進行一一建造,而現在設計師們會將機場作為中心,考慮它與周邊建筑,公共設施之間的關系,讓所有人都能夠順利地從機場到其他地方,實現全程無障礙。
關于無障礙設計的法規盡管已經建立,但是如何將約定俗成的“約束”在實際的設計當中做到人性化、差異化且與生態、自然相適應,這并不容易。盡管無障礙設計首先要從功能與實用出發,但是對于使用者心理感受的考慮也非常重要。如一些無障礙設施,對于有需要的殘疾人來說可能不愿意去使用,因為在潛意識里,他們不愿意成為被區別對待的對象,而正常人也同樣不愿意去使用,因為同樣有被誤解的可能性。這樣的設計形同虛設。因此在設計的過程中,與自然環境相協調、采用更加環保的材料與設計方法都是未來無障礙設計必須考慮的內容。
從無障礙設計到通用設計
在日本政府頒發相關的法律與政策頒發之前,市民,尤其是殘障人士自發組織的團體與組織已經多次向政府呼吁過加強無障礙設計的請求,以便更好地參與到正常的社會生活。因此,日本最初的無障礙設計關注的多為身有殘疾的能力喪失者。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后期,無障礙設計的概念逐漸擴展至通用設計,受益人群也從殘障人士擴大到老年人。通用設計(UniversalDesign),即充分包容具有不同程度生理傷殘缺陷者和正常活動能力衰退或不足者(如殘疾人、老年人、幼兒等),使設計能夠滿足所有人需求并依此配備服務功能與裝置,其中包括圖形化的信息指示以及充分調動色彩、材料、光影等手段。通用設計具有七個設計原則:原則一,公平地使用,對具有不同能力的人,產品的設計應該是可以讓所有人都公平使用的:原則二,可以靈活地使用,設計要迎合廣泛的個人喜好和能力:原則三,簡單而直觀,設計出來的使用方法是容易理解明白的,而不會受使用者的經驗、知識、語言能力及當前的集中程度所影響:原則四,能感覺到信息,無論四周的情況或使用者是否有感官上的缺陷,都應該把必要的信息傳遞給使用者:原則五,容錯能力,設計應該可以讓誤操作或意外動作所造成的反面結果或危險的影響減到最少:原則六,盡可能的減少體力上的付出,設計應該盡可能得讓使用者有效地和舒適地使用,而絲毫不費他們的氣力:原則七,提供適當的大小和空間,讓使用者接近、夠到、操作,并且不被其身形、姿勢或行動障礙的影響。目前,日本不僅僅以通用設計為日常的設計原則,它已經成為了日本整體的設計戰略思想。7個通用設計原則也已經成功地運用到商業、研究z中以創造一種獨特的設計概念來適應日本人的特別需要。
中國的張乃仁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無障礙設計及通用設計研究。據張教授介紹,目前國內的無障礙設計仍處于基礎硬件設施的改造工程階段上,這也是無障礙設計的最初階段,不僅耗費了大量的財力與物力,其效果也并不十分理想。之所以會形成目前的這個狀況,是由于我國的無障礙設計規范不夠完善與健全。經過30多年的努力,日本已經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備的無障礙設計規范,涵蓋各個產業領域。詳實、規范的設計標準在規劃設計階段就保證了城市無障礙建設的規范化、合理化,減少后續不必要的改造工程,日本的無障礙建設及通用城市建設已經走在世界最前列。日本的經驗表明完善的無障礙規范體系將是一個城市無障礙設計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