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剪紙看中國,中國剪紙看蔚縣。”
2010年8月1日上午,首屆中國剪紙藝術節在蔚縣盛大開幕。全世界剪紙藝術界的目光齊聚這里,全國近百家媒體的記者云集這里。
無疑,這是一個“非遺”的盛典,這是一次民間藝術的狂歡!而這盛典、這狂歡,對于譽播海內外的中國剪紙藝術之鄉蔚縣,又意味著什么呢?
藝術節期間,本刊專訪了中共蔚縣縣委書記王志軍。
王志軍說,剪紙產業是蔚縣實施“文化立縣、旅游活縣、工業強縣、特色興縣”戰略的“抓手”。
當前蔚縣正處于縣域發展的戰略轉型期。蔚縣的煤炭資源很豐富,改革開放30年來,煤礦業千軍競發,最好時占到財政收入的70%,就業大軍10萬人,還帶動了服務業、修理業的快速發展,而其他行業相對萎縮。“一煤獨大”,加上非法采礦很難控制,造成了對生產生活環境的破壞,同時也對人們的思想觀念造成不好的影響,比如“有水快流”“保命哲學”思想下的高消費潮流,“拿錢下事兒”等等,后遺癥特別多。
2008年“7.14”礦難之后,我們深刻思考了三個為什么——為什么違法開礦屢禁不止?為什么李家洼礦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為什么一些小康村要移民?新的縣委縣政府領導班子一致認為:蔚縣再也不能走過去的老路了。
基于這種清醒的認識,我們請各個方面的專家來為蔚縣縣域發展把脈會診,走出去到增長方式轉變的先進地區學習取經。在此基礎上,根據蔚縣的實際和國家產業政策、發展方略,提出了“文化立縣、旅游活縣、工業強縣、特色興縣”。
讓文化坐到縣域發展的頭把交椅,蔚縣有非常豐厚的文化資源,這里的文化資源在整個河北也算獨樹一幟。再加上國家發展政策的天時,蔚縣人心思變的人和,“文化立縣”,這一年多已經深入人心。
“文化立縣”,不是空洞的口號。剪紙產業發展就是我們一個最為切實的“抓手”。
王志軍說,在蔚縣,抓活了剪紙產業,就可以串起幾乎所有的文化資源,文化旅游也就活起來了。
蔚縣剪紙,有著長達200多年的歷史,刀法、色彩、構圖、題材都呈現出非常獨特的的藝術魅力。2006年,它進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月,在中國創意城市文化名片評選活動中,與蘇繡、鈞瓷一起榮獲“民俗名片獎”;2009年10月,它以中國剪紙首位身份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馮驥才先生稱贊蔚縣剪紙為“活態”的非物質文化遺存,這也是蔚縣剪紙能夠進入“世遺”目錄的原因之一。
其活態性,第一就是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在蔚縣一直非常活躍,特別是在當代得到很好的繼承和創新發展,形成了較好的規模。目前,蔚縣剪紙已從傳統的戲劇人物、戲劇臉譜、鳥獸花草等表現內容,擴展到神話傳說、風景名勝、民俗風情等20大類5800個品種,16個鄉鎮96個行政村有剪紙藝人,全縣從業人員有3萬多人,平均15個人就有一個會剪紙。第二就是傳統剪紙再現了蔚縣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間的道德規范、審美要求。比如蔚縣的民間社火跑驢、旱船、獨桿轎、王八戲媽子、高蹺等等,都是剪紙創作的題材,蔚縣秧歌里的故事、人物等也都是剪紙創作的題材,還有美麗的壺流河、空中草原、小五臺山等自然風光,也啟發著剪紙藝人的創作靈感,一些剪紙藝人的風光剪紙已經達到了油畫般的效果,在國外市場特別受歡迎。第三,就是剪紙的文化生態依然完整。蔚縣剪紙又稱窗花,起初是盛開在民間窗戶上的藝術。院套、雕花木窗欞、烏瓦磚雕,蔚縣的800村堡中還保留著大量的明清民居,很多老房子還還住著人;這里的民間社火、民間崇拜也一直生生不息,每年春節期間都有打樹花、拜燈山、點桿、蔚縣秧歌等社火表演。
王志軍說,蔚縣正在舉全縣之力,將剪紙藝術、剪紙產業推向一個新高度。
如今“申遺”非常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成功之后怎么辦?在蔚縣,既把它當做一個契機,也當作一個新的開始。如何繼續保持蔚縣剪紙傳承譜系的完整性、其活態性、其鮮明的特色?怎樣叫響這個世遺品牌,做世界剪紙的主人?從2009年開始,我們連續抓了幾件大事:
第一,積極“走出去”,吸引世界人的眼球,提高蔚縣剪紙知名度。2010年春節前后,我們的剪紙藝人創作了“國禮”——美國總統奧巴馬、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的人像剪紙。上海世界博覽會期間,蔚縣剪紙藝術家高佃亮、周淑英參加河北活動周民間藝術展演,一幅牡丹圖游客給價到10萬元。世博會上,幾個大的剪紙公司都拿到幾萬元到幾十萬元的訂單。
第二,熱情“請進來”。這次舉辦首屆中國剪紙藝術節暨第十屆山花獎民間工藝美術獎(剪紙類)評獎,全國各地的剪紙藝術家匯聚蔚縣,頂尖的專家、學者匯聚蔚縣,我們以最飽滿的熱情、最巧妙的藝術編排、最豐富的活動內容,來展示中國剪紙藝術和文化的無窮魅力,使大家在領略中國剪紙的萬種風情中,感受歷史文化名城蔚州的壯美和柔情。同時,我們的剪紙一條街盛裝開街,這也是“中國剪紙第一街”,目標是將全國41個傳承地的剪紙藝術吸引到這里,形成中國剪紙的集散地,信息、研發交流中心。
第三,致力于剪紙人才培養、剪紙知識普及的百年大計。從普及剪紙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入手,我們成立了剪紙幼兒園、剪紙小學、剪紙技校,力爭形成人才梯隊。另外,我們還成立了剪紙劇團,劇團排演的蔚縣秧歌《剪紙謠》,2009年12月獲得河北戲劇節最高獎——優秀舉目獎,這個故事劇是對蔚縣剪紙、蔚縣秧歌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成為戲劇舞臺上一個新的亮點。
第四,成立了剪紙協會,以之作為規范市場競爭、和諧發展的平臺。中國剪紙藝術博物館也在建設中,地址就在原來的一個古州衙內。
我們的著眼點就是弘揚民間藝術,壯大剪紙產業,打造中國民族文化品牌。
王志軍說,“文化立縣、旅游活縣”實施1年多來,已經出現十分可喜的局面。
剪紙文化,緣于年節文化。2010年春節前后,來蔚縣文化休閑游的客人特別多,有人總結“十萬人看打樹花,百萬人看社火”。我們有窗花、樹花、杏花、雕花、雪絨花,有小五臺山、飛狐峪空中草原,有分散在壺流河兩岸的眾多古民居、古村堡,有十分獨特的蔚縣小吃、“八大玩”。目前開發的2日游、7日游等線路都很受歡迎。
礦產地質資源越挖越少,文化資源卻越挖越厚。隨著張石高速公路年底通車,京蔚高速公路今年10月開工建設,蔚縣交通閉塞的格局即將打破,1小時進北京、4小時到省會的新交通網絡,將為我們的“文化立縣、旅游活縣”帶來非常好的機遇。
蔚縣有信心。
(責編: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