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西柏坡名譽村長,西柏坡精神研究和文化發展促進會主席,河北省劇協副主席,平山縣副縣長(掛職),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書記、副團長,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一提起袁淑梅,頭腦中很快就會閃現出一串耀眼的詞匯。帶著炫目的光彩,袁淑梅一路走來,令人稱羨。然而,每當談起榮譽和成就時,快言快語的她總是淡定自若,輕描淡寫之后,話題很快就轉入“下一步”。她最感興趣的話題似乎永遠都在于對“明天”的謀劃和展望。在袁淑梅看來,戲如人生,需要用心感悟、用情演繹,這樣的藝術才能鼓舞和感染人;人生似舞臺,真誠面對,執著追求,這樣的人生才能多姿多彩。于是,無論是在角色世界里,還是在現實人生中,袁淑梅都以濃墨重彩描繪出一幅幅精彩的畫卷。
(一)
走進袁淑梅的演藝世界,發現這里異彩紛呈。袁淑梅是一位技藝全面的演員,唱、念、做、表、舞,無所不能。她應工花旦、青衣,又精于刀馬旦,刀槍把子、擰旋子等樣樣拿得起來,亦文亦武使她成為評劇界難得的人才;她扮相秀麗,身段俊美,嗓音寬亮甜美,唱腔韻味醇厚;她戲路寬闊,既能演傳統戲,又能演現代戲,所塑造的眾多人物形象光彩照人,個性鮮明,卻不雷同。用心體驗角色,用情演繹人物故事,在富有個性和藝術感染力的表演中,袁淑梅的藝術造詣不斷升華,日臻成熟。
藝術貴在創新,表演貴有個性。秉承這樣的理念,袁淑梅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敢于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以富有個性化的表演,取得了藝術上一次次質的飛躍,為弘揚發展評劇藝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
《紅珠女》是一出有文有武、唱做歌舞并重的戲,也是第一個全面展示袁淑梅藝術才能的劇目。袁淑梅以俊美的扮相、聲情并茂的演唱、豐富的做表和繁難的武打,將紅珠女演繹得出神入化。值得一提的是,袁淑梅大膽地將改編過的傣族舞蹈揉進了劇中,富有“力的美感”的“鍵子”“旋子”和“拉拉提”等高難戲曲技藝和柔曼優美的舞蹈相得益彰,充分地展示了袁淑梅的才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闖法場》中塑造的老年婦女陳金娥,與慣常演年輕旦角的袁淑梅,在年齡、性格、氣質上都有很大的反差。面對挑戰,袁淑梅從研究人物入手,深入剖析角色的內心世界,為唱、念、做、表找到了情感的支撐點,表演真切而傳神。劇中連續32句的大段念白,她吐字清晰,抑揚頓挫,情真意切,把人物的一腔怨憤刻畫得淋漓盡致,盡顯個性化的表演風格。《竇娥冤》更是袁淑梅實現藝術自我超越的傳統劇代表作。改編后的《竇娥冤》,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依據當代人的審美追求,在人物、語言和結構上,都有了創新和突破。全劇將濃墨重彩集中在“竇娥”善良美好的心靈世界的描摹、悲劇命運的刻畫和悲劇形象的塑造上,增加了表演難度。袁淑梅以扎實的基本功和豐厚的藝術積淀完成了又一次挑戰,實現了表演藝術上的又一次飛躍:一向以甜潤、柔美、委婉為特色的行腔,融進了悲壯、激越、凄切的演唱效果;婀娜、優美的身段表演中平添了幾分凝重與冷峻;蹉步、臥魚、水袖等傳統程式豐富而合理的運用,為竇娥悲劇性格的刻畫帶來了不同反響的藝術感染力。尤其是在胡芝風導演的指導下,唱、念、做、行等表演中均參照京劇藝術的規范和嚴謹,為袁淑梅的舞臺表演注入了嶄新的藝術元素,使表演藝術更上一層樓。
傳統戲豐厚的實踐和藝術修養的積淀,為袁淑梅現代戲創作的探索和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基于“情為民所系,藝為民而為”的藝術情懷,為使劇目生產隨著時代的脈搏而跳動,袁淑梅相繼推出了一系列現代戲新劇目。從1995年創作冀東漁村新人物新生活的《神河口》,到1997年反映白洋淀婦女命運的佳作《淀上人家》,再到2001年再現西柏坡人重建家園甘于奉獻、艱苦奮斗歷程的《西柏坡》,一路走來,載滿掌聲和贊譽,袁淑梅的表演日臻成熟與全面。為豐富評劇藝術表現力,有力地表現人物的真情實感,在演唱中,袁淑梅注重博采各流派藝術的優長,甚至嘗試在音樂或唱腔中融入現代音樂元素;表演中,她注重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著力表現人物的內心情感,追求融合角色、化入規定情境的表演境界。尤其是現代戲《西柏坡》,在袁淑梅的藝術生涯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她扮演的西柏坡村支部書記柏鳳是個極具挑戰性的角色。為真實再現西柏坡人的特質,她一改傳統評劇中旦角柔聲細氣的特點,唱念中將聲音放寬,發音追求厚實感。人物動作也追求豪邁和堅定感。在袁淑梅的努力下,柏鳳的藝術形象走出了戲曲行當的約束,藝術形象大氣、淳樸、鮮活,人物豐滿而又簡括,突出了西柏坡精神以及西柏坡人雄渾、樸厚的性格特征。
(二)
傳統戲曲的當代發展,也在袁淑梅思考之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傳統戲曲需要進行自身調整,以適應市場和當代審美需求。在市場觀念指引下,劇團與河北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聯合創排的《月嫂》應運而生了。該劇以小故事承載大題材,反映了城市職工下崗再就業問題,營造了一種帶有輕喜劇色彩的戲劇氛圍,使人在輕松的藝術享受中,深刻感受到改革大潮對社會人生的沖擊,引人深思,啟人心志。劇中,袁淑梅扮演月嫂韓巧妹。作為都市劇創作的嘗試性劇目,袁淑梅在表演中大膽嘗試了富于生活化的表演方式,簡化甚至消解了傳統戲曲的程式化表演,借助親切、自然的表演風格,塑造了一個敢于承擔、自強不息、可敬可愛的“月嫂”形象。該劇在2004年9月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評劇藝術節上,一舉摘得優秀劇目獎、優秀表演獎等11項大獎。同時,因為《月嫂》關注社會問題、關注現實民生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北京及河北省等地巡回演出受到了各級領導和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贏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愛拼才會贏。靠著執著的努力和追求,袁淑梅向著更高的目標奮進。
在現代戲表演中,袁淑梅始終在探索一條戲曲程式化表演和生活化表演有機結合的表演之路。在《月嫂》熱演的同時,袁淑梅在舞臺劇創作上又發起了新的挑戰。2006年7月,袁淑梅擔綱主演的歷史劇《天山麗人》新鮮出爐了。這雖是一出傳統劇目,但處處體現了大膽的創新意識。這出戲載歌載舞,在評劇中大量吸納維吾爾族音樂和舞蹈元素,豐富了評劇的藝術表現力。在音樂和唱腔設計上,努力尋找評劇與維吾爾族音樂的契合點,在保留評劇唱腔、音樂特征的基礎上,以維吾爾族音樂做點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優美的舞蹈,更是流動的意象,不但豐富了舞臺畫面,還增強了藝術表現力。騎馬叼羊比賽中,熱情奔放的薩滿舞和縱馬叼羊表演展示了維吾爾族舞蹈粗獷豪放的個性;歡快的雙人舞跳出了對美好愛情的憧憬,憂傷的雪葬舞則展現了主人公內心的痛苦和悲傷……這看似美好而浪漫的動感畫面,對戲曲演員來說,極具挑戰性。因為這不但要求演員要有深厚的戲曲表演功底,還要有音樂、舞蹈等綜合藝術素質。而在戲曲的程式化表演中融入大量的舞蹈化元素,不僅豐富了戲曲的藝術表現力,而且使戲曲藝術向現實生活邁進了一大步,拉近了戲曲與觀眾的距離。融多種表演藝術元素于一體的《天山麗人》,既好聽又好看,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新奇而美麗的藝術世界。通過《天山麗人》的歷練,袁淑梅不僅在舞臺表演藝術上有了質的突破,更以富有挑戰性的藝術實踐,啟發人們以嶄新的思維去審視和思考戲曲的當代發展。
袁淑梅是個有心人。在不斷的創新追求過程中,她深諳“十年磨一戲”對藝術精品創作的重要性。為了一部現代戲《西柏坡》,從舞臺劇到電視連續劇,又到評劇電影,袁淑梅足足奮斗了12年。十多年來,作為《西柏坡》的主演和主創人員,袁淑梅無數次到西柏坡深入生活,結下了難以割舍的柏坡情。2008年,在當選奧運火炬手時,袁淑梅的一句話,道出了她鐘情于《西柏坡》的心聲:“點亮圣火,唱響中國,唱響西柏坡,愿西柏坡精神像奧運圣火一樣代代相傳。”早在1997年,袁淑梅就提出了“先排戲(《西柏坡》),后拍電影,打造精品”的創作思路。十幾年來,圍繞這一思路,無論是從劇本寫作、唱腔設計,還是舞臺布景、音效合成乃至表現形式,創作組始終都在不斷地策劃和研究中。創排、打磨、提高、再提高,一出戲一磨就是十余年。付出總有回報!《西柏坡》收獲了沉甸甸的碩果:2001年,大型評劇現代戲《西柏坡》成功搬上舞臺,反響強烈,觀眾被其恢宏凝重、慷慨激昂的藝術氣勢所折服;2002年,《西柏坡》兩次晉京演出,胡錦濤總書記對該劇給予了關注并做出重要批示,李長春、劉云山等中央領導觀看了演出,給予該劇“三貼近”的高度評價;2003年,該劇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2003年,《西柏坡》拍成電視連續劇,榮獲第22屆電視劇“飛天獎”,主演袁淑梅獲得“飛天獎”優秀女演員提名獎。2006年,又獲戲劇電視劇金鷹獎; 2009年,評劇電影《西柏坡》在人民大會堂首映,成為獻給新中國60華誕的一份厚禮。
(三)
在人們的觀念里,演員的職責就是演戲,然而,袁淑梅不僅僅是藝術舞臺上的佼佼者。走近袁淑梅,發現她的人生舞臺同樣精彩。坦蕩、奮進、熱情、執著……袁淑梅用一腔熱誠笑對生活,瀟灑地書寫著多彩人生。
在收獲鮮花與掌聲的同時,作為劇團領銜主演、副團長的袁淑梅,把目光盯向了遠方。她敏感地意識到:評劇要發展,沒有后繼人才不行。高瞻遠矚之下,袁淑梅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創辦了精英袁淑梅藝術學校。在多年汗水的澆灌下,如今,學子們已成長為石家莊市評劇院一團年輕演員,為劇團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部分小演員已經初露鋒芒。與此同時,為了把先進的文化送到群眾當中,袁淑梅還常年帶團在全國各地巡回演出,特別是積極參加“三下鄉”活動,深入到老區慰問演出,年平均演出200余場。
基于濃濃的柏坡情,除了拍戲、演戲,袁淑梅還在為老區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積極奔走。在創排《西柏坡》的過程中,她和西柏坡老區的人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被村民公推為西柏坡名譽村長。2003年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后,袁淑梅更加關注老區人民的生活和經濟發展,每年都要到西柏坡進行調研,先后在全國兩會上提交了《西柏坡生態治理項目建議書》《關于完善革命圣地西柏坡紅色旅游接待設施的建議》和《西柏坡生態環保影視示范基地的建議》等多項建議,這些建議得到了國家有關部門和省領導的關心和支持。
為弘揚西柏坡精神,經過多方籌劃,2007年11月18日,由袁淑梅發起、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主管的河北省西柏坡精神研究和文化發展促進會成立了。它旨在研究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歷史背景、西柏坡精神的科學內涵和時代意義;研究弘揚西柏坡精神的思路和途徑;探索發展紅色文化的方式和對策;探求西柏坡精神與企業文化融合、互動的新舉措。
2008年,袁淑梅當選為奧運火炬手。她認為,奧運會不僅是體育的盛會,更是文化和民族的盛會。奧運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傳遞的是共同的艱苦奮斗、鍥而不舍的精神和事事為先、敢爭第一的理念。做好西柏坡奧運火炬傳遞,不僅傳遞了奧運精神,也為傳承西柏坡紅色文化構建了廣闊的平臺。
將藝術與生活如此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袁淑梅的人生舞臺變得很大,很大。在戲曲和人生的舞臺上不斷拼搏努力,袁淑梅是快樂的。她常說,她的成功源于對舞臺的熱愛,是舞臺賦予了她生活的激情、青春的遐想和生命的憧憬。她就像那個穿著紅舞鞋的舞者,為了心中的理想,她將一直快樂地舞蹈著。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