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是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基礎。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堅持“三貼近”原則,堅持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堅決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風,推出更多面向群眾、面向基層、面向市場,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培育更多德藝雙馨、深受人民群眾歡迎的優秀文藝工作者特別是名家大師,最大限度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
——李長春在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工作調研座談會上說。
我是文學出身,文學給我的營養是永遠的。一個文學準備不足的電視劇編劇是走不遠的,其實導演、演員也是如此。別看他今天紅明天綠的,文學是一生的營養,拒絕它,早晚要出丑。影視的技巧都可以后來學,唯獨文學是要追求一生的。
——寫出《闖關東》等力作的著名編劇高滿堂說,文學是影視的基礎,文學對影視最大的影響是原創精神。
在這個繁華世界面前,文學最大的使命是如何去認知它,更深入地了解它。現在的人心變得非常浮躁,我們要重新考慮什么是真正的智慧,珍惜和運用我們的智慧。因為只有我們這個時代人的智慧,才能真正理解當下的人生,真正解決我們當下的問題。
——日本作家渡邊淳一在上海世博文化論壇的演講中說,從古到今,不變的是人的內心,文學要探究人的內心,要追求我們這一代人的智慧,并將之展現給世人。
這些年來,我們整個的藝術生態變得越來越糟糕,藝術創作的起點和終點都是“錢”,戲劇本身的價值已經消減為零了。有人說這是觀眾審美品位的問題,其實不是的,這是戲劇創作自身和戲劇評論的問題,觀眾本身沒有辨別能力,這不能怪他們。
——話劇導演李六乙說,戲劇界要重新認識舞臺和戲劇,重拾這么多年來一直忽略的東西,戲劇人應該真正地自省。
任何藝術形式都有娛樂功能,但是,只有娛樂功能的表演不足以稱之為藝術,藝術必須承載諸如社會、教育以及審美等多項功能。發行量、收視率、票房收入、銷售額等可以作為衡量文化產品社會影響的指標,但決不能當成唯一指標。對這些數字的過度追求,將會誤導藝術“貨幣化發展”,導致藝術為了迎合市場而忽略對思想內容的追求,從而使高雅藝術流于低俗、媚俗甚至庸俗,給藝術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中國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李默然說,不能把庸俗、低俗、媚俗當通俗。
相聲是藝術沒錯,但相聲也是娛樂,如果硬要在相聲身上附加上別的什么東西,就顯得比相聲本身還要可笑。除了反映現實取悅觀眾之外,相聲不大可能承載太多太重的任務,目的性明確的相聲如同被嚼過的甘蔗,失去了來自民間的原生態汁液,會無比寡淡無味。
——評論人韓浩月說,大家要從本質上認識相聲,尊重藝術自身的發展規律,這樣才能讓相聲“起死回生”。
當前,以“雅派”為代表的南方曲藝與以“俗派”為代表的北方曲藝存在“互不買賬”的情況。其實,無論哪一派,都各有特色。北方要學習南方的高雅,南方要學北方的熱情“玩兒命”。有人覺得北方曲藝“嘴巴里不干不凈”,請給點兒時間,他們會在實踐、批評聲中成長。畢竟,藝術要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你不能強求所有人欣賞巴赫的變奏曲,有人愿意看翻跟斗、打把式,我們為啥不能演?
——姜昆說,“雅俗共賞”是一個很難達到的境界,但無論是俗是雅,只要“藝術標準不降低、善惡美丑分得清”就行。
中國畫的創新與發展,需要了解歷史、研究傳統,解決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從傳統一脈中走出新路,從中西兼容中找到出路,以現代理念結合傳統另辟蹊徑。
——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在演講中指出,構建當代藝術需要時間,形成獨立的語言模式,形成“中國體系”,更需假以時日。因為,這不僅要求中國美術具有獨特的藝術新理念、新形式、新手段、新成果。而且,這些新成果要在當代世界的普遍精神方面,具有某種先進性,甚至示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