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慶昂,1973年生于河北省威縣,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美術家協會理事。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藝術學院美術學部副主任、副教授。曾獲“第十六屆國際造型藝術家協會代表大會#8226;美術特展”金獎、第五屆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精品展優秀作品獎、河北美術家協會最高獎“河北美術振興獎”。參加全國第三屆青年美展、2005/2007#8226;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畫)、首屆中國寫意畫作品展、全國第二屆中國人物畫展。出版專著《名片2008——井慶昂》。
常言道,畫如其人,這話兒放在慶昂身上就再合適不過了。打開慶昂的畫,一股信馬由韁、任意馳騁、輕松自在、悠然而成的天然之趣撲面而來,與現實中的喧嘩、躁動相比,自由清新得多,令人頓感說不盡的舒暢與透爽。
慶昂的從藝經歷頗為傳奇。在大學里學油畫,畢業后到高校任教,既畫過油畫,也畫過水彩,再后來又醉迷到國畫中,以致于三更燈火五更雞,煙酒相伴,廢畫無數。挺大的漢子,自己形容自己的說詞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當然,這個“伊”是水墨畫了。雖然話有點兒酸,但也足以說明他是真的沉入其中,欲罷不能了。
中國畫有深厚的傳統,內涵豐富,講究文氣,多數研習國畫的學子都不得不匍匐在傳統的博大精深面前,如高山仰止,戰戰兢兢,亦步亦趨。研之愈久,心則愈虛,功夫愈深,規矩愈多,直把中國畫那點蕭散靈動消磨殆盡。對一般人來講雖心知肚明但又頗為無奈,難以逃出這種藩籬。但觀慶昂的畫,似乎看不到那些慣常的樣式和方法,也分不清是積墨還是破墨,皴擦點染,似乎都有,又似乎都無。但有一點卻是明確的,就是他的畫總能牽著你的眼球來回轉,欲罷還看。這就是由于他天生了一種不趨時流的心理性格,寧為蟻首,不作龍尾,在不自覺中去“獨辟蹊徑”,這正與中國畫傳統中的創新精神不謀而合。看得出來,他不愿意舒舒服服隨波逐流,不安于凡俗,而是把自己放在反觀對象的立場上,理性地打開自由的大門,故意去“放縱”自己,“寬待”自己,盡量讓作品與自己的心性取得一致,從而實踐著藝術創作的本原意義。
若論當今畫壇,枯塞、艷麗、拙辣、清秀者,林林總總,可謂多矣,而獨曠達者罕見。浮光掠影,變幻無常,無病呻吟,扭捏作態者比比皆是。因之如慶昂能直抒胸臆、言之有物、感而發之、質樸無華、入大道者真是鳳毛麟角,顯得是那樣的可貴。慶昂出生于耕讀之家,血管里流著農民的血液,既具勤奮、樸素、誠摯與善良的本性,又有豪放、粗獷的情懷和好雅多情的儒氣。他的畫所體現出的豐富性集中在情感表達這一方面。他認為藝術家的一生是奉獻情感的一生,對待藝術決不能虛情假意,故弄玄虛或矯揉造作,藝術作品只有投入了真正的情感才具有了生命。靠著這份來自土地的樸素與單純,他遣興運筆,張揚著生命的感受。他不在乎那些別人很在乎的外在形式,而在描山畫水、寫人寫物的過程中抒發真性靈。他筆下出現的物象不是來自程式化的經驗,更不是聊以自娛,而是凸現著發自內心視藝術為生命的一種眷戀。無論對象是什么,只要觸發了他的靈感,就會產生滿紙生輝、筆墨淋漓、雖無真相卻具真魂的好作品。
畫本無道。慶昂的畫,無所依,無所從,無所附,無所寄,輾轉隨之,萬類從心。絕無畫者謹毛而失貌,射者儀小而遺大之恨,信手拈來,自造家法,以意駕馭,統攝氣氛。其閃光點在于契合了中國畫意象為先的審美觀念,顯現了生活情調和寬廣的心路。也許他無意反抗一切束縛自由的法度,抵制那些順理成章的正樣格式,也不想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摒棄傳統、銳意創新的急先鋒,但他的確是一個想用自己的心、自己的“血流”說話的畫家。對于他的畫,我們只能采取順勢而取的方式去接近它,去解讀它,這就是“真”的力量,這就是誠心的作用。唯其有真誠,才使慶昂的畫具有了藝術的價值和意義。
當然,慶昂于畫道還是學藝者,其畫還不能肯定成熟與否,他還需在漫長的從藝之路上一步步地去走、去探索。但是我們畢竟通過他的畫發現了他是一個極具藝術潛質的人,出手不凡,能量巨大。畫家陳子莊說過“初學畫畫,先要建立霸氣,要格局高,氣勢大,一看具有大家氣象。歷史上凡從事文學藝術創作而成功者,其人非圣賢即英雄。羅貫中圖王不成而作書,陳摶、曹雪芹、施耐庵、蒲松齡、八大山人、徐青藤等皆是胸有偉大抱負,以時世的原因,才轉入文學藝術一道的。”人們從慶昂的畫中所露之端倪寄希望于他,我想是有根據的。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