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神醫大道公》在央視8套熱映,雖然投資不大,卻在《三國》《手機》等精品扎堆的5月成功突圍,獲得了收視率1.86%、排名第四的好成績。
這部劇受到關注的原因,除了劇集本身的玄幻和喜劇色彩,還因為它是兩岸正式開放影視合作政策后,第一部與臺灣合作的電視劇,更拿到了由臺灣方面核發的“001”號入臺拍攝許可證。因此,這部講述神醫慈濟天下的《神醫大道公》也被稱為是兩岸電視劇合拍的“破冰之作”。
作為第一部公開赴臺拍攝,并與臺灣主流媒體民視合作的劇集,其所承載的政治和文化意味毋庸置疑,而從商業角度講,作為試水臺灣的第一部劇,也不乏可資借鑒的制作經驗。
市場重心易位
熱播劇就像暢銷書,總能總結出一般性的規律和特點。
古裝、神化、特效、穿越,還有俊男美女、插科打諢,外帶那么一點對現實的小小嘲諷和對人性本善的小探討,一部“混天雷”版的輕喜劇也就吸引了不少眼球。《神醫大道公》自央視8套播放以來,平均收視率達1.86%。
不過,業內對該劇關注的重點倒不在收視率。“兩岸電視劇制作合不合作,以何種模式合作,對大陸市場而言并沒有多大影響。如今,大陸影視制作水準和市場影響力均有比較大的優勢,對臺灣市場依存度非常小。這部劇的意義更多可能在于政策層面,體現了兩岸影視、文化方面有了進一步的交流。” 中國傳媒大學電影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苗棣強調。
“兩岸影視交流多年來的主流是單向性和個體性的。臺灣很多優秀的編劇、制片、演員等紛紛來大陸發展。”廈門廣電集團廣播電視節目有限公司總經理、《神醫大道公》總制片人曾雪濤的觀點與苗棣類似,“大眾覺得兩岸合拍劇一派繁榮,只不過是來大陸打拼的臺灣從業人員給人們留下的印象。”
促成臺灣影視從業人員涌入大陸的原因之一是國家廣電總局規定,自2008年起,兩岸合拍電視劇在播出、發行、參展等方面,與大陸生產劇集同等待遇。
在這方面,臺灣則要遲滯得多。2009年3月才決定試辦開放大陸業者赴臺合拍電視劇,并在人員構成、合作方式,甚至取景等方面做了很多限制。
而之所以下決心開放大陸赴臺合拍政策,臺灣業界是盤算著一筆經濟賬的。根據臺灣新聞主管負責人蘇俊斌的計算,大陸每年共有1.5萬小時的電視劇,其中若有5%赴臺拍攝,估計將有約75檔連續劇來臺,以每檔增加5個工作機會推算,開放大陸赴臺合拍,每年可為臺灣藝人增加約375個演出機會。
“上世紀80、90年代,大陸的影視對港臺影視劇從制作到市場影響力可以說都處于仰望的狀態,而如今,‘賓主 ’角色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大陸在制作水準和市場影響力上均已大大超過臺灣。”苗棣說。
兩岸合拍新模式
臺灣民視以預購版權方式參與合作是以往臺灣媒體未曾做過的。此前,臺灣引進大陸劇或合拍劇,都要經歷看樣帶、市場評估、審片等流程,是“買賣”,而不會參與投資和拍攝。
據曾雪濤介紹,《神醫大道公》的總投資接近1800萬元,單集成本只有新版《三國》的1/4到1/5。基本上是由廈門廣播電視節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廈門廣電公司”)、北京世紀春天影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和臺灣綠營媒體民視三方依照市場大小比例出資。
曾雪濤亦不諱言“這樣的合作,任何政策不到位,都有可能夭折”。尤其是,與有綠營背景的臺灣民視合作,讓業界各方包括曾雪濤都覺得是一大突破。
廈門廣電公司出資大約1000萬元,世紀春天出資約600萬元,而臺灣民視則用將近100萬元買斷該劇的臺灣版權。
廈門廣電公司主要負責前期籌備和制作,世紀春天協助制作,并負責大陸和海外發行;臺灣民視則協助在臺灣的拍攝工作和負責臺灣市場。100萬元預購臺灣版權后,該劇在臺灣所得盡歸民視。廈門公司與世紀春天則按照出資比例分配收益。
“合拍劇就是要整合兩岸優勢創作資源,取長補短,”曾雪濤作為總制片人之一,對初次試水赴臺拍攝頗有心得,“好的合作方非常重要,可以充分利用其平臺資源,保證拍攝流程和臺灣市場。選擇臺灣民視作為臺灣合作方,主要是出于民視在臺灣地區的商業價值,以及投契度,而非民視的綠營身份。”臺灣業界也認為,民視此舉搏生存機會的意義要大于綠營的政見考慮。
“兩岸制作最大的不同在于資金結構,臺灣的制作模式是將大部分資金投入到制作團隊,而大陸劇的資金往往被演員薪酬占去大半。”曾雪濤分析認為,臺灣受市場容量所限,難以扛起明星制的制作模式,且其市場價值也不大。雖然電視劇沒必要和電影一樣實行明星制,但大陸市場以播放平臺為主導的營銷模式導致了明星價格畸高。不過,“市場”也的確可以接受。
不同的制作模式導致了兩岸優勢資源各有側重。臺灣由于長期低成本運作,加之近些年優秀的臺灣制作人才紛紛到大陸發展,臺灣島內制作班底的水準不甚理想。然而曾雪濤對臺灣編劇和演員卻非常認可,認為他們更加職業化,性價比也更好。尤其是臺灣演員有著豐富的表演經驗,風格更外化,適合拍電視劇。
盡管如此,制作方仍然認為投資比例最大的不是燒掉300萬元的后期制作,而是演員的費用。曾雪濤表示,今后將會留意發掘性價比高的臺灣藝人,這有利于平抑大陸的明星價格。
從《神醫大道公》一劇的情況可以看出,臺灣在資金、市場和演員方面是相對弱勢的,但這點“微弱”的刺激足以激發島內各電視臺躍躍欲試的情緒。“幾乎所有的臺灣電視臺都非常希望能與大陸合作。”曾雪濤說。
開拓海外市場的跳板
《神醫大道公》一劇自2006年開始籌拍,2009年3月完成拍攝。從時間上,早于臺灣政策的起步,并與之同一時段出爐,籌拍上的風險可想而知。更何況,依照業界人士的觀點,赴臺拍攝的商業價值也并非奇貨可居。此外,按制作方的說法,“由于是第一次去臺灣拍攝,很多未知的因素推高了預算。” 凡此種種,《神醫大道公》的制作團隊依然“鋌而走險”卻是為何?
“關鍵是希望借由臺灣這個跳板,打通華語電視劇的海外發行渠道。”曾雪濤表示,“臺灣比之大陸,與海外市場的彌合度更好,國際大部分華語片發行代理商都是臺灣人。”
據廈門廣電公司副總經理王堅介紹,《神醫大道公》國內發行已取得不錯成績。而央視1套的第二輪放映也已開始。各個衛視正在洽談,地面省級輻射海南、山東、山西、四川、廣西、廣東等地。此外,還有網絡播放及影音發行跟進。
曾雪濤對海外發行情況非常滿意,該劇已發行東南亞、北美以及西亞部分地區的國家電視網以及cable(有線電視網)。
與制作投資方的樂觀相左,苗棣認為,華語片的海外市場歷來局限很大。比較傳統的,就是東南亞市場。很多影視制作方強調海外發行,其中宣傳成分比較多。
雖然對具體收益情況緘口不言,但鑒于目前的發行態勢和良好收視,廈門廣電公司和世紀春天均對該劇的成本回收表示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