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開始,我大約每年都能遇見C君一兩次,場合不外乎新聞發布會和行業酒會。C君給人的印象總是極佳,至少我每次見他都是一身剪裁得體的西裝和明顯精心打理過的發型,在講壇上是器宇軒昂的侃侃而談,在臺下對每個人都是面帶微笑,溫文爾雅。
不過,C君真正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倒不是他的形象魅力,而是他幾乎每次都要發給我一張新的名片,以及名片中不斷變換的公司名稱。不變的則是CEO的職位以及精致的風格。此外,名片的另一個特點是,如果你想知道他的手機號,只能從印有英文的那一面找。這個細節給我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礙,所以需要電話跟他溝通時,我一般都是打他辦公室的電話。天知道,如果打他的手機,他會不會用地道的倫敦音來回答我的采訪問題。那對外語不大靈光的我來說,將會是一場噩夢。
某天,我心血來潮整理積累的名片資料時,整理出的C君名片若干張。當我把這些名片按時間順序串聯起來的時候,發現那簡直是近些年來的一個新媒體發展史。那些名片分別屬于綜合網站、手機門戶、電子雜志、戶外電視、IPTV、網絡視頻等。從這些名片看來,C君是一個興趣極其廣泛的人,而且還總能引領行業風潮。只不過他所待過的那些企業的發展軌跡總是極為相似,總是初起時轟轟烈烈,曇花一現,隨后就默默無聞了。只是不知道C君自己有沒有做過這方面的統計,對此是否會有些引以為憾。
其后我還逐漸認識了一些C君的前手下和前前手下,他們對C君的評價遠不如我那么高,其中不乏一些尖酸刻薄的話語,比如“叛徒”之類。不過,他們對于C君的一些優點也給予了充分肯定,比如他有著一顆永遠年輕和澎湃的心,時刻保持創業的激情,總能在一個公司的位子還沒坐穩時,就開始張羅下一家公司的開業。而C君最讓這些曾經的下屬佩服的是,他總能找來大筆的錢并迅速花掉這些錢。他的投資方據不完全統計有來自美國的風投、國內的私募、山西的煤老板和深圳的山寨機巨頭。這些下屬們也承認,跟著C君都曾有過一段“大塊吃肉、用秤分金銀”的美好時光。只是C君每每在錢花得七七八八但還沒有引起投資方憤怒時就恰到好處的轉投他處,把他們留下來面對真正老板的責難,這未免也有些太不講江湖道義了。
不久前,我接到一個很是甜美的女聲打來的電話,以C總的名義邀請我出席一個新聞發布會。這個發布會的主題是關于某個新能源企業的揭牌儀式。我馬上意識到,經過多年的修行和歷練,C君終于突破了人生的玻璃板,馬上就要進入一個常人所不能及,可以說是隨心所欲的境界了。雖然很想再度瞻仰一下他的風采,但想到新能源和我所從事的行業之間的邊界實在是過于遙遠,最后還是客氣地婉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