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整個行業,都開始在短視下,自作聰明把“收買叫好聲”視作正規促銷的一種手段時,遭到威脅的,恐怕就不是一兩部影視了,那可是一個行業的生存環境!
別讓“好話”砸了買賣
進入新世紀的第10個年頭,內地影視的競爭開始變得空前激烈。不只是題材、藝人、投資等資源性的比拼,連涉及票房和收視率的外部促銷環節的爭奪,都已變得赤裸裸了。
就以影視評論為例——過去的影評、劇評,多是在作品播映基本完畢后才在媒體上推出,兼有著行家品評和觀眾反饋的作用;現在則不然了:電影或劇集才剛播映,網絡和平媒上早已鋪滿了大塊小塊的評論文字,大多是“上綱上線”的過頭表揚,很像是預先準備的槍手稿件;連有些橫挑鼻子豎挑眼的批評文字,其不近情理、大公無私,也像是槍手的產品——來自競爭對手的。
輿論與影視作品的“共時發表”,甚至也影響到了眾多媒體。我注意到現在的媒體約寫評論,都是在檔期的前半段,甚至開始前。一般說來,一部電影或者劇集,一旦進入到它檔期的后三分之一,任你的評論寫得再精到,主編和編輯也會覺得過時。今天的影視評論,與其說是要反映媒體、行家的眼光,抒寫公眾感受,還不如說是在為某部作品吸引更多的觀眾制造響動,服務于銷售者的意味,遠遠超出了對消費者關切。
今天影視業的企宣戰火,很容易讓人想起十四五年前的流行樂壇,那時在唱片界,也曾掀起過一波又一波“樂評游戲”,唱片公司不僅雇槍手寫評論,而且還花一定價錢在電臺、電視臺的排行榜上做手腳,為把自己的唱片和歌手推向市場至尊而做著不懈努力……可是怎么樣,“忽如一夜春風來”,市場一下子就陷入了低迷狀態。
有無數的專業人士,把流行樂市場在過去15年間由盛轉衰,歸結為盜版行為對本土唱片業的傷害,以及網絡免費下載對市場的沖擊。這些理由都對,但都只說對了一部分——他們顯然忘了,當初唱片業那場轟轟烈烈的付費樂評和付費打榜浪潮,給歌迷所帶來的傷害。一場輿論攻勢的掀起,或許可以讓一張平庸的唱片突然間擁有驚人的銷量,也可以讓唱片公司一度收獲到一位演出搖錢樹,可一旦所有唱片公司都開始這么玩,行業的標準也就徹底陷落了。當消費者對“媒體推介”和“業內評價”產生懷疑,盜版和免費下載對生產者的殺傷力,才真正開始得到空前提升。我們現在看到的,發生在大片、熱劇間的口碑之爭,似乎正在重復當年歌壇的軌跡。
文藝產品的質量評判,因涉及到個人審美,歷來有一個見仁見智的彈性空間。但彈性再大,也不等于可以肆意指鹿為馬,或說白為黑。近十年來,不少大片導演或熱劇制片人榮膺媒體焦點,不是因為其產品的高質量,而是因為他們太相信資本的力量,誤以為資本不但會幫他們完成經濟上滾雪球的游戲,也能通過收買言論,去抹殺和遮蔽消費者的民意。其實他們都忘了一點:買來的叫好聲,通常都是有那么幾嗓子脫離實際的高音的,而一旦不明真相的觀眾被槍手和媒體吊起了胃口,事后卻發現是上足了一大當,那么欺騙者未來的“圈錢”事業,毫無疑問會受到影響。即便一兩年看不出來,也總有慘敗的一天。
而當整個行業,都開始在短視下,自作聰明把“收買叫好聲”視作正規促銷的一種手段時,遭到威脅的,恐怕就不是一兩部影視作品了,那可是一個行業的生存環境!
當今社會思想多元,各種思想在電視上碰撞,電視如果能夠成為多元的社會思想的容器,成為雖不宜提倡但真實存在的觀念的出口,不僅有可能從此擺脫低俗的罵名,并可能會因為“不裝”而繼續獲得大眾喜愛。
電視即“真人秀”
此話可能絕對了。
準確點說,除了在電視里播放既成文本——戲劇、電影、電視劇等,電視里的其他節目都可以叫做“真人秀”。
戲劇、電影、電視劇一般由職業演員扮演,加上故事情節虛構或至少經過藝術加工,所以是“假人秀”,電視只是其播放載體之一。真正屬于電視自己的節目形態,到目前為止,只有“真人秀”。電視實在是非職業演員也即“真人”的大秀場。
寬泛些理解,就連電視新聞亦為“真人秀”。電視新聞,是主播在“秀”(主播是“真人”),所以美國常常以“主播名+Show”命名新聞節目。順便說一句,“新聞聯播”類節目不在這個理解范圍內,它另說。
由于我國移植過來的諸多“真人秀”節目自《幸存者》(Survivor)起,至《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止,所以國內對“真人秀”的一般看法局限于普通人或各行當新秀的競技類節目。
今年一開年,我們大飽眼福。先是看到湖南、江蘇,接著又有浙江三家衛視的三個同類節目《我們約會吧》《非誠勿擾》《為愛向前沖》,無疑都是“真人秀”(均移植自英國的《Take Me Out》)。
同樣題材的節目其實十多年前就有,從引進的《非常男女》到模仿的《玫瑰之約》等等,全國不下幾十個。但那時的節目形態還屬于“脫口秀”。“脫口秀”至少先是廣播的,并不屬電視專有,故未能持續下去。由此也可以說明傳媒找到自己獨有形態的重要性。
現在這三個“真人秀”節目都不把競技作為賣點了,但仍然是“秀”,人則更“真”即更普通。上“超女”“快男”或“幸存者”之類的節目,在歌唱、表演等技藝方面還真得有點小本事,至少也得在身體的靈巧性或力度上有勝出別人之處。而婚戀交友“真人秀”節目“秀”的幾乎就是語言——誰不會說話啊——因此門檻極低。據說,《非誠勿擾》報名參加者已經可以排到2015年。
看上去,門檻是低了,但其實難度加大。麥克盧漢認為,新媒介出現后,老媒介就成了新媒介的內容。比如有了電視,電影就成了電視的內容;有了文字,語言就成了文字的內容。那么語言的內容是什么呢?
恐怕可以說,語言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思想。
如此而已,也可以說,今年興起的電視婚戀交友“真人秀”節目,其重要內容是思想。
還真是如此。看上述三檔節目,圍繞著婚戀交友這一主旨,多少思想多少觀念在那里頭“秀”啊,而焦點則相對集中于“郎財女貌”。
由于電視長期以來是個強勢媒體,對其所傳播信息的控制一向嚴格,如同“寧肯在寶馬里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的說法,過去只有可能在電視劇里由“反面人物”嘴里說出,而今,也可以由“真人”“秀”出了。
當今社會思想多元,各種思想在電視上碰撞,電視如果能夠成為多元的社會思想的容器,成為雖不宜提倡但真實存在的觀念的出口,不僅有可能從此擺脫低俗的罵名,并可能會因為“不裝”而繼續獲得大眾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