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題材,同時推出電視劇版和電影版,以攤薄成本,增加收益。“在德國,這幾乎是電影制作的慣例。事實上德國電影的制作費均來自于電視劇。”
雖然戛納電影節是電影的盛會,但有不少歐洲電影制片商將目光越來越多地投向熒屏,從電視中尋找新的商業機會——同一題材,同時推出電視劇版和電影版,電影和電視聯動,以攤薄成本,增加收益。
比如本屆電影節非競賽單元影片之一、法國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er Assayas)執導的《卡洛斯》(Carlos)便是電影與電視相結合的產物。此外,瑞典影片《龍紋身的女孩》(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英國的犯罪三部曲《血迷宮》(Red Riding)、代表德國角逐200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巴德爾和邁因霍夫》(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均同時拍有電視劇。
這種聯合制作模式讓制片商擺脫了預算短缺的困擾。
通過與德、法公共廣播電視公司合作,以及針對劇情片的補助與減稅政策,制片人蕾吉娜·齊格勒(Regina Ziegler)為導演喬·拜爾(Jo Baier)的電影《亨利四世》(Henry of Navarre)募集到了2000萬美元的資金。據她介紹:“在德國,這幾乎是電影制作的慣例。事實上德國電影的制作費均來自于電視劇。”
由于針對不同市場推出了不同版本,《亨利四世》的成交量得以提高。巴伐利亞國際電影公司市場總監斯芬尼·澤特勒(Stefanie Zeitler)稱:“攀升的成交量保證了《亨利四世》影視兩個版本的拍攝資金。”
雖然聯合制作的模式令歐洲電影業獲益頗豐,但其無法得到官方認可。比如前文提到的《卡洛斯》就因為其電視出身最初曾被戛納電影節拒之門外,直至最后一刻才被列入官方名單。為此,阿薩亞斯和制片商極力避免為這部5.5小時的史詩影片貼上“電視迷你劇集”的標簽,而是將其稱為“電影三部曲”。
對于這一模式,導演界褒貶不一。曾以《鐵皮鼓》(The Tin Drum)獲得金棕櫚大獎的德國導演爾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uml;ndorff)持反對態度,并稱其對電影業與電視劇業均無益處。由于言辭激烈,德國影業公司康斯坦丁(Constantin)甚至取消了他執導《女教皇》(Pope Joan)的資格。然而另一方面,很多著名導演加入了執導電視劇的行列。這些高品質的電視劇在海外的成交額不輸電影。
電影與電視聯合制作的模式能挖掘更多的人才,又能推出更多作品,可謂一舉兩得。雖然該模式目前仍面臨各種反對的聲音,但發展前景廣闊。今后的戛納電影節上,勢必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此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