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地處中心城市北京,各大影城之間競爭激烈,百老匯影城的優勢表現在哪里?
姜偉:如今影院在硬件上都沒有多大差異,資金足夠的話硬件設施都可達到高水平;影片內容也大同小異,影片數量、放映種類差異小。因此,影城間的競爭更多體現在地理位置和規模,位置優越、座位多的影院在旺季就能容納更多的觀眾。香港百老匯戲院經營50多年了,已形成自己的一套經驗和管理方法,其中對于影城的地理環境的選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綜藝》:2000年12月開業的新東安影城也是北京第一家合資投建的多廳電影院,發展到今天的全國14座影城,有哪些經驗可以與大家分享?
姜偉:百老匯1999年進入內地市場投建新東安影院時,電影院都是傳統的單廳影院,隨著整體經濟和商業的發展,內地大城市也會像香港那樣走“shoping mall”的模式。但購物中心不是單一的百貨商場,還有娛樂、餐飲等,電影院作為購物中心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商業地產的必備配套設施。我認為內地的發展也需要這種模式,內地市場空間很有潛力,未來十年甚至二十年,電影都會有一個很好的向上發展的空間,這也是我們在內地投資影院的重要原因。
《綜藝》:當代MOMA電影中心作為內地首家藝術影院,如何協調商業片和藝術片的放映比例?與北京其他幾家分店在管理經營方面有什么不同?
姜偉:藝術電影一般指非主流電影,也就是受眾面小、關注度少的非商業電影。但有些藝術電影也有很高的商業價值,票房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績。比如最近上映的《月滿軒尼詩》算是“標準的文藝電影”,很小眾,但也有1700多萬元的票房。其實,我們不贊成把商業和藝術完全分開的做法,單純靠藝術電影無法支撐整個影院的運營,我們更多會選擇那些市場上有特色的并且有一定制作水準的影片。
MOMA電影中心是個個案,它和所有的商業影院經營不一樣。電影中心設置有圖書館、咖啡廳、放映廳、會員區,這也是配合經營目的即培養電影“發燒友”, 舉辦各種影展的場所,當然也會請導演現場交流。香港會員中有的因此愛上了電影,參加講座和各種交流活動、學習電影相關專業,有的甚至當上了編劇和導演。電影中心側重電影文化交流,我們是要把電影中心打造成傳播電影文化的地方。
《綜藝》:百老匯所有的電影院管理都是統一的,但據記者了解,北京百老匯影城的幾家分店在會員卡、半價日等優惠措施上不盡相同。
姜偉:新東安影院和新世紀影院就實行差異化經營,主要是由于這兩家店所在的商場定位不一樣:東方廣場走中高端路線,甚至有很多奢侈品牌;新東安商場趨于大眾化,由此導致客流量、消費群不一樣。這兩個影院離的很近,但面對的觀眾群不同,具體經營措施是跟影院本身所在的環境相吻合的。
《綜藝》:青島百老匯影院剛剛開業,杭州、上海百老匯也即將開業,還有新的影院投建項目嗎?這是基于怎樣的拓展思路?
姜偉:香港百老匯進入內地10年了,現在國內共有14座百老匯影院,和其他影院相比,我們一直走穩步發展的路線。內地市場很大,未來很多年都會是向前發展的趨勢,但我們不會給自己設定具體的目標,比如一年增加多少塊幕。只是根據投資回報來做,從選址、租金、市場各個方面考慮,不會單純為了數字、目標而盲目擴充投建新影院。
《綜藝》:在目前國內電影業迅速升溫的大環境下,百老匯影城的機遇與瓶頸是什么?
姜偉:我們一直做得很從容,發展速度是按照公司及市場能夠接受的程度來做,也不缺資金、人才。影院的發展都是按照自己的規劃逐步進行。機遇而言,內地電影市場不論是電影觀眾、票房還是電影院每年都以倍數增長,而我們會一直跟著內地市場成長,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