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時勤先生離去了!2010年3月下旬的一天,當噩耗傳來時,我竟不敢相信!其實我對甘時勤先生沒有多少了解,也沒有深交。我第一次聽說“甘時勤”這個名字,也不過是在三年前,四川新聞界幾個朋友的一個飯局。大家在為一個報社的朋友另謀出路時,四川新聞網站工作的朋友接過話說,不妨到我們這里來試一試。網站總編輯甘時勤很有能力,人不錯,也很惜才。就這樣,大家圍繞甘時勤先生的一些為人處事聊開了。
我第二次聽人提起甘時勤先生是在一次網聊中。當時,我正在搞一個有關報紙新聞品種、欄目以及報道轉型的問卷調查。在這次調查中,我有意識地選擇了一些報紙的“一二把手”和一些新聞網站的“掌門人”作為重點征詢意見和看法的對象。自然,甘時勤先生也是我問卷調查需要拜訪的重要人物。但很遺憾,四川新聞網一位編輯在QQ上告訴我說甘總出差了,要過好長一段時間才能回來。雖然沒能征詢到甘時勤先生的真知灼見,但是,通過這位編輯,我了解到了甘時勤先生的一些先進的新聞理念和對新聞轉型的一些獨到見解。
再后來聽說甘時勤先生,仍是因為新聞業務上的一些事情。不過,也都是通過旁人零零散散地了解而已,諸如“有事業心”、“能力強”、“品德真誠”、“為人磊落”之類的評價很不少,也正是基于旁人的這些贊美之詞,我確信對甘時勤先生有一定的了解。我一直認為,這種在無意中通過旁人的評說去了解一個我們想要了解的人,有時候得出的結論要比直接去接觸這個人本身得到的答案真實、客觀和豐富得多。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當有朋友提議寫一些送別甘時勤先生的文字之時,我沒有拒絕。
一路走好,甘時勤先生!這樣的道別是少不了的。不過,我還想從甘時勤先生的年齡繼續說一說,因為這是甘時勤先生離去之后新聞界朋友談論得最多也最為惋惜的地方。甘時勤先生離去之時才41歲,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這正是事業、家庭如日中天的黃金年齡。作為新聞人的甘時勤先生,想必他也未曾料到自己會走得如此匆忙。在他病重期間,他的同事去看他,他都仍不忘談新聞工作,談網絡發展大計。他一直“堅強地努力與病魔作斗爭,堅持著參與中國互聯網發展的幾乎所有的重大活動、會議,并發表演講、發表文章”!
41歲,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句號”。作為一個非常關心同事、下屬和非常關注新聞界朋友的新聞網站“掌門人”,面對自己的早早離去,想必有著諸多感慨和告誡,其中就包括新聞人要珍惜身體,保持健康。這從甘時勤先生生前給朋友的一些告誡可以看出——在其病重期間,他深感病魔纏繞的痛苦,他曾勸說身邊朋友要珍惜身體,保持健康,不要給生命的旅途留下遺憾。說此話時,甘時勤先生顯然有著遺憾。早在2006年6月他走馬上任四川新聞網“掌門人”之初,他就曾當著網站全體員工表示,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帶領網站全體員工邁向新的輝煌。可是,天妒英才,他中途病倒了。
事實上,甘時勤先生生前的告誡不只是緣于其自身身體狀況,想必還基于近段時間以來不斷有新聞人英年早逝的殘酷事實:2010年3月18日,《共產黨員》雜志副總編輯、59歲“雙癌斗士”萬剛走了,遺言表示把眼角膜捐給別人;2010年3月9日,央視女記者非亞在北京北六環遭遇車禍不幸身亡,終年33歲;2010年2月2日,羊城晚報編委、總編輯助理、原新快報主編許挺斐因病去世,享年52歲。更早一些,2009年8月20日,時尚傳媒集團總裁、時尚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吳泓因病醫治無效,于北京逝世,時年46歲;2009年6月5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主播羅京因淋巴癌擴散于北京逝世,享年48歲……
這些英才的離去,都是中國新聞界的一大損失,不能不令作為新聞人的我們包括甘時勤先生感到惋惜和惶恐。“新聞從業人員的平均壽命只有45.7歲”,這是2000年上海市就10家媒體新聞工作者進行的一次健康調查得出的結果。在眾多英年早逝的新聞人中,患癌致死者的比例高達72.7%;一半以上的新聞人處于患病、亞健康狀態(據中國青年報)。雖然,我沒有看到這個調查的原始數據,甚至不太相信這個結論。但是,近來眾多新聞人英年早逝的事實的確該引起我們每一個新聞人的重視,正如甘時勤先生告誡的,要珍惜身體,保持健康!
誠然,我們肩上的擔子很重,我們要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我們要為廣大讀者端上美味可口的“新聞大餐”,但是,我們必須得先確保自己身體健康,要有超強的健康意識和生命意識。如果連身體這個最基本的本錢都沒有了,我們又如何能使溫暖的陽光打在廣大讀者的臉上呢?當然,既然是新聞人,身體就不只屬于新聞人自身,還屬于新聞媒體單位。在此,筆者期待廣大新聞媒體單位能合理布置各項任務,努力確保大家的身體不要超負荷運轉。同時,嚴格定期組織員工包括領導到醫院體檢,從而筑起一道牢靠的健康“防火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