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三位著名的宰相,為人處事異曲同工。一是武則天時期的蘇味道。剛剛升任宰相時,弟子們問蘇味道:“如今天下事情繁雜,你老人家如何處置?”蘇味道手摸床棱答道:“遇事不要決斷明白,就像這樣,模棱以持兩端即可。”不給出明確答案,可進可退。成語“模棱兩可”即出自此處。二是宋朝神宗時宰相王圭。王圭居相位十六年,他每次把各部門的奏章呈送給皇帝時,都跪稱:“取圣旨。”皇帝批示以后,他跪接道:“領圣旨。”出宮時向有關部門傳達說:“已得圣旨矣。”王圭幾乎不做任何決斷,天天圍著圣旨轉,時人稱之為“三旨宰相”。還有一位,是清朝的曹振鏞。曹振鏞最高做到嘉慶朝的軍機大臣,職權已相當于宰相。門生問他為官之道,曹答:“無他,但多磕頭少說話耳。”
上述三人,在處理具體事務上或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不一定如傳說中這么絕對。但是,不作為,不負責,不擔當,留有余地,能推則推,一定在他們身上體現得非常突出。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樣的官員顯然不夠格,屬于被淘汰之列。但奇怪的是,此三人并沒因此遭遇不測,相反,比起那些鐵肩擔道義,敢作敢為的官員來,他們的仕途要平順得多,穩扎穩打,步步高升,沉舟側畔千帆過,唯有他們萬里長城永不倒。其實,古往今來,這樣的官員不在少數,而且在利益上,升遷上,不見得比真正干事的人更吃虧。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上溯回去,打量蘇味道等三人的行為,你會發現,他們貌似什么都不負責,其實這本身就是對上司最大的負責。他們只管傳達,把所有決策權都置于上司手中。上司跟他們在一起,無需擔心大權旁落。作為一個領導,最在乎的是什么?當然是權力了,這是核心利益。不威脅上司的核心利益,其他一切都好辦。但他們不提供決策意見,領導要他們何用?很簡單,用他們來做緩沖。一旦領導發現決策失誤,或者反悔了當初的決定,他是不好承認自己錯了的,必須把責任推到下面。蘇味道等人,自然也不會獨攬失誤責任,他也要推,但是,他不會推到上司身上,而是推到下屬身上。雖然錯誤實際由領導一人造成,但經過層層分包,所有人似乎都該承擔那么一點,責任就得到了稀釋。若無蘇味道們,皇帝必須直面所有血淋淋的現實問題,錯了就是錯了,躲不開繞不開。次數一多,威望受損,信任指數下降,位子岌岌可危。蘇味道們給了上司最大的回旋空間,讓其能夠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有了成績全歸上司,出了問題歸咎于下屬。即使最后不得不懲罰一兩個最底層的替罪羊,做做樣子,但上司心知肚明,絕對不會為難蘇味道們。
蘇味道們的做派,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柔媚”。一般情況下,對上司越柔媚,對下屬與庶民就越驕橫,此二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我不相信他們天生賤種,可以輕松自如地受虐于暴烈的上司,可以永遠逆來順受。人的心理是需要平衡的。他們一定會找個發泄的地方。這個突破口,就是下屬和庶民。比如,某報記者采訪廣州市交通問題時提出,封閉道路是否該事先告知市民?某國企的官員當即反問:“我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訴你啊?臭不臭也要告訴你?” 再比如,河北承德牛圈子溝鎮一位村民找鎮黨委書記解決問題,書記說,這事我還管不了,跳樓的話不要去一樓二樓,要跳就跳五樓!在成熟的民主社會,這樣的回答簡直十惡不赦,連帶他的上司都要一起丟官的。但在這些官員那里,卻是那么自然,那么順理成章。他們的權力并非從庶民手中得來,憑什么要對庶民負責?上司決定他們的命運和前途,他們自然惟上司的馬首是瞻。他們卑躬屈膝,從上司那里受了委屈,又毫無保留地轉嫁到下面去了。到最后,受委屈最大的,自然就是最底層那些無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