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在雜志上,在報端,在廣播電視節目中,經常可以見到做成像新聞一樣的廣告。新聞化的廣告實質是一種欺騙。但新聞化廣告問題卻日益突出。本文從概念上介紹了新聞化廣告與新聞的區別。分析了其出現的原因及危害,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新聞化廣告 誤導 危害
隨著廣告業的強勢發展,新聞化廣告問題日漸突出。所謂新聞化廣告,就是用新聞手法在新聞媒體上來表現廣告。其實質是一種欺騙,必須杜絕。我們要理性地對待新聞化廣告,正確地分析新聞化廣告產生的原因和危害,相信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在法律、規章允許范圍內的健康運行下,新聞化廣告的消失能夠成為現實。
一、新聞化廣告的概念與表現
(一)“新聞化廣告”與新聞的區別
新聞化廣告不是新聞。二者的區別可歸納為四點。一是新聞追求真實及時,而新聞化廣告沒有時效性要求,只要客戶愿意出錢,哪怕是還沒有生產出來的產品,都可以刊播。二是新聞產生于事實的變動中,但新聞化廣告沒有這個要求。同一個產品,從廣告角度看,可以在不同時期刊播。三是同一篇新聞稿件只能刊播一次,但同一條新聞化廣告卻可以重復刊播若干次。四是刊播新聞不能向報道對象索要報酬,還要受媒介制度、社會責任、職業道德等多方面的約束,而新聞化廣告是一種市場化的有償活動。
(二)新聞化廣告的表現形式
1、借用新聞手法。新聞化廣告通常采用新聞語言,以客觀的語氣來陳述,讓人難以分辨出是新聞還是廣告。有的廣告還像新聞一樣做成標題,往往給人造成“這個是新聞”的錯覺,從而不知不覺受之誤導。
2、插入新聞中間。就是將新聞化廣告放在刊播內容中間,標題也和其它的新聞區別不大,極容易讓人以為是新聞。如在廣播新聞節目中播出了這樣一條廣告,題目是“什么樣的女人老得快”。說女人在煩躁和壓力大時,會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應,但是在用了某種化妝品后便會變得年輕,通篇大談這種產品的神奇效果,沒有任何確切的人名和地名,粗心的受眾受心理定勢影響,會以為這是條新聞。
3、廣告結合新聞。將廣告信息處理成新聞,刻意模糊二者界限,突出某些產品或者商家名稱等,這是廣告與新聞結合的變種。這類變種有少量新聞點,但并非以新聞點為主要陳述內容,更多的是描述產品的信息、銷售等情況。如滁州市建成華東最大農產品貿易市場,記者不把市場規模功能及對滁州當地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為重點,而是大力宣傳門面房價格、售鋪地址等等,這就背離了該條新聞的主題。由于這是一種以新聞形式出現的變相廣告,所以殺傷力更大。
二、新聞化廣告出現的原因
(一)媒體利益驅動。市場經濟打破傳統的媒體生存環境,媒體自負盈虧,廣告成了媒體收入的主要來源,廣告收入成為媒體的生存支柱,因此,媒體在運行的過程中自然會誕生新聞化廣告這種怪胎。此外,媒體間的競爭日益激烈,抓廣告也就不難理解,在這種情況下,當媒體的內文與廣告漸趨接近時,新聞與廣告之間的界線也漸漸變得模糊,媒體與商業之間的關系也模糊了。于是,有些媒體在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對決中,前者通常處于下風。
(二)受眾態度使然。上世紀中葉,美國廣告界提出“魔彈論”,說廣告就像魔彈,很容易就能讓受眾接受并相信。說明當時的廣告可信度較高,人們對廣告的態度也多是正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商品的同質化現象嚴重,以往的廣告手段已經不能保證商品的銷售率,于是商家在廣告手法上翻新花樣。特別在廣告洶涌的今天,新聞相對于廣告更容易讓消費者相信,打新聞主意的新聞化廣告由此產生和發展便不足為奇。
(三)部門作用弱化。我國《廣告法》第十三條規定,廣告應當具有可識別性,能夠使消費者辨明其為廣告。大眾傳播媒介不得以新聞報道的形式發布廣告。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發布的廣告應當有廣告標記,與其他非廣告信息相區別,不得使消費者產生誤解。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有些工商管理部門沒有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對于新聞化廣告沒有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
(四)業主逐利所致。廣告本身的特點是自己宣傳自己,給人自賣自夸感覺;而借權威媒體宣傳商家,能達到借別人的嘴夸自己的效果,所以有些企業不顧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大搞新聞化廣告欺騙受眾。
(五)個人利益所趨。一些不能堅持職業操守的記者與編輯為了個人的利益,相互串通,與企業形成攻守同盟,共同作假,制造出有利于企業宣傳與個人利益的新聞化廣告。
三、新聞化廣告危害嚴重
(一)沖擊了媒體權威。新聞化廣告給新聞傳播帶來混亂,蛻變了新聞媒體的社會角色,使新聞媒體變成了廣告主的傳聲筒和代言人,從而讓受眾對新聞媒體產生信任危機。
(二)損害了商家形象。從商家來說,新聞化廣告就是一把雙刃劍,既傷害受眾,也傷害了商家本身。受眾受新聞化廣告欺騙多了,自然會對商家的信譽質疑,結果必然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三)擾亂了廣告行業。新聞化廣告嚴重干擾了廣告市場的經營秩序,影響了廣告行業健康發展。長此以往,受眾和消費者不再對廣告宣傳產生信任感,廣告業必然要走向衰退。
四、新聞化廣告必須叫停
(一)有賴于媒體自我管理。媒體是一個高素質人才云集的地方,有理由通過自律來解決問題,包括新聞化廣告問題。當前,要明確一系列具體的、可操作的自律職業規范,將一系列他律性的規章法律細化為自律規范,配套設置實施細則和監督措施。更重要的是,要把如何提升傳媒的社會職責和職業意識提到日程,這也是一種競爭力,無形卻更有持久力。只有對所涉及的問題具備正確的知識以及真誠的道德責任感受,才能使得媒體不屈從于商業利益。
(二)有賴于法律完善細化。目前,涉及傳媒職業意識和職業規范的現行法律、法規已經有了一些,絕大多數傳媒業的違法行為都有明確的禁止性要求,但是對于新聞化廣告的法律規定僅限于一般的原則性規定,一些具體的標準還未出臺,從而給執法帶來了難度。新聞化廣告的消除需要健全的法規,需要強化法規宣傳,教育廣告主樹立正確的廣告意識,在廣告質量和廣告創意上下功夫。更主要的是,要做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促進廣大廣告經營者守法經營。這樣,新聞化廣告才能慢慢退溫,才能逐步還廣告界一個健康持久的發展環境。
(三)有賴于監管網絡建構。工商行政管理等相關行政職能部門要發揮職能作用,依法加強對新聞廣告化的監督管理,及時制止、依法處理新聞化廣告;媒體本身要主動將有關廣告內容送審,自覺接受檢查和監督;各級政府要成立以文化、工商、新聞出版、消費者協會等部門為主體的監督網絡。同時,鼓勵群眾積極投訴和舉報,形成齊抓共管,如此,杜絕和消除廣告新聞化將成為可能。■
(作者單位:滁州人民廣播電臺)
責編:周蕾 實習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