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傳播的兼容并蓄以及傳播內容的廣泛性,使得各種信息參差不齊。各種低俗、媚俗、炒作等丑陋現象也在網絡上橫行無忌,給大眾帶來了嚴重的“審丑疲勞”。本文試結合當下網絡新聞傳播中的典型案例就如何認識“審丑疲勞”及其表現、成因給予了簡單分析,并希望網絡媒體樹立正確的審丑觀念引導大眾,同時也為自身發展創立一個良好的環境。
【關鍵詞】審丑 審丑疲勞 網
從芙蓉姐姐到天仙妹妹,從勵志哥到鳳姐,一個個傳奇似的人物悄然走紅網絡。芙蓉姐姐憑著在清華BBS上的帖子紅遍大江南北;勵志哥在貓撲上的自我炫耀也成就了他鼓噪一時的名氣;鳳姐“經典語錄”在天涯論壇的迅速傳播奠定了她的大紅大紫。可見她們的走紅離不開網絡的推波助瀾。仔細審視這些網絡紅人的走紅軌跡,我們不難發現從芙蓉姐姐到鳳姐,其自我炒作的方式如出一轍:大放厥詞、拍寫真、上娛樂節目、相親等。這些手段被網絡媒體毫無保留地加以復制并刻意渲染,將其“丑態”淋漓盡致地呈現在大眾面前。在這個過程中,網絡媒體不但把丑作為傳播對象,而且還通過審丑這一策略手段來實現媒體自身利益的獲取。在審丑過程中,大眾盡情的嘲笑、怒斥、攻擊、辱罵、惡搞,當種種情緒得以釋放之后,大眾最終形成了對網絡新聞傳播的“審丑疲勞”。
何謂“審丑疲勞”,其意指人們對現實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丑惡現象越來越麻木冷漠,甚至美丑顛倒,以丑為榮。尤其是網絡時代的到來,更是加劇了這種趨勢。
一、網絡傳播中的審丑對傳統美學意義上審丑的顛覆
丑,美的對立面,可以視為怪異的、不合常規的,使人心理上產生恐懼、憐憫、厭惡情緒的事物。而美學意義上的丑不是指真正意義上的丑,它通常是成為審美的對象來發現丑中之美。如商周時期的青銅饕餮,個個面目猙獰且帶有幾分神秘感。這些奇特的紋飾要么是珍禽異獸,抑或是魑魅魍魎,總之要給人留下一種怪異的感覺。但是在今天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社會里,它們卻能夠被人們所認可接納,并使之成為審美的對象,來展現遠古時代的特有神秘之美。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學家們是以藝術的眼光來判斷丑的價值,獲取其中之美。所以,美學意義上的審丑實際上是審美的一種異化,是審美較高層次上的體現,是以丑襯美,通過外表的丑陋來追逐其內在的美麗。這種微妙的心理在《莊子》中得到了極好的印證。《莊子》全書塑造了諸多怪異的形象:臃腫的散木、斷了腿的申徒嘉、長相奇丑的哀駘它等等,莊子通過對他們外形丑陋的描寫是為了贊賞丑中之美以及內心高尚的道德品質。當形式丑與內在美相結合時,就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美。
相比美學意義上的審丑,網絡傳播中的審丑卻在消解這種從審丑中獲得的美感。在網絡傳播中,針對丑的角色、現象,媒體將這一切原生態地呈現在大眾面前,不加任何的掩飾。這種赤裸裸的丑相畢露,從媒介經濟角度來講獲益頗豐,既賺得眼球又贏得了人氣,最終是經濟利益的攫取。而網民在這場審丑的狂歡儀式中,大多數受眾并不是帶著批判的目的來的,相反,在整個網絡圍觀的過程中,給予的是奚落、嘲諷、挖苦甚至是人身攻擊。所以,在對丑的傳播過程中,無論是傳者還是受者的角色定位都不在于對美的追求,而是以丑為丑,停留在審丑的初級階段。
因此,美學意義上的審丑和網絡傳播中的審丑最大的區別在于對審丑對象的價值判斷。前者能夠找準審丑對象并獲得其中美的價值;而后者缺少對于美的價值追求,在審丑對象的選擇上也是以丑為丑,以丑論丑。這種審丑過程是對真正意義上審丑的一種徹底顛覆。
二、“審丑疲勞”在網絡傳播中的表現
麻木。網絡媒體由于自身對于信息準入的要求較低,各種信息能夠在網絡上相對自由的傳播,同時,大量的丑惡、低俗現象也出現在網絡上,頻繁地刺激受眾的感官神經,使我們對于丑惡現象的反應能力也逐步減弱直至麻木。以芙蓉姐姐為例,她剛出道時,網友是一邊倒的對其謾罵攻擊。但折騰了這么幾年,芙蓉姐姐逐漸匯聚起了人氣,現在點擊有關芙蓉的新聞,會發現其中對她的評論是好壞參半,扭轉了以前一邊倒的局面。同時越來越多的網友對芙蓉姐姐的行為表示理解并給予支持,有的網友甚至直言不諱:“芙蓉姐姐其實挺漂亮的,比一般明星好”、“她是靠自己的雙手吃飯,沒什么可罵的,支持芙蓉姐姐”等言論。我們姑且不論網友言論正確與否,至少我們可以看出大眾在面對網絡媒體對其無休止的傳播中逐漸喪失了批判的熱情與動力,也逐漸模糊了是與非的界限。這正如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家拉扎斯菲爾德和其學生默頓對大眾傳播功能分析時指出的傳播功能失調那樣:大眾傳播把人變成了喪失辨別力和順從現狀的單面人、導致審美情趣及文化素養的普遍平庸化,并稱之為“社會麻醉”的功能。①而我們就在這種“麻醉”狀態下對丑陋的現象逐漸地麻木。
模仿。1960年梅爾文·德弗勒在《大眾傳播理論》中提出了一種傳播效果理論——文化規范理論。該理論認為大眾傳播經常報道或強調某事物就會在受眾中造成某事物是社會文化規范的印象,從而促使受眾去模仿,結果形成了間接影響。受眾可以從傳媒中獲得新見解以改變其原有看法,這樣媒介就為社會樹立了規范。②但是,一旦媒體責任缺失,背離了正確的方向,那么它意在表現或者突出的錯誤主題則會在受眾心中造成負面印象,受眾的模仿行為也會因此誤入歧途。如果網絡媒體一開始以正確的態度報道芙蓉姐姐的行為,并給予正確的引導或者批判而不是一味的炒作宣揚、嘩眾取寵,那么“自我顛覆也能走紅于這個時代”這種觀念就不會成形于廣大受眾心中,也不會出現天仙妹妹、鳳姐之類的一大批追隨者。
三、網絡傳播環境下催生“審丑疲勞”的要素
在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中,新聞最終呈現在受眾面前要經過雙重把關,一是采寫者對原始素材的取舍;二是編輯層面的最終把關。而在網絡新聞傳播中,傳受雙方的角色界定被打破,個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制作者、發布者。人們可以相對自由的傳閱信息。再加之網絡信息傳播的海量性、廣泛性、快捷性等特點,互聯網上出現了各種良莠不齊的信息。這些因素客觀上都為那些“丑”的對象提供了生存空間。此外,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0年3月份,我國的網民人數已達到4.04億。這樣一個龐大的群體對于信息流通的廣泛性、接收效果都起到了極好的推動作用。在這樣的網絡背景下,也滋生了“丑”的傳播土壤。
其次,從受眾角度講,網民作為主體性和能動性更高的受眾,和傳統媒體受眾有不同的心理訴求,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包括自我表達、自我認可和他人認可)都需要通過網絡媒介來滿足。③通常,網民通過博客、微博、BBS、留言板、聊天室等多種形式來滿足這種自我實現的需要。在這些網絡紅人走紅的過程中,大多數網民就是利用這些自我表達的途徑講述對她們的看法、發表評論,通過對這些事件的認知理解來闡述自身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從而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另外,在網絡傳播中,網民的觀望態度和看客心理也造成了對芙蓉姐姐等的網絡圍觀。魯迅先生曾就中國人的看客心理作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了這種只對事件的內容本身發生興趣,而對事件的真實人物沒有同情的不良心理的危害。然而,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在現代社會,日益發達的媒體反而增加了受眾的看客心理。因為人們在傳媒建立的擬態環境中逐漸喪失了辨別真假的能力。對于一切現象的呈現不過是一場現場直播的節目罷了。④事實上,他們對于炒作的網絡紅人本身的確不感興趣,只是像看戲一樣來旁觀她們的“丑相”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快感。
丑作為一種客觀的現象,存在于客觀現實世界和人類精神世界,而新聞傳播是反映整個世界變動的包括客觀世界和精神世界。因此,丑的事物必然在新聞傳播的視野范圍內,但是對于新聞審丑也是必須的。問題的關鍵是怎么去表現丑,怎么去審丑。新聞審丑亦有其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而我們應該揚長避短,充分挖掘其正面效應。正面效應主要有三種體現:通過丑來抑丑,大眾傳媒監視社會環境的職能就在于將丑陋現象曝露于光天化日之下,給人以警示,抑制它的蔓延;通過揭丑來襯美,美與丑與生俱來,是一個互相依存的矛盾體,相比較而存在。新聞傳播披露現實中的丑陋現象,激勵人棄丑求美;通過揭丑來求美,新聞傳播通過對丑的揭露讓其自慚形穢,無地自容,而促使其向美的方向轉化。⑤這些才是網絡新聞傳播中應該堅持的正確的審丑方式和審丑心態。
如今,網絡已成為繼報紙、電視、廣播之后的第四媒體,其發展速度驚人,大有趕超前三者之勢。在這樣的媒介傳播格局下,把握好網絡新聞審丑,避免大眾的“審丑疲勞”對于凈化網絡新聞傳播環境、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①張國良:《傳播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49-52頁
②張國良:《傳播學原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218-219頁
③雷躍捷、辛欣:《網絡新聞傳播概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184-186頁
④陸勇強,《看客心理的“文化理解”》,中青在線,2003年07月24日
⑤鄧利平:《審美視野中的新聞傳播》[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133-135頁
(作者:四川大學09級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