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方電視臺新聞要想立足于市場競爭,擺脫目前的尷尬境地,必須要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規律,具體來說,要從報道內容、報道方式、主持人和敘事方式等方面著手,不斷探索,尋找出路。
【關鍵詞】民生新聞 電視直播 故事化敘事
我國根據具體國情采取的是中央、省、市三級辦臺方針,然而從資金、人才、設備方面市級臺遠遠不及中央臺和省臺,作為地方臺如何保持新聞收視率是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對于地方臺來說,有關國際新聞以及國內跨省市的相關新聞報道存在政策約制、資源貧乏、軟硬件的弱勢等諸多先天不足;并且,面對近幾年央視新聞強勢的持續擴張,其生存空間再度遭遇強度擠壓,①所以那就只能著眼于利用地方有利資源——從地方新聞著手。因為地方新聞是本地的,是和本地民眾休戚相關的,那么當地受眾在了解國內外重大新聞的同時也一定會更關注地方臺新聞的內容,所以如何辦好地方臺新聞是需要我們考慮并要迫切解決的問題,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報道內容注重“民生新聞”,做到“新聞民生化”
首先來說“民生新聞”,近幾年電視民生新聞已經成為了一股熱潮,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媒體觀念定位的“平民化”趨勢——民生新聞將新聞價值定位于普通百姓的需求上,體察民情、關注民生,傾聽百姓話語,民生新聞注重本地新聞資源的開發,鼓勵觀眾參與,增強新聞報道的互動性和貼近性。對于媒體而言,民生新聞更加強調新聞節目“平民化”的表達方式,通過“朋友”式的平等交流和對新聞事件深入淺出的加工,增強了節目的親近性和吸引力。②另外民生新聞與中央所提倡的“三貼近”政策相契合,從而有其堅實的政策基礎。那么,什么是民生新聞?民生新聞:“從群眾日常生活中采制而來的新聞,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群眾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形式上充分利用先進的傳播手段,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和互動性,拉近電視與觀眾的距離。”民生新聞是“平民視角、民生內容、民本取向”。民生新聞的定義告訴我們“民生新聞”本身就擁有著超大的受眾群,即堅實的群眾基礎,所以地方臺一定要抓住這個得天獨厚的資源。再者,“新聞民生化”,主要是說新聞報道的表達方式,即使不是民生新聞的內容,也可以用民生化的方式報道出來。例如會議政策型新聞,也可以從政策實施前后的事實對比,以及政策頒布后老百姓實際獲得的實惠等方面證明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和正確性。報道方式靈活,也就更容易得到受眾的認可,如果總是千篇一律灌輸性地宣讀政策,一定會流失很多沒有耐性的受眾,從而降低收視率。所以“新聞民生化”是很重要的一個收視殺手锏,地方臺應該靈活把握。在這點上以報道“民生新聞”為主的巢湖電視臺《新聞時分》欄目做得非常好,總是能結合國家政策抓住關乎百姓切身利益并迫切需要解決的一些生活事件,及時地給予報道并解決百姓的困難,受到當地受眾的好評,擁有穩定的收視率。
二、注重電視直播報道
電視新聞在競爭與博弈中,首先比的就是快。“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應該是電視新聞節目最核心的理念,這也是區別于其他新聞的基本品質。放棄新聞的直播,必然喪失新聞節目的品質,所以電視直播報道是電視新聞必然要采取的報道方式,電視直播報道利用電視媒體的聲畫同位的優勢,大量同期聲的運用,實時傳達報道內容,同時記者第一時間做現場報道。在直播過程中,現場報道有著特殊的意義。首先,表明記者置身于新聞事件的現場,記者親自在現場走訪了解事實的真相,親自在現場觀察、感受、體驗,記者在現場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就用鏡頭記錄下來,通過對現場的人聲和環境聲的錄制,真正做到細節的真實、現場的真實、事實的真實、展現的真實,大大提升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其次,記者借助于現場報道可以揭示畫面背后的內容和相關的新聞背景。直播畫面擅長于表現“現在進行時”,對于過去的介紹往往顯得力不從心,而現場報道可以通過語言交待出相關的歷史材料和背景材料,從而彌補畫面對內容表達的缺失,做到對新聞事件全方位的報道,這樣既可以使受眾全面了解事實發生的整個過程,也可以引導他們觀看和思考畫面上的重要內容,同時還可以揭示畫面背后的事實和細節,這種報道方式利用了媒體本身具備的兩大優勢——“時效性和現場感”,時效性即報道要及時,現場感即報道要真實。使受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還滿足了受眾對周邊環境及時獲知的需求,從而引導受眾及時地對自己生存生活制定出正確的決策,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
三、主持人的“平民化”
平民化是當代媒體發展的大趨勢。由于新聞主持人具有與觀眾“面對面”交流的“擬人際化”傳播特征,主持人在傳播中的個性魅力勢必會感染并影響廣大受眾,直接吸引受眾對節目的關注。因此主持人需要有“平民化風格”,作為新聞節目的主持人必須要有“平民情結”,從內心深處表達對百姓的理解、支持和尊敬。其次,主持人在語言上可以有所創新,可以嘗試使用方言,應該承認,語言是有暗示作用的,語言的背后往往有深厚的文化傳統,從語言社會功能來看,它是維系心理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的重要力量。因此,方言是在特定地域歷史環境中形成的文化,它承載和記錄著這方土地上居民百姓所有的情感。③運用方言做成的節目很容易被這個環境中的人群所接受并產生共鳴,它滿足著特定區域百姓的文化需求和心理認同。這點也是要成為“平民化”主持人應該具備的要素。第三,主持人在這樣的新聞欄目中應該逐漸起到更重要的主導作用,他(她)要參與到整檔新聞的采編播報工作中,只有這樣主持人才能更好地把握整個節目的節奏,臨場幽默有如蜻蜓點水,毫不刻意卻能動人心弦,沒有事先安排,卻能信手拈來,這就是掌握全局后的幽默境界。同時應該逐漸從“播新聞”向“說新聞”轉變,不要總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要建立起自己說話的個性風格,即要具備較強的新聞敏感度,要能很深刻透徹的分析事件的因果及其發展趨勢,并能用深入簡出的解說引導受眾對事件產生進一步的思考。也就是說應該把為觀眾開辟理性的思考空間,引導百姓健康、積極地生活視為一項職責。
四、敘事注重“故事化”
目前,新聞專題類節目面臨敘事方法和結構方式創新的壓力,原有的模式化敘事方法和結構方式越來越難以吸引眼球。例如國家政策型新聞大多是會議新聞,畫面單調,解說乏味,呆板灌輸式報道,不符合當今受眾的需求,那就必須將呆板的畫面變成生動的畫面,可以把國家的大政方針與民眾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利用故事化的敘事方法,結合運用多種報道體裁,如深入報道(國家為什么會定這樣的方針政策)、連續報道(政策頒布后給民眾帶來了什么實惠,同時又會帶來哪些不利的因素,我們又應該要怎樣去解決克服這些不利因素)中間穿插會議畫面,做到有張有弛,有緊有松。故事的敘事方法與結構方式更易于交流與溝通,更通俗易懂,更容易被接受并進而在觀眾中產生共鳴。這就要求我們編導在布局謀篇時,分清類型、人物與背景,理清主情節和次情節,設計好切口、危機、高潮與結局。故事在結構中常常以結局作為開始,故意泄露故事的結果,讓觀眾因焦慮、擔憂、恐懼與同情而激發興趣。另外一些民生新聞可以采取“情景再現”的方式,例如小偷偷東西、當街搶劫、騙子騙錢等等,用“情景再現”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加深受眾的印象,起到警醒受眾的作用。最后在新聞快要結束時播放一些輕松的音樂配上一些趣聞,還可以緩解觀眾收視疲勞,像這種貼心的關照,受眾怎能不買帳,收視率怎能不上升。上述這些在巢湖電視臺的《新聞時分》欄目里已經有過嘗試,收視效果很好。
五、新聞制作強化互動性
電視傳播應充滿人文關懷。新聞欄目在創辦之時就要確立強化交流的理念,在欄目版塊設計、子欄目設置等方面要有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如互動選題的設置、移動字幕的引導以及觀眾點題的評述等。另外欄目在征集新聞線索時,可從觀眾中征求熱門話題,甚至讓觀眾直接點題采訪,都是可行的方法。再次,現場采訪、主持人與出鏡記者之間的互動、主持人與新聞評論員的對話都要有互動性,關鍵就是語態的表達要有交流感。
六、民生新聞的內在悖論
一直在強調民生新聞的優勢,但一旦在民生新聞的界定上出現問題,就會起到反效果。首先民生新聞在節目處理和營銷上存在著娛樂化和庸俗化的現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態勢中,媒體為了吸引廣告客戶而謀求高收視率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卻不能以低劣的節目質量為代價,例如在預告節目時用不符合實際的煽動性字眼,把一些沒有多大意義的負面信息作為主要內容加以突出;為了凸現節目的平民化特色濫用現場畫面和目擊者的親口陳述;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新聞信息,鼓勵觀眾“提供新聞線索”、“爆料”,無形中培養了一批爆料有獎的“線人”隊伍等等。筆者認為,電視節目以各種手段加強營銷、培育品牌形象是過去極為欠缺、而今十分重要的,但是過度倚重這些手段,也是不可取的。其次,民生新聞作為社會新聞,市井新聞色彩過于濃烈。市民生活的本身是十分瑣碎而具體的,但當他們的生活被搬上電視熒屏時,需要經過電視把關人的選擇、提煉和重新組合,民生新聞表現市民生活“原生態”的說法是站不腳的。所以電視新聞應該確立正確的輿論導向,應該從整體上展現社會生活的亮色,幫助人們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告訴觀眾如何去應對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讓他們去閱讀和觀看這些問題。④筆者相信,地方臺新聞只要堅持自身的策略定位,按照自身運作規律發展,以“理性”和“建設性”作為自己的旗幟,就一定能夠贏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立足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中。■
參考文獻
①朱羽君、謝勤輛:《現代傳播——轉型與提升:南京電視新聞現象再考察》,2005(4)
②王福生:《民生新聞與節目主持人》,《現代傳播》,2008(2)
③李曉輝:《淺析地方臺民生新聞的三個創新》,《現代傳播》,2007(6)
④王雄:《電視“民生新聞”的幻象和轉型》,《現代傳播》,2006(2)
(作者單位:巢湖電視臺)
責編:周蕾 實習編輯 :尹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