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對經濟新聞報道提出了新課題。本文從確立“新聞眼”、創新報道形式、處理好報道過程中的幾個關系等方面,對做好世紀機遇面前的示范區建設的報道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承接產業轉移 經濟新聞報道 《安慶日報》
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這是全國首個以“產業轉移”為主題的區域規劃。示范區建設,對經濟新聞報道提出了新課題。從聚焦一座城市,到追蹤泛長三角區域,報道視野更為開闊,報道領域更為寬廣,報道形式更為多樣,成為新時期經濟報道的一個亮點和焦點。研究承接產業轉移中的皖江城市帶經濟報道的特點和做法,對把握示范區建設報道的趨勢,推動其發展有積極作用。
尋找錯位發展中的新聞眼
目前,作為經濟發達的江浙滬長三角地區,有向周邊地區擴散經濟能量和拓展發展腹地的內在動力和要求,而皖江城市帶有對接長三角,實現地區跨越式發展的迫切需要。長三角的產業已經逐步向周邊省市轉移。據悉,上海市政府決定在五年內轉移5,000家企業出上海,其中30%是國有企業。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是中國傳統產業的重要基地,其土地和勞動力成本不斷增加,產業轉移勢在必行。從皖江城市帶來看,60%至70%的投資、工業增加值均來自于招商引資和產業轉移。面對產業轉移,這些城市將主動以大規模、成批量地承接組團式產業轉移。媒體應該在這種承接產業轉移、實現錯位發展中,找到“新聞眼”。
一個重要“新聞眼”是皖江城市帶如何圍繞科學發展觀,在承接中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如何在經濟結構調整中進行承接。這為媒體確立了報道思想。如2010年3月25日至4月8日,短短半個月時間,《經濟日報》三次推出“看皖江城市帶如何科學承接產業轉移”專版,這一系列專版是中央主要新聞媒體宣傳報道安徽的又一大策劃、大手筆。
另一個重要的“新聞眼”就是,宣傳用新思路、新體制、新機制加快示范區基礎設施建設,上新項目。國家批復安慶石化煉化一體化大項目以及安慶化學工業區建設,《安慶日報》一改以往的階段性成果報道,借鑒社會新聞常用的報道方式,改結果報道為過程報道,全線跟蹤大項目建設,以《承接產業轉移》為欄題,做“進行時”報道。
高度重視人才、科技在示范區建設中的作用,促進產業升級,也是一個重要的“新聞眼”。皖江欲振興產業優勢,提升產業競爭力,必須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作用,以及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傳播與帶動作用,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為傳統產業輸送高新技術及現代管理方法,移植高新技術產品,帶動傳統產業升級。例如,安慶石化、安徽華茂集團、安慶活塞環集團等產業升級,成為我們報道的重點。
新形勢呼喚經濟報道新形式
面對洶涌澎湃的示范區建設大潮,媒體大有作為。報道形式如何推陳出新?怎樣讓一些傳統報道方式賦予新的使命?以下簡單談談幾種方法。
一、博論法。博論就是媒體通過組織座談,征集言論,進行專訪等形式,將黨政領導的論述、專家學者的評說、社會人士的議論展示于眾,使區域經濟合作的重點、熱點、焦點、難點問題形成觀念碰撞、思想交鋒,達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引導方向、揭示趨勢、發現規律等效果。媒體一方面可以請行政領導來析形勢,論決策,談部署,指點江山。《財經國家周刊》專訪省委書記王金山,發表了《安徽能給全國示范什么》,安徽日報采寫的《王三運調研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等稿件,站在思想和理論的高度,論證了泛長三角合作的必要性、可能性,闡明了泛長三角、長三角等區域發展是不可逆轉和不可阻擋的經濟潮流,指出了推進泛長三角經濟合作在當前和將來要克服的困難和努力的方向。
二、連線法。連線法就是一地的媒體與異地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社會人士或企業家連線,就示范區建設的有關問題進行采訪。如安慶日報和安慶電視臺,曾就安慶市如何抓住機遇,發揮優勢,加快承接產業轉移,與在長三角地區工作、辦廠經商的安慶籍人士,以及國家、省有關部門的專家學者和領導進行連線,將他們獨到的觀點、最新的舉措連接一起展示,使人一目了然。例如《安慶日報》報道的《專家縱論示范區交通發展》。
三、比較法。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省級和皖江城市帶各市的媒體,在示范區建設進行報道時,多采用比較的方法。我們把一些區域的不同發展模式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把各地領導關于泛長三角合作的觀點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把各省市推動泛長三角發展出臺的政策措施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這樣的報道從關聯性入手組織策劃,可以跳出一省一地的局限,從不同角度相互關照,用更寬廣的視野觀察和分析,從而給人啟發,引人思考。
四、點擊法。點擊是一事一議,抓住示范區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亮點、新事物,及時跟進報道。點擊報道有前瞻性和預見性,抓住了區域合作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如交通問題的解決是泛長三角合作的基礎,皖江城市帶各媒體對此進行了大量報道:《安慶市立體交通打開承接“大門”》、《“水上捷徑”直通長三角》等,這些新聞及時報道了區域內鐵路、航空、公路等交通建設的最新進展和趨勢,令關心交通的廣大讀者解渴。
五、互動聯動法。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深入的今天,任何一個地區或城市想孤立發展都是不可能的,泛長三角各自發展的模式已經越來越成為束縛各自發展的枷鎖。而區域聯合,實現資源共享、廣泛合作,集成新的戰略力,才會有制勝的競爭力。為此,我們省市級的媒體,在關注皖江城市帶區域發展合作動態的同時,也應注意與長三角媒體的互動與協作,派記者到長三角地區采訪,介紹他山之石。如安慶電視臺推出的系列報道《走江浙滬看長三角發展》等。
應注意處理好幾個關系
媒體要搞好示范區建設報道,就應從內容和形式,效率和質量,職責和情感,局部和大局等方面入手,把握好度,寫出更多精品力作來。為此應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點和面。在承接產業轉移中,一城一地是一個點,整個泛長三角是面,如何處理好點和面的關系是搞好承接轉移報道的重要一環。要注意兼顧局部和整體、局部和局部、區域和全國的利益。在報道領域和內容方面,注意經濟報道和科技、文化、社會等報道相結合。同時,區域間各市的重要媒體可建立多媒體數據庫,提供互通的技術平臺,將各地區域合作的背景、線索、素材等新聞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發揮最大效應。
二、大和小。要動態和深度兼顧。要注意使深入調研和動態新聞相結合,綜述性報道和言論性報道相結合。消息、通訊、述評、特寫、讀者來信、人物專訪等各種體裁應豐富多樣。示范區建設經濟報道切忌陷入一定要拉開架子做大文章的誤區,短小鮮活的新聞同樣重要,而且可能更為受眾歡迎。要短期和長遠兼顧。示范區報道要堅持下去,關鍵是要建立長效機制做保障。示范區建設不是一閃而過的浪花,而是洶涌澎湃的大潮,將長期影響我們的社會經濟生活。因此示范區報道不能搞一陣風,要有長期組織、策劃、報道的計劃和機制,針對示范區建設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經驗、新創造,進行長期跟蹤報道。
三、抑和揚。示范區建設在一片叫好聲中,媒體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示范區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期的努力。因而要堅持政府推動,市場主導,企業為主體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承接產業轉移中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不能搞拉郎配,不能由政府大包大攬,不能撿到籃子都是菜,將污染等人家淘汰的東西承接過來。為此,新聞媒體要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承擔好監督者、評判者的職能。
四、虛和實。示范區建設是新事物,新聞報道既要務虛,更要務實。務虛是面對新領域、新課題,要把握國內外經濟新潮流、新動向,積極反映趨勢,推動發展。要高屋建瓴地搞好示范區經濟報道。只有這樣,示范區經濟報道才具有前瞻性和預見性。務實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進行示范區經濟報道。在示范區報道的實際推進過程中,不能停留在理論層面或概念階段,也不能滿足于大張旗鼓造聲勢、造輿論。應從細微處入手,關注企業的具體經濟活動,關注市場的最新動向,關注經濟走勢的最新變化,關注政府之間的最新政策和動作。應從群眾最關心的焦點、熱點入手,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釋疑解惑;從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入手,為群眾鼓與呼。省市媒體應從自己的定位出發,找到百姓的關注點,將示范區解析得讓老百姓能夠讀懂,感興趣,和自己的生活和未來有相當大的關系,讓人們真正對這個藍圖心懷神往。
做好世紀機遇面前的示范區建設的報道,是媒體今后很長一段時期的重要任務。示范區建設之役剛剛打響,承接產業轉移的報道僅僅是個開始。■
(作者單位:安慶日報社)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