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弱勢群體話語權的缺失問題已成為目前社會所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著重對我國弱勢群體話語權缺失的現(xiàn)狀和原因進行分析,試圖探究弱勢群體話語權的回歸路徑,為我國弱勢群體話語權的缺失問題提供解決思路。
【關鍵詞】弱勢群體 話語權 回歸路徑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隨著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社會結構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資源占有方面的不平衡性日益突出,利益結構多元化、利益差別擴大化以及利益對立關系顯性化日趨明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弱勢群體已受社會的普遍關注。
一、中西方語境下的弱勢群體
對于社會弱者問題的關注,早已成為一個全球性議題。據(jù)北京大學劉繼同博士的研究,歐美學者關于弱勢群體的界定主要是從喪失勞動能力和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的角度界定的,即弱勢群體主要是指那些在社會生活中比較脆弱和易受傷害的群體。①
在我國,盡管弱勢群體概念的提出時間較短,但是目前我國國內(nèi)的很多學者也已從不同的角度予弱勢群體以不同的界定。李林認為:“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具有可比性的前提下,一部分人群(通常是少數(shù))在經(jīng)濟、文化、能力和處境等方面處于一種相對不利的地位……對于在社會中處于不利地位的群體,在現(xiàn)代社會學、人類學、法學和人權理論中,通常把他們稱為弱勢群體”。②
總之,社會弱勢群體是一個相對性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一部分人在智能、體能以及權力等方面處于相對不利地位的人群;社會弱勢群體又是一個動態(tài)性的概念,它指的已不僅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老弱病殘群體,還包括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和全球化浪潮中隨時陷于失業(yè)、貧困、邊緣化狀態(tài)中的人群。
二、弱勢群體話語權的現(xiàn)狀
“話語權”中的“權”包含兩層含義。第一,這里的“權”首先指“權利”,所以,“話語權”就是指自我表達的權利;第二,這里的“權”還指“權力”,則側重強調對他人的強制,所以“話語權”主要是指以語言形成對他人的強制。這一含義在福柯的理論中得到了充分的闡釋。福柯認為,“話語權中的權力是指說話的資格”。③這種“資格”取決于說話者在社會上的地位,同時又反作用于他的社會地位。“話語權”不僅體現(xiàn)為說話的權利,同時也體現(xiàn)為一種保證說話有效的社會環(huán)境和機制,這種環(huán)境和機制保證每一個個體都能真正平等地接受和傳播信息。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社會環(huán)境和機制并完全不存在。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喻國明教授所說,“話語權的意思是說,雖然每個人都擁有說話的權力,但就其社會聲音的表達而言,社會層次的分布是很有不同的,有些人的‘音量’比較大,比如他掌握著某種權力;有些人的‘音量’比較小,因為沒權、沒勢、沒財。”④事實上,對于后者而言,我們并不能說他真正擁有話語權。在現(xiàn)實社會中,弱勢群體正是這樣一類人,他們在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中處于劣勢,他們無法發(fā)出自己的聲音,他們表面上擁有自我表達的話語權利,但是他們卻缺少保護自我表達話語權利實現(xiàn)的權力,缺乏有效地維護自我表達話語權利的機制和社會環(huán)境,因此,弱勢群體的話語權處于嚴重的缺失狀態(tài)。
我國的弱勢群體按照形成原因的不同,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社會性弱勢群體,即由社會性和制度性的原因造成的弱勢群體;另一類是生理性弱勢群體,主要是由自身身體的缺陷、疾病、衰老和性別等自身不可克服的因素造成的弱勢群體;還有一類是自然性弱勢群體,主要是指由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或自然災害等自然原因造成的弱勢群體。總體上看,我國弱勢群體話語表達的現(xiàn)狀主要表現(xiàn)為:
第一,從客觀條件上看,弱勢群體在經(jīng)濟上、政治制度上和社會生活中都處于弱勢地位,這種客觀條件上的劣勢極大制約了弱勢群體的話語表達。
第二,從主觀條件上看,弱勢群體自身素質較低,直接影響了弱勢群體話語表達的能力。事實上,弱勢群體的教育普及率較低,政治和法律知識都較貧乏,因而,他們大多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加之弱勢群體受到傳統(tǒng)習俗約束,心理較為脆弱、自卑和安于現(xiàn)狀,這更加抑制了弱勢群體主動表達的積極性。
第三,從媒體報道的角度看,一些媒體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存在責任的缺失,這使得弱勢群體話語權失去了有力的保障。目前我國媒體關于對弱勢群體的報道中,正面報道居多,負面報道則較少,這同我國弱勢群體的生活現(xiàn)狀不太吻合。
第四,關于弱勢群體話語表達的制度還不完善,公共話語平臺的建設還不到位,這些客觀上損害了弱勢群體的話語權。
三、弱勢群體話語權缺失的原因
1、弱勢群體話語權缺失的經(jīng)濟根源——市場經(jīng)濟的競爭性帶來的失業(yè)
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而市場經(jīng)濟的本質是競爭。由于不同的競爭主體素質各不相同,這就導致了能力較弱的競爭者不得不面對失業(yè)的命運。失業(yè)嚴重剝奪了弱勢群體參與經(jīng)濟活動的自由,它不僅使弱勢群體在經(jīng)濟上處于弱勢,還會對失業(yè)者的個人自由、主動性和技能產(chǎn)生副作用,打擊弱勢群體的自信心,損害弱勢群體的心理健康,最終壓制弱勢群體表達自我需求的能力,造成弱勢群體話語權缺失。
2、弱勢群體話語權缺失的制度根源
正處于轉軌時期的我國,各種制度還不完善。一方面,由于民主化程度不高,弱勢群體很難對社會強勢群體形成有效的權力影響和監(jiān)督,這樣必然導致弱勢群體話語權的缺失。另一方面,關于弱勢群體話語權保障的體制還不健全,這使得弱勢群體的話語權從體制維度上喪失了維權的可能性。
3、弱勢群體話語權缺失的文化根源
社會弱勢群體話語權喪失要探究其深層次的原因,必定和文化有關。許多社會學家指出,雖然貧困表現(xiàn)為一種經(jīng)濟條件,但它同時也是一種自我維持的文化體系。弱勢群體的特定亞文化,經(jīng)常表現(xiàn)為同主流文化意識的疏離,在權力表達和維護的意識上,弱勢群體往往較為消極,這就會造成弱勢群體意識表達的失語。另外,弱勢群體往往受教育水平較低,這直接造成了弱勢群體在表達能力上的欠缺,從而致使弱勢群體在社會生活中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意識失語或意識表達紛亂,進而使他們不斷的弱勢化。
4、弱勢群體話語權缺失的媒介根源
一方面,我國傳媒受商業(yè)利益的驅使,逐步偏重娛樂化,忽視了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和媒體的社會責任,從而弱化了弱勢群體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媒體對弱勢群體的報道存在失當現(xiàn)象,我國媒體從業(yè)人員更傾向于從自己的心理和期待去描述和報道弱勢群體,而這樣的報道必然難以真實地反映弱勢群體內(nèi)心的聲音。
四、弱勢群體話語權的回歸路徑
首先,應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積極促進弱勢群體就業(yè),提高弱勢群體的經(jīng)濟地位,為弱勢群體實現(xiàn)話語權提供物質保障。具體來說,政府一方面要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拓寬就業(yè)渠道,增加弱勢群體的就業(yè)機會;另一方面,應制定有利于弱勢群體充分就業(yè)的制度和政策。讓弱勢群體掌握經(jīng)濟上的自主權,主動爭取自身的話語權。
其次,要為弱勢群體話語權的表達和實現(xiàn)提供平臺。第一,應加強民主政治建設,為我國弱勢群體話語權的實現(xiàn)提供寬松的環(huán)境。第二,應健全弱勢群體的話語表達機制,從制度上維護弱勢群體的話語權。
第三,應不斷提高弱勢群體的文化水平,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教育力度,增強弱勢群體的自身素質,這是幫助弱勢群體從自身改變其話語權缺乏的必然途徑。具體說來,應該做好以下幾點:一、不斷完善和發(fā)展基礎教育,從而為弱勢群體奠定良好的發(fā)展基礎;二、大力發(fā)展高等教育,從而促進弱勢群體實現(xiàn)向上的社會流動;三、不斷推動職業(yè)技術教育發(fā)展的力度,從而提高弱勢群體的就業(yè)能力。
第四,弱勢群體和媒體之間應該形成良好的互動,媒體應樹立為弱勢群體表達聲音的意識,而弱勢群體應學會借助媒體的力量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第一,從媒體的角度看,媒體應當做到以下兩點:一、媒體應該對自身角色重新定位,增強其為公眾表達的主動性。二、媒體應該強化輿論監(jiān)督功能,通過宣傳,形成強大的社會壓力,從而幫助弱勢群體解決現(xiàn)實問題,保障弱勢群體的話語權。第二,從弱勢群體自身的角度看,一方面弱勢群體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yǎng),積極主動借助媒體實現(xiàn)和維護自身的話語權;另一方面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等新媒體的出現(xiàn),社會公眾表達自己權力的機會和渠道也更多,我國弱勢群體應該掌握新媒體技術,利用新媒體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拓寬自身的發(fā)聲渠道。■
參考文獻
①張敏杰:《中國弱勢群體研究》,長春出版社,2003
②李林,《法治社會與弱勢群體的人權保障》,《前線》,2001(5)
③王家傳,《塞義德后殖民理論對福柯和德里達理論的借鑒》,《廈門大學學報》,2001(3)
④喻國明,《21世紀傳媒業(yè)揭秘》,載趙均主編:《透視中國——在北京廣播學院聽講座》,中國工人出版社,2001
(作者:均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08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 實習編輯:張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