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傳媒中積極編導和策劃對農欄目是充分利用傳媒優勢,引導農民參與交流種植、養殖、銷售等各方面農業信息的良好方式,在弘揚創業創新精神的同時,傳播新理念、傳授農業新技術,較好發揮了電視欄目在農業領域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縣區級別的電視臺在策劃和運作對農欄目時,要充分考慮到地域特點,針對文化素質并不很高的農民進行策劃,充分考慮到農村地區的特殊性,這樣才能保證對農欄目的存活性和發展性,才能真正將對農欄目做成服務于農民、貼心于農民的優良欄目。
【關鍵詞】縣級臺 對農欄目 編導 策劃
農業在我國具有重要的地位,不僅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自立的基礎。農業的穩定和全面發展是國民經濟現代化的基礎。隨著信息化社會的飛速發展,大眾傳媒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日益顯現出來,尤其是對農欄目數量的增多,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農業發展的近況。除此之外,對農欄目的發展壯大在一定程度上對文化水平相對落后的邊遠農村地區有著巨大的幫助作用,在科技興農、農業知識普及、農產品銷售渠道溝通等方面體現得尤為明顯。
電視傳媒中積極編導和策劃對農欄目是充分利用傳媒優勢,引導農民參與和交流種植、養殖、銷售等各方面農業信息的良好方式,在弘揚創業創新精神的同時,傳播新理念、傳授農業新技術,較好發揮了電視欄目在農業領域的橋梁和紐帶的作用。縣區級別的電視臺在策劃和運作對農節目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地域特點。由于越是偏遠落后的地區,農民的文化素質越是相對較低,而對農欄目既然是針對這些文化素質并不很高的農民策劃的,那么就要充分考慮到農村地區的特殊性,這樣才能保證對農欄目的存活性和發展性,才能真正將對農欄目做成服務于農民、貼心于農民的優良欄目。
一、通俗易懂,打造貼近農民生活實際的涉農欄目
當今社會,互聯網發展迅速,但對廣大農民來說,電視才是他們最熟悉,最愿意接受的大眾傳媒方式。調查顯示,觀看電視節目的農民88%只有初中及以下水平。由此可見,縣電視臺想要做出一檔對農民有幫助作用的欄目,首先要確保他們能夠對節目看得明白聽得懂。縣電視臺的對農欄目最好選擇深入淺出的方式,單純的向他們灌輸科學理論是行不通的。大多數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是邀請一些農民身邊的的農業能手進行講解,同時拍攝一些田間地頭的畫面。雖然這樣的方式可能會使節目直播時看上去不很嚴肅,但是對于和土地打交道的農民來說,這樣的形式更樸實更容易接受。同時針對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除了關注電視節目實用性之外,也開始講究其娛樂性、時尚性的現狀,縣電視臺對農電視欄目要力求實用性與可視性并舉,節目要充滿濃郁的農村生活情趣,讓農民在輕松、愉悅的心情中收看對農欄目,并在收看的過程中學到知識。
縣電視臺收看的群眾相對較少,就更應該將“農味”做的更濃一些,在錄制節目的同時,編導要帶著強烈的情感,并且為了加強節目的真實性,應該主動投身到農村的實踐中去,體會到真實的感受之后再進行策劃欄目,這樣才能更加打動人心。
二、立足農村,打造具有縣域特色的涉農欄目
語言上越是“親民”,就越能夠博得觀眾的好感,因此縣級電視臺在打造對農欄目的時候不妨在語言上多下工夫。
1、合理運用方言
使用方言制作對農節目能夠產生特殊的美感和吸引力。地方語言是最能夠打動人心的,如果能夠打造使用方言的對農欄目,無疑可以很快受到觀眾的歡迎。縣級電視臺的節目區域性是非常強的,只要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能夠流通,那么使用方言并不會成為溝通的障礙。現在許多電視頻道都有專門的方言欄目,但是大多是新聞類或者評說類欄目,像對農的科普等欄目卻不多,因此,在策劃縣級電視臺對農欄目的時候,不妨多下工夫利用方言做節目,拉近節目和觀眾之間的距離,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
2、越“土”越受歡迎
用生動的事例來替代枯燥的數據說明,用輕松詼諧的語言來講解科普知識,用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貫穿在節目當中,都是縣級電視臺策劃對農欄目在語言上的突破口。大多數農民都是喜歡樸實、粗曠的文化語言的,他們可能自詡為“粗人”,因此文縐縐的說話方式難以博得他們的好感。在縣級節目中,應該將“發展三農”這樣的政治大話題分解成一個個的小故事、小段子,甚至不妨去挖掘一些民間的“土笑話”,讓農民切實感覺到自己是欄目的主人,是欄目的受益者,能夠自覺的融入到節目中去。對農欄目在向他們傳送科學知識同時,也送去通俗易懂的語言藝術,這樣的欄目一定會深受農民歡迎。
三、精心策劃,打造內容實用風格鮮明的涉農欄目
吉林臺的《鄉村四季》,山東臺的《鄉村季風》,北京臺的《京郊大地》等一批有特色的欄目的崛起,使長期不被人看好的對農節目也逐漸引起關注。這些雖然是一些較大的地方臺,我們可以看出這些欄目都極具鮮明的特色。農業節目是面對農民而設的,所以在包裝上也應盡量與農村的生活和習慣相一致。有的節目畫面花哨、新潮,但看在農民觀眾的眼里就顯得非常變扭??h級電視臺的對農欄目在拍攝片頭的時候要格外注意,畫面應該是平實、莊重的基調,輔以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畫面,就能迅速抓住農民的注意力。欄目的音樂最好選用本地的民謠,同樣是為了讓節目在農民的心中產生親切的感覺,如果使用原創歌曲作為節目的音樂,那么在作詞上要講究瑯瑯上口,讓農民朋友很快就能口口相傳。鏡頭運用方面,縣級電視臺的對農節目不存在特技或其他高深的拍攝手法,只要能夠在構圖、用光、角度上做到科學合理,后期的制作就不會出現太大的麻煩,過度的追求鏡頭的花哨反而有可能事倍功半。
想要做到縣級電視臺的節目富有自己的特色,還需要強調節目的定位準確。要貼近農民就要選擇一些簡單易行又有推廣價值的農業技術作為節目的題材,方便農民邊看邊學,邊學邊做。當前農民的收入增長速度相對緩慢,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利用科學技術提高經濟效益??h級電視臺的對農欄目應該注意自己的播出范圍,注意播報科學技術的同時,深入講解當地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把握市場導向,幫助農民改變傳統的種植結構和種植理念,結合當地的氣候、土壤、濕度等有利因素開展有地方特色的種植產業、養殖產業。總之,要創新農業電視節目必須看準對象、找準方向,根據農村發展與穩定的需要確定節目的內容和風格。
四、注重互動,打造解決民需深入民心的涉農欄目
不少對農節目都會采用專家隨欄目組一起策劃、制作節目的方式來提高節目的專業性。但是專家在節目中回答的一些問題往往是提前策劃好的,對農民來說,并沒有針對性。根據統計顯示,在我國一些偏遠的地區,甚至有30%的人連農藥怎么使用都不知道,面對這樣的情況,專家坐在演播間回答提前設計好的問題顯然就和廣大觀眾產生了嚴重的距離感。久而久之,觀眾就失去了對節目的興趣,節目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由此可見,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提高觀眾對節目的參與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
不少地方臺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擯棄了接聽觀眾熱線的方式而采用了觀眾來信的方式。這樣做是因為農村地區經濟相對落后,有些村甚至只有在村委會才有一部電話,所以撥打熱線電話對于農民來說,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是觀眾來信這一做法,同樣有很大的欠缺。對于文化水平程度不高的農民來說,要他們寫出一封完整的書信有時候甚至比打電話更難。因此,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欄目組偕同專家一起深入田間地頭,走進農家,制作一些最為簡明的表格,讓農民朋友在上面選取自己關心的話題,當場記錄下他們提出的問題,然后回到節目制作時再進行針對性的回答?;蛘呖梢栽O立“答疑解惑”的環節,直接在節目中播出欄目組深入群眾后采訪遇到的提問,這樣當農民朋友在電視節目看見自己或者自己熟悉的人提出問題,并且得到專家的幫助后,積極性必然大增,專家傳授的科技知識也將記得更牢。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欄目的定位上,還是從畫面、音樂、策劃自相、制作方式上,都要使節目更貼近農民,更顯現出縣級對農欄目的特色。對廣大農民朋友來說,電視傳媒還是相對神秘的,如何拉近欄目與他們之間心理上的距離,如何使農民自覺的在遇到各種技術等方面的問題時,及時向欄目尋求幫助,是對農欄目需要思考和改進的。只有讓對農電視欄目充分體現出時代的特色,并將新農村的建設貫穿始終,以農村、農民、農業為主體,不斷創新欄目理念,這樣的對農電視欄目才能受到農民兄弟的熱烈歡迎,才會博得廣泛的觀眾緣,才能長久的富有活力和生命力?!?/p>
參考文獻
①逄格煒、李艷英、丁寧、田秀玲:《農業影視創作與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②何燕江:《電視臺生活頻道欄目開辦設置與節目策劃編排制作全程操作及經營管理實用全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③胡智鋒:《電視節目策劃學:當代廣播電視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年07月
(作者單位:泰順縣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何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