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片或圖像帶我們走入讀圖時代, 并對于傳受雙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在帶給我們欣喜的同時,也累了我們的眼睛“閑”了我們的心。圖文不可相互取代,二者應相得益彰。
【關鍵詞】讀圖時代 圖片 圖文并茂
偶讀《中國生活記憶》一書,該書以圖片形式記錄了從1950年至2009年中國的變遷。黑白或彩色的圖片濃縮了國人60年的集體回憶。手捧著書頁,“讀”著每一張圖片,心中不禁產生一種感觸:你好,色彩!一則廣告語躍入腦海。
一、“讀圖時代”的絢目
“讀圖時代”,我們被圖片所包圍。
打開報紙,首先進入視線的是那些引人注意的圖片?!昂耦}薄文大圖片”的編輯思想讓編輯在處理稿件時會將醒目圖片放置于報紙顯著位置。版面上的圖片往往先于文字攪動讀者的感官。
打開電視,屏幕上的圖像會讓觀眾的眼睛追隨著畫面,電視畫面的移動性讓凝視變成了一件困難的事。
還有,街上隨處可見的廣告牌,“讀圖時代”,圖片無處不在,色彩無處不在。
然而,“讀圖”并不始于我們這個時代。1926年大型畫報《良友》在上海誕生。這本當時風靡全國的雜志主要以刊登圖片為主。書中采用大量圖片來報道各種重大事件,內容涉及人物,歷史事件,地理風俗等。
《良友》創刊號封面圖片的設計頗具“讀圖”意味。著名影星胡蝶女士手捧一把花束微笑看著讀者,寓意為“胡蝶戀花圖”。如果只單純用眼睛去看,讀者也許并不能看出其中的意思,只有讀懂了圖中的意境才能明白其中的意味。
《申報》曾創辦《申報圖片周刊》。該刊以刊載攝影圖片為主,夾雜有少量廣告,它以圖片形式吸引讀者。
現代社會,視覺文化滲透于社會生活之中。無論是報紙,畫刊,電視等傳統媒體還是網絡媒體,它們都憑借其“讀圖”優勢作用著受眾的眼球。
二、“讀圖”是對視覺文化的一種詮釋
由“看圖”到“讀圖”,圖片的解讀形式在潛移默化中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體現在圖片接受者與圖片傳播者的互動中,即傳者與受者需要有更多的示圖能力與解圖能力。
讀圖時代,對受眾而言,需要其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與審美能力,是接受過良好教育與具有一定修養的受眾。同樣,對攝影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攝影師在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攝影師對圖片要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力與表達再現能力。
讀圖時代,對于文字記者來說,其任務是將文字內容演化為生動畫面。攝影記者作為視覺文化傳播者,他的目的并不簡單地將圖片刊登出來,而是要通過引人注目的圖片讓讀者記住圖片的內容,是將豐富的畫面演化為感性的文字。
“5·12”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際,《南方周末》做了一個圖片專版。圖中有為逝者痛不欲生的幸存者,也有斷瓦殘垣?;蚝诨虬?,或濃或淡的色彩刺痛著讀者的心。其中一幅圖片讓人印象深刻:在一幢倒塌的廢墟上一個漂亮的玩具洋娃娃靜靜地躺著,嘴角微微揚起的笑容不禁讓人潸然淚下。圖片中,讀者似乎看到一個與洋娃娃一樣漂亮的小女孩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來不及帶走她心愛的玩具,也來不及向爸爸媽媽說再見。記者對細節的捕捉及人性的關愛深深感動了讀者。
1992年普利策特寫攝影獎得主,約翰·卡普蘭有一組以“21歲”為題材的攝影作品,圖片以各個領域21歲青年作為背景。圖片中既有享受陽光與幸福的21歲女孩瑪麗,也有飽經滄桑的21歲男孩弗蘭克。女孩臉上恬靜的笑容與男孩額上深深的皺紋相對應。卡普蘭用圖片反映了美國社會各階層不同家庭背景下青年的生活狀態。通過圖片,我們看到了美國社會生活,也“讀”到了社會變遷帶給青年人的困惑與無助。
三、讀圖,累了眼睛“閑”了心
我們的眼睛每天流連于各種各樣的畫面之中。我們努力讓自己看到多一些,但最后我們會發現心靈在這種忙碌中一點點的荒蕪。當我們的眼睛越來越多被身邊圖像所沖擊,當我們的視線無法從色彩中抽身而出時,敏感的心靈對于世界的感知卻在漸漸減弱,漸漸模糊。
文字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最基本的工具。它以獨特的審美性錘煉著我們的思想,帶給我們更多想象的空間。在這種空間里,心靈的感覺意識被訓練著,強化著。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與認識,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思考與思索?!白x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對文字及其所要表達思想的領悟能力,束縛了我們對世界更深的洞察。當我們的眼睛從圖片上匆匆而過時,也許就會忽視那些需要用心才能體會到的信息。
想象在文藝欣賞中有著自己重要的地位。欣賞文藝作品的過程不是視覺或聽覺引起的記憶表象,它需要想象再造出文字作品的意境。圖片的出現將這種意境的營造更直接,使得文藝的欣賞限于視覺化而非真正的領悟。
四、文圖并進 相得益彰
隨著圖片表現的內容的變化,受眾或悲或喜,或沉思或憤慨。但圖片并不能取代文字的作用,讀圖時代是用圖片來表達思想,而絕非是以圖代文。
“圖片壓倒文字”是當今一些媒體的做法。他們忽略文字所起的作用而只強調圖片的視覺作用,結果造成“重圖輕文”的現象。
文字是圖片的基礎。如果沒有文字作為支撐,圖片可能會陷入空洞;圖片是文字的表現,失去圖片文字就會缺少鮮活與靈動?!白x圖時代”是以圖片來展示文字的力量。圖片是文字另一種意境的反映而不能代替文字。■
參考文獻
①保羅.M.萊斯特:《視覺傳播—形象載動信息》,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②張晶、周雪梅:《論審美文化》,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③陳煜:《中國生活記憶——建國60年民生往事》,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作者: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08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